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正琴
【摘 要】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冻踔姓Z文課程標準》為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做了明確而具體的描述,農村初中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行動起來,克服客觀上的不利因素,教學中大膽實踐,努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提高農村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途徑
1 引言
閱讀教學的目標是使得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要全面實現(xiàn)閱讀教學總目標,課堂閱讀教學是關鍵,而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至關重要的。
2 制約農村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高的因素
農村初中學生閱讀能力普遍比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家庭經(jīng)濟條件、家庭學習環(huán)境、學校教育資源、當?shù)亟逃Y源等因素的影響。
2.1 家庭經(jīng)濟條件
近幾年來雖然農村經(jīng)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整體發(fā)展水平還是與城鎮(zhèn)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數(shù)農村家庭還是比較貧困,這嚴重影響到對孩子教育的投入。閱讀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有材料可讀,需要購買一些文學名著、課外讀物甚至訂閱一些期刊雜志。經(jīng)濟拮據(jù)的家庭在這方面的投入顯得捉襟見肘。
2.2 家庭學習環(huán)境
農村家庭的學習環(huán)境大多無法跟城鎮(zhèn)家庭相比。首先是農村學生的家長基本上都是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很多都沒有讀過初中,對初中的教育也就沒有科學的認識。家長在家沒有讀書的習慣,不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更沒有輔導孩子學習、解決孩子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另外,很多孩子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更是無力顧及孩子的學習。
2.3 學校教育資源
很多學校沒有一個像樣的圖書館;有的學校有圖書館,但里面沒有多少藏書;有的圖書館有一定數(shù)量的藏書,但大多是老舊過時的書籍,很多是社會捐助或者是舊書市場上購買來的。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教育資源的薄弱還體現(xiàn)在師資力量上。農村初中由于生活條件及工作環(huán)境都不及城鎮(zhèn),難以吸引優(yōu)秀教師扎根農村初中專心任教。
2.4 當?shù)亟逃Y源
農村地區(qū)的教育資源遠遠落后于城市。城市都有圖書館,對公眾開放,學生只要辦張圖書證或借書卡就可以免費借閱書刊雜志。很多城市的街道、社區(qū)都建有閱報欄,這些都為城里學生提供了閱讀的機會。而城市里書店更是一大優(yōu)勢,學生周末可以在里面泡上一整天,自己感興趣的新書都可以第一時間閱讀。所有這些都是農村地區(qū)無法滿足的。
3 提高農村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路徑
農村初中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方面受到許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但我們廣大農村初中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并不能片面去夸大這些不利因素的制約,更不能以此作為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不高的借口。我們要充分發(fā)掘閱讀教育資源,從建設班級閱讀資源庫、改進閱讀教學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展閱讀成果交流等方面探討提高農村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路徑。
3.1 建設班級閱讀資源庫
以班級為單位,建設閱讀資源庫,是解決農村初中閱讀資源匱乏的有效途徑。每學期每個學生都提供一本書籍,平均每個班級至少有40 本以上的書籍。班級選派工作認真負責的學生擔任圖書管理員,制定管理規(guī)章制度,確保這些書籍在同學們當中流通起來。這一方面可以彌補因經(jīng)濟條件不好無法購買很多書籍的不足,還可以取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可喜效果。而且學生往往對借來的圖書,閱讀更加認真細致,閱讀進度也更加緊湊。同時,因為這些圖書資源庫都是同學們用自己的力量共同建設起來的,大家在一起都有了共同交流的話題。班級的語文教師以及其他課程的任課教師也可以參加到班級閱讀資源庫的建設中來,把自己認為非常好的圖書、期刊雜志都貢獻出來,讓學生有機會去分享。這也能從另外一個方面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和諧的師生關系更能促進教學實效。班級通過每周公布“閱讀進度表”、定期公布“好書排行榜”等活動,提高班級閱讀資源庫的利用率,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3.2 改進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進任務型教學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每一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閱讀材料,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分配給學生小組。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分為課文朗誦組、課文鑒賞組、內容拓展組、問題組和評價組等。課文朗誦組要做到課堂上有聲有色地朗讀,必須在課前反復訓練。課文鑒賞組負責帶領全班同學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的魅力,從總體上感受作者的情感體驗,從修辭手法上分析如“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等句子的表達效果。內容拓展組主要是負責收集關于朱自清的介紹、朱自清其他作品的介紹以及關于春天的其他佳作等等,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問題組,顧名思義,是負責提問題來“刁難”朗誦組、鑒賞組和拓展組的,是專門“踢館子”的。要提出有水平的問題,課前必須做足功課,通過問題組,可以深度挖掘文章的內涵和底蘊,拓寬思維的空間,同時也督促其他各組必須更加細致地做好準備工作,以防被問住。評價組是隨機的,每一位學生都有權對各個組的表現(xiàn)給予公正的評價。教師在同學們的小組任務結束后,對整個文章的教學內容按照大綱的要求逐一梳理,使整個知識更加體系化,升華學生的知識和閱讀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也充分調動起來了。
3.3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如果說教是為了不教,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閱讀時,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思考的習慣??吹轿恼聵祟},不要急于讀正文,而是要先思考一下這篇文章可能會說什么,文體風格會是什么樣的,自己之前有沒有讀過類似的文章,這樣的標題自己能寫些什么等等。大腦認真醞釀了這些問題后,就可以進入下一步:快速瀏覽全文。快速瀏覽文章的能力也是閱讀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瀏覽之后要迅速概括出文章的大致內容、判斷出文章類型等等。再接下去就是深讀文章了,逐段逐句逐字解析文章的大意、修辭手法、好詞佳句等等。深讀過程中,學生要有記筆記、摘錄等習慣,隨時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摘錄好詞好句及精彩段落。這些都是為今后的寫作積累素材。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寫作可以體會閱讀帶來的收獲和快樂,同時也能發(fā)現(xiàn)書到用時方恨少,更會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和熱情。而閱讀能體會到原作的獨特創(chuàng)意及寫作技巧,為自己模仿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另外,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背誦的習慣,文言文、古詩詞、經(jīng)典美文等,每天背誦一點點,日積月累,語感自然就上來了。
3.4 開展閱讀交流活動
開展閱讀交流活動是對閱讀能力培養(yǎng)體系的階段性檢閱,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錦上添花之舉。閱讀交流活動可以開展得豐富多彩,如讀書筆記展示、讀書匯報會、好書推薦會、讀書心得交流等等。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效果和鞏固閱讀成果的有力幫助。讀書匯報會和好書推薦會相對來說是比較正式的活動,學生可以多角度地介紹自己讀到的好書。讀書心得交流可以定期舉行,大家探討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交流閱讀中的收獲,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閱讀交流活動可以以班級為單位,也可以拓寬到年級甚至學校。農村初中雖然在教育資源方面不如城鎮(zhèn)學校,但只要對學校內部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充分利用,加強內部的交流與合作,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愛讀書、讀好書的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