沈燕飛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主要角色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fā)展技能、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展現(xiàn)個性的過程。當學生面臨問題需要新知識來尋找答案時,他們才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在本文中,筆者主要通過分析初中英語教材的編排和聽說課的特點及要求,重點就學生設疑在聽說課方面的實踐進行闡述,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主動設疑,以期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從而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關鍵詞:學生設疑;主動參與;聽說課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1.初中英語聽說課堂學生的參與現(xiàn)狀
作為初中的一線英語教師,筆者觀摩過許多老師的英語聽說課堂教學,其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課堂教師熱情四溢,活動紛呈,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積極回答,甚至搶答,學生似乎成了回答問題的高手。但在這背后,學生對問題為何這樣設置,或者問題本身的設置是否合理等從不作探究與思考,缺乏對更深層的知識體系的了解。教師成為聽說課堂的主體,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質疑,這與現(xiàn)行新課程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其實際教學效益可窺一斑。
2.學生主動參與聽說課堂設疑的現(xiàn)實意義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xù)學習英語和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等方面都應考慮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的聽說課,主要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回答,這樣的課堂會使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不明顯,無法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從而無法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在初中的英語課堂上,聽說課是整個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義務教育九年級畢業(yè)時應達到五級目標,對于聽說的標準是這樣闡述的:學生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能聽懂接近自然語速的故事和敘述,理解故事的因果關系;能在聽的過程中用適當方式做出反應,能針對所聽語段的內(nèi)容記錄簡單信息。學生能就簡單的話題提供信息,表達簡單的觀點和意見,參與討論;能與他人溝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務;能在口頭表達中進行適當?shù)刈晕倚拚荒苡行У卦儐栃畔⒑驼埱髱椭?;能根?jù)話題進行情景對話和表演短劇。因此,教師在聽說課的設計時,要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設疑提問,展開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初中英語教材學生設疑可行性分析
2012年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三冊書,共58個單元:七年級(上下)冊各12個單元;八年級(上下)冊各10個單元;九年級全冊共14個單元。其中以問句形式作為標題的共有34個單元,分別是七年級(上)8個,七年級(下)8個,八年級(上)7個,八年級(下)7個,九年級4個。在聽說課中,教師讓學生主動設疑,通過聽和說的練習,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達成知識目標語言的落實,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英語有目的地做事情。每個單元的SectionA(1a-2d)和SectionB(1a-1e)的課型是聽說課,在引入基本詞匯、基本句型之后,都會提供相應活動,如pair work或group work,在一組與話題相關的聽力訓練之后,是一個能說明這一話題功能的對話和語法結構說明,最后給出一個任務來使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下充分體驗所學新知。下面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見下表):
七年級(上)(Units1~9)英語教材目錄
表中是以問句形式作為標題的單元,這么多標題問句的形式有利于學生生“疑”,這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究,才有所得。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話題有利于啟疑
七年級的英語教材話題相對單一、直觀,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如“周圍的物品”“顏色”“教室物品”“房間物品”“食物”“購物”“日期”等,無一不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這樣的話題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疑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題可問。
2.語言功能明確設疑
在語言功能上,七年級英語要求學生學會描述現(xiàn)象或事實。語言功能主要包括“描述物品”“描述顏色”“尋找物主”“談論物品在哪里”“談論喜好”“談論價格和衣服”“提供幫助”以及“談論日期”等。這樣的語言功能要求學生理解和運用有關話題的語言表達形式,讓學生明確在交往中,也就是在聽說課中如何設疑。
3.語言結構清晰解疑
在語言結構上,七年級側重語言基礎知識,主要有“what疑問句”“who疑問句”“where疑問句”“when疑問句”“how much疑問句”“why疑問句”“用yes/no簡短回答的一般疑問句”“代詞的用法”“連詞and和but的用法”“介詞的用法”以及“動詞have和like的用法”。語言結構很清晰,讓學生在設疑之后,可以尋找新知識來釋疑、解疑,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活動。
三、學生設疑在課堂中的實踐
現(xiàn)代社會的教師面對知識經(jīng)濟撲面而來、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今天,教師職責基本內(nèi)涵重新概況為“傳道,授方,啟疑”?!皢⒁伞本褪且囵B(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引導學生攀登知識的臺階時,學生遇到困惑是經(jīng)常的,如何按照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方面循序漸進地引導點撥學生解開“扣子”,越過思維障礙,讓學生疑云消散、茅塞頓開以期達到“自致其知”;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生無疑處啟發(fā)學生“有疑”,即在已有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確立問題、展開問題,啟迪思維。
1.實物導入,自然設疑
在現(xiàn)代化的課堂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而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這就應當經(jīng)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其思維活躍、敏捷,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創(chuàng)造探索未知領域的民主平等氛圍,培養(yǎng)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使其討論產(chǎn)生碰撞的火花。
筆者去年有幸觀摩了杭州一位骨干教師的課,內(nèi)容是七年級下冊Unit 8《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Section A 1a-2d》在 Warm up and lead in的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是這樣的:
T:Hello,boys and girls .Its so nice to be here in your school .And there are so many friendly students, so many friendly teachers and parents here. I hope we can be friends, OK? And there is also a very beautiful friendly teacher here. Who is she?Of course, its me, right?(Smile) OK , I brought some gifts for you now , Id like you to guess , “whats in my bag?” So you can ask me questions, “Excuse me, is there a ....”For example, is there a banana in your bag? If you can guess right, the gift is yours. OK, understand? Who would like to try? OK, now you please. (老師的指令很清楚,明確讓學生用“Is there...?”的句型)
S1:Is there an apple in your bag ?(一個很想得到禮物的同學迫不及待地舉手了)
T:Is there an apple in my bag ? Let me see, oh, yes, youre lucky, here you are. OK, thank you. What about the other students?Whats in my bag? What else? OK, now you please.
