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倍芭囵B(yǎng)學生的語感”便是這語文素養(yǎng)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墩Z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語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總目標之中要求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后在各階段的目標中,對語感的培養(yǎng)就更見具體、明確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強調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近年來,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新審視、重新定位中,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語感作為一個人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終身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以讀為本,培養(yǎng)語感
“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讀”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痹谡n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教師的范讀,體現(xiàn)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tài)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
2.自由讀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yǎng)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fā)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二、品詞析句、激發(fā)聯(lián)想,訓練語感
語感的形成和運用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小學生語感的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每個階段包括感知、領悟、內化、積累和運用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在內容和范圍上則是由字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及篇,由部分到整體,不斷擴展的。
1.在詞語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詞意,區(qū)別近義詞、同義詞的不同用法。引導學生推敲詞語及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生動性及感情色彩,是語感培養(yǎng)的一個基本的、重要的方法。
2.指導學生用詞造句。句子是構成篇的一個比較直接的單位。它往往能表達相對獨立、具體的情感。學生理解詞意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用所學詞語造句子,再反過來解釋句子意思,指導學生從語音形式、詞意以及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與傳神之處,從而領悟作者的獨特情感。
3.引導學生學會聯(lián)想。訓練學生的語感,還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學生只有把理解語言和自己的生活所見所聞相結合,產生共鳴,才能形成敏銳的語感。因此,我們應多引導學生調動、聯(lián)系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通過仔細揣摩來感知課文內容。例如,《火燒云》一課,作者沒有直接寫霞光,而是巧妙地通過霞光映照下人和動物變化不一的顏色來寫。“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薄靶“棕i變成小金豬了。老頭兒的胡子變成金胡子了?!睂W生要從描寫文字中得到顏色變化的感覺,自然離不開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教具,讓學生觀察顏色的變化,然后再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促使語感的形成和運用。
三、增強感覺實踐,培養(yǎng)語感
語感是通過學生反復不斷的感覺實踐而產生的。作為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
1.創(chuàng)設情景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創(chuàng)設最佳條件。如:《草原》一課的教學,教師在課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再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了情景,奠定了課堂的基調。
2.引導想象
想象是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歷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發(fā)散延伸,使其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豐碑》中有這樣一段話:“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豐碑”是什么?為何說雪覆蓋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里的“豐碑”是指什么?通過想象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升華學生的情感,感悟到軍需處長的偉大。
3.釋義悟情
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也是一種講究吐字、表情達意的藝術,所以培養(yǎng)語感就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對文章中詞句的理解。
總之,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由于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重想象、重實踐的特點,從而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