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杰出的英國小說家托馬斯·哈代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著稱,哈代把他對音樂的熱情投入到他的作品,使其充滿詩意和音樂性。但目前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是零散的、定性的,而非系統(tǒng)的、定量的。此文旨在依托他的名著<<德伯家的苔絲>>初步探討音樂元素的功能。哈代在該小說中與音樂有關的描述共有三類:音樂場景,音樂術語,主導動機及復調,音樂元素的主要功能有:彰顯威塞克斯?jié)庥舻男℃?zhèn)風情,渲染悲劇氣氛,詩化主人公形象;使敘述更加生動、可讀;用曲式結構展示了主人公悲喜交織、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并傳達哈代的自然觀生命觀:悲觀向善論。此文試圖系統(tǒng)化地用精確的統(tǒng)計數據來克服已有研究的模糊性。
關鍵詞:音樂場景;音樂術語;主導動機;復調
托馬斯是十九世紀一位杰出的英國小說家和詩人。國內外研究者主要從2個方面對其作品進行研究: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特色。前者包括他的悲觀主義、宿命論、宗教思想;后者包括情節(jié)、背景、人物、敘述方式。但大多數研究者都忽略了哈代寫作的另一面——音樂性,即使有研究涉及這一點,卻缺乏統(tǒng)計數據。因此,筆者試圖全面研究其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的音樂元素。目前為止,有三方面的音樂元素受到了關注:音樂場景的描述,音樂術語的使用,以及音樂手法的運用:主導動機與復調。
一、音樂場景
1.人物音樂
當苔絲被天使的琴聲吸引時,“就像一只聽得入迷的小鳥,離不開那個地方了。她不僅沒有離開,而且走到了彈琴人的附近,躲在樹籬的后面,免得讓他猜出她藏在那兒”。苔絲第二次離家時,發(fā)現大奶牛場。她又一次被迷人的風景吸引,唱了幾首民歌?!芭叮氵@太陽,你這月亮……哦,你們這些星星……你們這些世間的綠色萬物……你們這些空中的飛禽……野獸和家畜……你們世人……你們應當贊美主,頌揚主,永遠尊崇主!”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發(fā)現,小說中的所有人物都是如此喜愛音樂,在小說中有幾十種舞曲。管風琴樂隊、游行、鄉(xiāng)村舞會在小說中也頻頻出現。
于歌(2009)指出對人物音樂的生動描述表明小鎮(zhèn)威塞克斯的歌舞風俗;蔣賢萍(2008)認為,哈代運用傳統(tǒng)英國民謠,這種民間敘事不僅增加了小說的藝術性和音樂性,而且表達了對正在逝去的民俗傳統(tǒng)的懷舊情緒。
2.自然音樂
李花梅(2014)指出,在哈代的小說,自然的每一個聲響都有其節(jié)奏和韻律,不僅包括生物,也包括無生命物體。擬聲詞便是一個例子,小說中有超過20種擬聲詞,例如“嘶嘶聲”、“吱嘎聲”、“嗡嗡聲”等。馮婷玉(2006)認為,大自然的聲音有助于情節(jié)發(fā)展和詩化主人公形象。胡瑾(2007)提到,音樂也是哈代用來傳達主人公情感和揭示主題的重要工具。于歌(2009)指出,自然音樂渲染了悲劇氛圍。
二、音樂術語
李花梅(2014)指出,哈代用音樂術語來描寫人物,增加文字敘述的生動性和可讀性。苔絲的眉毛被比作“連音符”,馬洛特村民捆麥子時聚攏到一起的動作被比為“跳四對舞”。苔絲被捕,“風發(fā)出嗡嗡的音調,好像碩大無朋的單弦琴發(fā)出的調子”。這些文字音樂,使小說具有濃郁的音樂之美。
三、復調和主導動機
主導動機與復調音樂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面。這部小說有一個曲式結構。自然音響與人物命運協(xié)調一致,人物高興,音響歡快;人物哀傷,音響沉重。人物內心深處的聲音與外界的音響呼應,相輔相成,這類似于復調音樂。另一種手法是重復出現的畫面或場景,例如,當安吉爾第一次見到苔絲時,他看見一個白色的身影在草地上跳舞;在小說結尾處,相同的場景,但卻是空曠昏暗的背景,安吉爾看到一個黑色的斑點,這意味著苔絲的不同命運。其他如重復出現的馬車,王牌等,均可類比音樂中的主導動機。