S2:Is there a pen here?(一位女生帶著猜的口吻問了起來)
T:A pen? Right? Pen or pear? Thank you, is there a pen, let me see. Is there a pen? Oh , yes , Here you are , yes , OK , then,what else in my bag?Is there ...?now, you please.(老師邊摸袋子邊在強調重點句型)
S3:En...(這位學生一下子不知道說什么)
T:There are some school things and fruit in my bag . Understand, so? OK, never mind. Some fruit and school things. Understand? Yeah.(老師適時地提醒)
S3:Is there a banana in your bag?(經(jīng)過老師的提醒,這位學生馬上提出了問題)
T:No. Its a pity. There isnt a banana in my bag. OK, what about you, boy?
S4:Is there a pencil box ?
T:No ,there isnt a pencil box , OK , now ,
what else are there in my bag . OK, you please.
S5:Is there an eraser in your bag?
T:Is there an eraser in my bag . No , Its a pity. There isnt an eraser. Now ,some fruit , can you understand ? Theres just an apple , so,what else ?OK ,you please.
S6:Is there an orange in your bag?
T:No, there isnt an orange in my bag , OK ,now , who can ?OK ,you please.
S7:Is there a pear in your bag?
T:Oh, yes . Here you are . OK , there isnt any gift in my bag . But I have another gift for you .(老師開始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古人曰:“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苯逃哪康氖鞘箤W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在各種復雜的情況下,有能力、獨立地搜集信息、分析判斷情勢、掌握新知,而不是只學會一些歷史積淀下來的現(xiàn)成知識和技能,更不是只知現(xiàn)成結論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位老師在新課的開始,通過一個裝了一些東西的袋子,讓學生猜測袋子里的gift,讓學生自然運用“Is there a/an...?”句式也突出了學生在本節(jié)課應掌握的基本語言結構。學生自主設疑,充分激發(fā)了學生運用英語語言與別人交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所以,學生不僅學到了基本的語言知識,而且在不斷運用語言中啟發(fā)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養(yǎng)成用英語學習的思維習慣。
2.圖片呈現(xiàn),巧妙設疑
教師要讓教育有靈魂?!爱斀逃辛遂`魂,它的注意力的轉移不僅會讓我們更用心地傾聽人們說了什么,還能令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會那字里行間所隱含的信息——語調、姿勢、表情中所傳達的情感等。由此,我們可以將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和有意義的事情上。于是,學生的渴望、懷疑、智慧、畏懼、困惑自然而然成為教學的中心。問題變得與答案同等重要”(Rachael Kessler)。
筆者曾有幸觀摩到杭州特級教師顧群輝老師的一節(jié)關于“反義疑問句”的課堂,其中在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顧老師運用PPT呈現(xiàn)了許多自己的生活照片,讓學生用反義疑問句了解老師本人。以下是老師與學生的對話:
T:Now you have seen my pictures, havent you?(得到學生回應Yes后)I hope you will be brave to ask me any question.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Lets begin. OK, now you please.
S1: You went to Japan, didnt you?(學生很清楚老師的指令)
T:Yes, I did. I went to Japan five years ago.
S2: You like your students, dont you?(這位學生帶著笑容問道)
T:Yes, I do. I like my students very much, and they like me, too.
S3:You have many foreign students, dont you?(這位學生帶著很夸張的語氣設問,還特別在foreigh這個詞上發(fā)重音)
T:Maybe, but I have many pen pals in many foreign countries.
S4:You can speak Japanese, cant you?
T:Yes, but a little.
接著顧老師馬上說了一句日語,并像日本人一樣向大家鞠躬,引得大家一片笑聲和掌聲。
S5: You like the beach, dont you?(學生繼續(xù)發(fā)問)
T: Yes, I often go to the beach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sunshine. And if you have chance , you must go to the beach.
S6:You like dancing, dont you?
T: Yes, I do. Very much. I will show you a little,OK?
