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行動導向教學法對護生病理學教學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2011級護理專業(yè)兩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對照班采用講授法教學。學期結束對兩個班的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班護生學習態(tài)度成績、學習能力成績、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班(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業(yè)務技能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能夠激發(fā)護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護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講授法。
關鍵詞:病理學;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識別碼:A
病理學主要研究人體疾病發(fā)生的原因、發(fā)生機制、發(fā)展規(guī)律、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代謝和病變轉歸,是護理專業(yè)學生認識疾病和了解疾病的基礎。病理學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枯燥難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重教、輕學,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行動導向教學法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有效提高了病理學教學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校2011級護理專業(yè)兩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兩個班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45人,對照班44人。兩個班的學生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入學成績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班 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知識為本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認真聽課、記筆記。
1.2.2實驗班 實驗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將實驗班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組6人。每個學習小組在性別比例、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遵守紀律等方面的情況基本一致。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圖卷教學法[1]、案列教學法、思維導圖教學法等行為導向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以學習小組為載體,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并重,學生主動學習知識。
1.3評價方法 學期結束后,統(tǒng)計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的平時成績、測試成績。
1.3.1平時成績評價 平時成績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業(yè)務技能三個方面,每項至少有兩項指標作為測評點。采用自制測評表進行測評。對照班采取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打分并記錄,測評結果取兩者的平均值。實驗班采取自評、組內評價、組間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打分并記錄,測評結果取前四者的平均值。平時成績均使用百分制。
1.3.2測試成績評價 測試成績?yōu)閮纱坞A段測驗成績的平均值。學期結束時對兩個班的測試成績進行比較。測試成績使用百分制。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兩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實驗班和對照班平時成績中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業(yè)務技能成績對比 實驗班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成績均高于對照班(P<0.05),兩個班學生的業(yè)務技能成績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實驗班和對照班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對比 實驗班的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均高于對照班(P<0.05)。見表2。
3 討論
行動導向教學法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指導、組織整個教學過程的一種思路[2],其涵蓋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圖卷教學法、案例分析法、思維導圖教學、項目法等。此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行動中學習,以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為目的來組織課堂教學,與醫(yī)學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十分契合[3]。
3.1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行動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激發(fā)其學習興趣[4,5],將枯燥的病理學理論知識放在一個具體的任務情境中,讓學生在行動中去學習,一方面可以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學習由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要我學\",轉變?yōu)閈"我要學\"的狀態(tài)[6];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使學生轉變?yōu)楹献髡?、建構者、享用者、評價者[7]。在本校的病理學教學實踐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驗班護生與采用傳統(tǒng)講授法的對照班相比,學習態(tài)度顯著改善,課堂參與性、學習的主動性也均有改善,與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其他課程應用產生的效果一致[8-10],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開辟了一條新路[11]。
3.2課堂教學由以教師為中心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 傳統(tǒng)的講授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學生作為知識的聆聽者,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種教學法過分強調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學生學習的權利被部分剝奪。行動導向教學法則將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強調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行動中主動學習知識、不斷培養(yǎng)能力。同時也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分解學習任務,提供與學習任務相關的信息資料或學習材料,組織、引導學生手腦并用,自行完成學習任務,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2]。
3.3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病理學教學效果 當前護生存在比較普遍的問題,是不能有效地把知識點或能力點連接起來,各項知識的應用能力相對孤立,不能綜合應用知識,難以形成一種職業(yè)能力[13]。
行動導向教學法有利于護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護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興趣,圍繞案例或者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等,最終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知識點或能力點,掌握了將這些點聯(lián)系起來的方法,學會了綜合應用知識,養(yǎng)成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鍛煉了交流表達能力,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形成了一種職業(yè)能力。在在本校的病理學教學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驗班護生與采用傳統(tǒng)講授法的對照班相比,學習能力顯著改善,平時成績和測試成績顯著提高,有力印證了行動導向教學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
3.4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本質意義上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指在全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教和學、教師和學生問的良好交流情境[14]。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負責整個教學的設計和組織,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以案例教學法為例,案例教學法是借助案例作為師生互動的核心的教學方法,其根本意義是以典型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內容,透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學生參與性很高。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必須對案例進行精心挑選和編寫,查找資料,認真分析,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而準備的過程,對教師本身而言,也是一次充實自己的過程。而護生則以病例討論為平臺,主動學習,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15]。因此從教與學雙方來說行動導向教學法都是有益的。
4結論
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課堂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艷霞,王曉燕,葉亞云.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3,31(19):69-70.
[2]韓茂源.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論釋義及實踐解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06:146-148.
[3]管小青,劉芳.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路徑[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34(20):64-67.
[4]林希.行動導向教學法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777:149-150.
[5]黎冬明,上官新晨,徐明生,等.行動導向教學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的運用[J].職教論壇,2013,26:34-36.
[6]蘇金玲,姜希娟,馬東明,等.案例式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12:91-92.
[7]韓秀婷.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學生角色轉向路徑探微[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17:83-85. [8]王曉靜.高校就業(yè)指導課運用行動導向法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14,786:153-154.
[9]楊殿福.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J].職教論壇:2012,23:31-32.
[10]鄭向東.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中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13,754:147-148.
[11]蔣麗萍.病理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及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13):92-93.
[12]萬國邦.基于行動導向的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3,12:149-151.
[13]遲紅剛.行動導向教學在銷售技能競賽中的應用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13,772,180-182.
[14]姚新欽.基于行動導向法的高校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24:152-153.
[15]夏琳欽,鄒少娜.高職高專護理專業(yè)病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16(16):2156-215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