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呼吸衰竭患者在ICU應用俯臥位通氣的護理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科12例呼吸衰竭患者應用俯臥位通氣及其相關護理措施。結果 經俯臥位通氣治療后,8例患者癥狀明顯改善,順利轉出ICU,4例因費用問題放棄繼續(xù)治療。結論 俯臥位通氣能改善患者的癥狀,加之強有力的護理措施,促進肺部分泌物的排出,減少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康復。
關鍵詞:俯臥位通氣;呼吸衰竭;ICU的應用;護理
俯臥位通氣是一項輔助治療技術,能顯著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狀況,促進肺功能恢復,促進早日脫機。我科2009~2012年共對12例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了俯臥位通氣,臨床應用效果較滿意,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09年~2012年,我科室對收治的12例呼衰患者采用了俯臥位通氣技術,年齡27~62歲,其中女2例,男10例。我們不斷摸索總結積累了一定的護理經驗,無1例并發(fā)癥出現。
1.2方法
1.2.1實施前的準備 對意識清醒的患者進行充分解釋,取得患者的理解與配合。評估:患者有無禁忌癥、生命體征及血液動力學情況。俯臥位前30 min暫停鼻飼,避免俯臥位時食物返流。檢查并妥善固定好各種管道,管道留出足夠的長度以防止翻轉時牽拉脫出。各種引流管翻身前給以夾閉。充分吸盡氣道及口鼻腔的痰液,避免俯臥位時不便于吸痰操作。脫下病號服,取下心電導聯(lián)線及電極片以避免胸前區(qū)皮膚受壓而致壓瘡發(fā)生。
1.2.2由三名護士配合醫(yī)生將患者將患者移向床的一側,暫時脫開呼吸機管道,并注意保護好管道,翻轉患者至俯臥位,抬起上半身,依次墊入俯臥位墊及頭圈。立即接上呼吸機管道,開放各種引流管,保證引流的持續(xù)性及有效性。頭部和頸部之間一定要留有空隙,防止氣管導管移位,受壓、打折。將雙上肢放于頭側或身體兩旁,并根據患者的舒適度協(xié)助調整胳膊位置,防止胳膊位置不當或長時間受壓導致的外周神經損傷。煩躁患者給予雙上肢適當約柬,避免患者拔管。在俯臥位實施過程中,醫(yī)護人員以叩背或使用振動排痰儀進行胸部理療,或遵醫(yī)囑進行膨肺治療。俯臥位通氣持續(xù)時間取決于患者的耐受程度、生命體征變化及氧合指標。
2護理
2.1心理護理 進行俯臥位之前向意識清醒的患者做好解釋,說明其作用、方法及時間,減少其恐懼心理,以取得配合。
2.2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所有患者使用多功能監(jiān)護儀持續(xù)監(jiān)測,記錄翻身前生命體征、脈搏、血氧飽和度等參數,病情不平穩(wěn)時暫時不予翻身。俯臥位前后整理好心電監(jiān)護導線,翻身時電極片置于免壓部位或安置于背側,注意觀察心電監(jiān)護效果及各參數的變化。12例患者俯臥位后配合拍背SPO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8例患者心率由140~150次/min逐漸降至120次/min以下,個別患者心率稍有升高。隨著俯臥位時間的延長,清醒患者不適程度逐漸增加,有些躁動,心率、血壓開始升高,血氧飽和度有所下降。除5例昏迷和1例能耐受的清醒患者外,其余遵醫(yī)囑使用了鎮(zhèn)靜劑靜脈泵入,以減少患者躁動,確?;颊甙察o,達到了俯臥位所需的時間及效果
2.3管道護理 采取俯臥位時注意夾閉各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而引起感染,翻身后及時開放,整理及檢查各引流管有無滑脫、扭曲、移位等,妥善固定,保持通暢及有效引流。本組有1例患者于翻身時有創(chuàng)血壓監(jiān)測導管脫落,1例導尿管折疊,均因發(fā)現及時,無嚴重后果。故患者翻轉時,最少4例,尤其是患者身上導管較多時,以確?;颊甙踩瑴p少和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經常整理和檢查輸液管道、人工氣管導管、鼻胃管、各種監(jiān)測管道及引流管是否通暢、固定妥善,有無受壓、滑脫、扭曲、移位等。