接著顧老師在課堂上隨著音樂展示了她優(yōu)美的舞姿,贏得聽課老師和學生的陣陣掌聲,把這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
在這個片段中,老師預設的重點是讓學生用反義疑問句與陌生人之間進行對話,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表達,選擇了自己豐富的素材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生看到老師的照片后心中自然而然有話說,主動設疑,生成了很多精彩的句子,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參與整個學習,同時很自然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難點“small talk”。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多一份關注,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在主動的、互動的、體驗的學習方式中去感知建構,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這樣才是學生學習結果的真實反映,才是在生活中學英語、用英語。顧老師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及時捕捉,并理智納入課堂臨場設計制造之中,從而真正讓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
3.學生合作,互動設疑
設疑解疑就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經(jīng)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大家提出了許多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但是只有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由于問題的難易程度及個體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同。合作互動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好策略,此方法就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各人的方法,凡是能在小組內(nèi)解決的問題就在小組內(nèi)解決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小組長做好記錄集體解決。這樣的解疑過程,不僅營造出濃厚的研討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將個體的創(chuàng)造凝聚為群體的創(chuàng)造結晶,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筆者任教的一個班級有學生40人,根據(jù)男女生比例、學生的基礎,將40人分成10個小組,每組設定組長與副組長,具體負責話題的布置和作業(yè)的收發(fā)。在每個單元的聽說課中,筆者經(jīng)常嘗試讓學生合作,互動設疑的方式進行授課。
如在八年級(上)《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d)新課導入部分,進行如下對話:
T:Today I brought some something to drink. Do you want to drink it?
Ss: Of course.
學生分組派代表品嘗。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rink? Now,you please.
S1: Um, its so delicious. Whats in it?(學生通過品嘗,主動設疑)
T:I think its easy to guess. You, please.(我順勢把問題拋給了另一位學生)
S2: I guess theres milk and bananas, right?(出現(xiàn)了反義疑問句的設疑)
T: Yes, also theres something else. In this class, we will ma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There are some fruits,milk, yogurt, honey and so on. Each group will make one or two for the next group.Then we will choose the best drink or food. And tell us how to make it. Now, lets begin.
話題一出,全班學生馬上行動起來,主動設疑的對話立馬出現(xiàn):
S1:What do we want to make?
S2: Well, we can make a kind of drink , just like the one I have drunk. Its so delicious.
S3: But I dont know what ingredients we need.
S4: Bananas, Um,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S1: A banana, oh no, its not enough for four. We need three bananas. What else do we need?
S2: Milk, how much milk do we need?
S3: Maybe two boxes of milk is enough.
S4: Why is it so delicious?
S2: I guess theres some ice-cream. OK, we can make it now. But how do we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1: Dont worry. Let me ask for my English book. The instructions on page57 tell us how to make it. First, peel...
接著學生按照書中的步驟開始做起來。在這節(jié)課的開始,筆者有意讓組內(nèi)一個學生先嘗奶昔的味道,這樣有利于其他組員主動向這位學生設疑。最后又向學生巧妙地設置問題,有意使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tài),讓學生投入到積極地揭開“謎底”中來,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這節(jié)課,學生小組合作,組內(nèi)進行個人交流,提出的問題基本上在組內(nèi)解決。
四、學生設疑引發(fā)的思考
在引導學生設疑時,教師要注意結合教材內(nèi)容,根據(jù)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聯(lián)系學生身邊生活事例,通過有效的組織,利用有效的空間,如利用故事、謎語、動畫、設置懸念、實物展示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為學生鋪設了一張滋生英語問題的溫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jù)情景提出自己樂于探究的英語問題,能夠更大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引導學生設疑過程中,老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設疑的趣味性
提供的材料要有趣味,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產(chǎn)生問題。例如,可以在懸念中設疑,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設疑,可以在游戲、故事中設疑等。
2.設疑的開放性
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為學生拓展多向思維的空間,鼓勵學生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自己提出問題。例如,在動手操作中設疑,在對比訓練中設疑,在觀察中設疑。
3.設疑的障礙性
設疑要引起學生思維的沖突,產(chǎn)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戰(zhàn),如在新舊知識的矛盾中設疑。
4.設疑的實踐性
以學生個人或小組在探究實踐活動中尋找方法或在討論中產(chǎn)生和提出問題。設疑產(chǎn)生的過程,也就是教學開放的過程,有較多的問題經(jīng)篩選后確定探究目標,講究實踐性。
總之,通過學生設疑,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得到更新,促進了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改變,破除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導下的以學習者中心、學生探究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教學過程,教師實現(xiàn)了由原來的課堂主人到服務者的角色轉變。引導學生設疑,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英語聽說課中的實踐與嘗試,在活動中養(yǎng)成了質疑問難、多角度思考問題等意識和思維策略,促進了他們在課堂中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逐步形成了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激發(fā)了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欲望,也為英語其他課型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參考文獻:
1.人教版新目標義務教育出版社初中英語教材,2012.
2.義務教育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3.高瑞全等.在小學數(shù)學中學生設疑解疑能力的培養(yǎng).課題實驗方案,2011年7月.
4. Rachael Kessler《The Soul of Education》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0.
5.劉堤仿,郭釗水,朱躍躍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下的校本培訓.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09.7.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