胡瑾(2007)提出,在<<德伯家的苔絲>>的一些場景重復形成一個曲式結構來強化主題。張宣(2010)認為,這兩種音樂表現手法的運用與小說的悲劇內涵一致,有效地渲染了悲劇氣氛。桂小黎(2011)認為,主導動機的使用展現了主人公悲喜交織、跌宕起伏的生命旋律。她還指出,復調敘述構建了小說的基本結構。
以上三種音樂元素的運用,吳迪(2006)表示,巧妙地表達了哈代的悲觀主義和社會向善論,閆婷(2012)認為,音樂元素有助于揭示其小說主題,表現出哈代的人生觀和自然觀。
先前的研究并沒有使用任何統(tǒng)計數據來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缺乏客觀性和準確性。所以筆者試圖用一些數學方法來增加該結論的說服力。
筆者在前人列舉法、案例分析法、類比歸納法的基礎上,添加了統(tǒng)計法。由于研究課題的載體是文學,閱讀之即是最好的研究方法。筆者讀了英文原著,為了避免內容理解上的歧義,同時讀了張谷若譯本,并整理出了小說中所有音樂相關的描述,共計81條,可分為3類,即音樂場景的描述(76條)、音樂術語(6條)、主導動機與復調,其中音樂場景可以被有無生命物體進一步分為兩個不同方面:自然音樂(43條)和人物音樂(32條)。根據初步分析,得出的結論如下:
1.音樂場景的功能(自然和人物音樂):人物音樂和自然音樂敘事展現了威塞克斯小鎮(zhèn)的民俗風情、渲染了悲劇氣氛、有助于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詩化主人公形象并傳達其思想感情。
2.音樂術語的功能:使文字的敘述更加生動、可讀。
3.主導動機和復調音樂的功能:深化了主題,支撐小說主要結構,渲染了悲劇氣氛,展現了主人公悲喜交織、跌宕起伏的生命旋律。
4.哈代自然觀生命觀:哈代巧妙地表達這些音樂元素揭示他的悲觀主義和社會向善論。
雖然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和以聲音為媒介將音樂和文學劃分已久,因為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藝術,但兩相互補模式還需進一步運用和傳承。本研究試圖克服先前研究的非系統(tǒng)化和數據的模糊性。托馬斯的音樂手段值得進一步研究,我們可以模仿這一手法,并將它用于自己的寫作中,將絕對會為文字增添魅力,這也將是此研究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馮婷玉.荒原中的命運交響曲——論哈代小說的音樂美[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10-43.
[2]桂小黎.試析《苔絲》中的音樂之美[J].安徽文學·藝術殿堂,2006,(11),113-114.
[3]胡瑾.解讀《邊城》和《苔絲》中的畫面與音樂[J].文史博覽,2007,(2),14-16.
[4]蔣賢萍.《苔絲》的民謠敘事[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8,(5),45-47.
[5]李華梅.《德伯家的苔絲》中的音樂特色[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8),153-154.
[6]吳笛.文學與音樂的巧妙結合——論哈代文學作品中的音樂性[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2001,31(1),42-48.
[7]于歌.《德伯家的苔絲》的四種“藝術美”[J].濱州學院學報(文學藝術研究).2009,25(2),86-89.
[8]閆婷.托馬斯·哈代小說中的音樂[D].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2,16-40.
[9]張宣.《德伯家的苔絲》的音樂性解讀[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3),102-105.
作者簡介:荊惠超(1994-8),女,山西陽泉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2013級英語(語言與翻譯)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