2.4皮膚護理 注意預防皮膚黏膜壓迫受損,本組有2例患者因持續(xù)泵入右美托咪啶,俯臥位2 h后轉仰臥位時發(fā)現患者面頰部或前胸部及髂前上棘受壓處有約2 cm×3 cm左右的硬塊,解除壓力后消除。故俯臥位時要加強觀察與護理,每30 min左右改變頭部及肢體位置1次,床單元及墊物表面要平整。由于重力作用,所有患者俯臥位2 h以上均有顏面部水腫情況,要注意保護,床頭抬高15°~30°可以減輕此癥狀,另外轉為仰臥位后能很快恢復。同時俯臥位時背、臀部壓力解除,有利于褥瘡的預防和治療。
2.5呼吸機管理 俯臥位前調整好呼吸機管道支架位置,能間斷脫機者予100%純氧吸入2 min后短時間脫離呼吸機,避免翻身時牽拉氣管插管或套管而引起嗆咳與不適。俯臥位時避免氣管套管口被堵及導管移位,翻身后整理及檢查呼吸機管道,防止扭曲、折疊,調節(jié)呼吸機支架適應體位改變,避免牽拉氣管套管或氣管導管。因重力作用口鼻腔內可有大量分泌物流出,應專人監(jiān)護,墊上軟紙或敷料,并及時更換,保持干燥。每30~60min拍背1次,以促進氣體分布均勻及氣體交換,促使痰液排出。俯臥位給呼吸機管理帶來難度,要克服困難,定時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呼吸機應用效果。嚴格無菌操作,觀察記錄痰液的色、質、量變化。
2.6評估患者耐受程度 經常詢問患者主觀感受,多給以患者鼓勵。評估患者的耐受程度,如果患者有胸腹部傷口疼痛應加強鎮(zhèn)靜鎮(zhèn)痛,及時協(xié)助患者調整頭部及雙上肢的位置.讓患者舒適。俯臥位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3討論
俯臥位通氣具有操作簡便、無創(chuàng)、無需特殊設備等優(yōu)點,可促進氣體交換,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氣道峰壓和吸入氧濃度,減少并發(fā)癥,提高療效,促進康復。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改善背側肺通氣,從而改善氧合,改善通氣/血流比值和減少分流,促使各部分的通氣趨向均勻,改善膈肌運動。目前認為背側肺泡的復張是俯臥位通氣改善的可能機制,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有:俯臥位通氣時氣道內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得到良好引流以及心臟、縱隔對下垂肺區(qū)的壓迫減少,背側肺區(qū)的通氣/血流比更加匹配等。
4結論
經臨床應用,認為俯臥位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一種很好的輔助療法,良好的監(jiān)測與護理可以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是俯臥位通氣發(fā)揮更好作用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黃志儉,陳榮昌.俯臥位通氣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臨床應用及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06,26(6):452-453.
[2]董政,潘維誠,等.俯臥位通氣對爆震傷、燒傷并發(fā)ARDS治療的影響 [J].中國現代醫(yī)藥雜志,2010,12(9):17-19.
[3]楊麗娟,辛紹偉,等.俯臥位通氣應用于小兒體外循環(huán)末后的效果觀察 [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2):50-51.
[4]李秀川.ARDS患者俯臥位機械通氣的效果觀察和護理[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18(13):389-391.
[5]嚴正,許紅陽,等.通氣聯(lián)合肺復張對氧合及肺復張客積的影響[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0(4):450-453.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