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靶點射頻聯合臭氧消融術后配合三維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并與單純予靶點射頻聯合臭氧消融術治療相比較。方法 選擇我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射頻熱凝聯合臭氧組)40例,治療組(術后配合電腦三維牽引),分別采用VAS評分及MacNab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及對比分析。結果 所有病例手術操作順利,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及不良反應發(fā)生,術后癥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治療組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的治療效果(P<0.05)。結論 靶點射頻聯合臭氧消融術后配合三維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優(yōu)于單純采用靶點射頻聯合臭氧消融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關鍵詞:臭氧消融;靶點射頻;三維牽引;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由于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是骨科比較常見的、多發(fā)病一種疾病。近年來隨著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并趨于年輕化[1]。目前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已趨于成熟,主要方法有保守治療、介入治療及手術治療等。電腦三維牽引也是是骨科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方法之一[2]。射頻靶點熱融、臭氧消融是近10年應用臨床的治療方法。上述兩種方法均有較好的療效,國內均有很多文獻進行大量報道,但射頻靶點熱凝聯合臭氧,術后配合電腦三維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研究國內鮮有報道。筆者從2013年7月~2014年3月,采用靶點射頻熱凝聯合臭氧消融配合電腦三維牽引40例,并與單純靶點射頻熱凝聯合臭氧消融治療40例進行了對照觀察。現將觀察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自2013年7月~2014年3月收住入院的符合納入標準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0例,所納入的病例均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排除標準:①突出物鈣化、脫出、游離等;②Ⅰ度或Ⅰ度以上的椎體滑脫;③椎管狹窄和嚴重脊椎退行性變;④有腰椎手術史;⑤嚴重的骨質疏松癥;⑥伴其他影響療效評估的疾病和手術禁忌癥。采取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射頻熱凝聯合臭氧組)和治療組(術后配合電腦三維牽引)各40例。治療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9~59歲,平均46歲,病程6個月~5年。L3-4椎間盤突出者3例,L4-5間盤突出者18例,L5~S1間盤突出者19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0歲,平均47歲,病程5個月~5年。L3-4椎間盤突出者2例,L4~5間盤突出者19例,L5~S1間盤突出者19例。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治療組、對照組均采取射頻熱凝臭氧消融操作,術中用多功能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心率、血壓、心電圖和血氧飽和度。患者俯臥于DSA手術床上,腹下墊弧形薄枕,根據突出部位不同,在棘突旁開7~13cm。在C臂下,將射頻針經側后kabin安全三角進入椎間盤。穿位方法可依Yeung等描述的逐步定位和進針方法確保最佳穿刺點。透視無誤后,注入造影劑,進一步確認穿刺部位直達突出的間盤,插入電極針,開啟射頻熱凝器。依次檢測患者感覺、運動是否異常,使開始工作,依次設置溫度80°、90°,時間分別為2min、4min,治療完畢后抽出電極針,調整穿刺針的深度、方向,用20ml注射器抽取濃度為60ug/ml臭氧10ml~15ml,緩慢向髓核內注入。治療組采用電腦三維牽引: 術后6h,用平車將患者置于電腦三維牽引床,取俯臥位,胸背部與臀腿部分別固定在牽引床胸腹板及臀腿板上,將病變的腰椎間隙置兩板間隙處,采取慢速牽引,并根據患者年齡、體重、身高、突出部位,設定牽引距離,牽引重量小于體重1/3,根據椎間盤突出部位和方向,選擇不同的牽引方向、角度及旋轉的幅度。術后24h、48h再牽引一次。在術后6h治療組采取電腦三維牽引是考慮穿刺部位局部滲血,如過早牽引可能加重滲血。兩組患者術后臥床1~2d,用2d甘露醇,術后3d佩戴護腰起床站立,指導患者功能鍛煉。
1.3療效評定標準 按改良的MacNab標準評定[4],優(yōu):癥狀完全消失,體征消失,活動恢復正常,工作生活恢復正常;良:癥狀明顯緩解,偶爾加重,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減輕,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恢復原工作學習,有時仍不適;可:癥狀減輕,活動受限,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療前后無差別,甚至加重,不能進行正常工作和生活。
1.4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后1w、3個月的優(yōu)良率,以及治療前后通過視覺模擬評估方法(VAS)[5]評分評定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較。
1.5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16.0,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或χ2表示,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經過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VAS評分降低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術后1w治療組的優(yōu)良率為:87.5%,對照組的優(yōu)良率為:65%,術后3月治療組的優(yōu)良率為:95%,對照組的優(yōu)良率為:85%,兩組比較P<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所有患者隨訪時間為1w~3個月,兩組均未發(fā)生不良反應,見表2~表4。
3討論
腰椎三維牽引可使椎間隙增寬產生負壓,同時加強后縱韌帶張力,使膨出椎間盤部分回納或發(fā)生相對移位,從而達到部分解除機械壓迫,電腦三維牽引利用人體生物力學原理,模擬中醫(yī)正骨手法,使成角、旋轉牽引同時完成,使病變椎間盤的三維方向發(fā)生改變,可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減輕和消除對神經根的刺激,同時可使椎間孔增大,上下關節(jié)突關節(jié)間隙增寬,達到松解粘連的神經根,使脊柱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采取慢牽的方式可使患者感覺較為舒適,也較為安全。
靶點射頻熱凝術是通過射頻針產生高頻電流使突出的椎間盤組織產生局部高溫(90°),使髓核組織內膠原蛋白熱凝變性,使突出物回縮,緩解對神經的壓迫與刺激,此外,臭氧還引起血管擴張,促進炎癥吸收。在操作時可根據CT、MRI評估而進行準確定位穿刺到突出物上,進一步增加療效,臭氧有很強的氧化性,在靶點處注射少量高濃度臭氧,可直接氧化突出髓核的膠原纖維和膠原蛋白多糖,使髓核組織萎縮,從而進一步降低了椎間盤的壓力,消除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同時臭氧還能是神經根周圍的炎癥化學物質失活,減輕的炎癥刺激反應,從而緩解疼痛。
射頻靶點熱凝聯合臭氧消融之后,椎間盤突出的部分處于一種萎縮、消融的活動狀態(tài),如此時結合電腦三維牽引、成角、旋轉,則能進一步消除或減少突出物的神經的壓迫,對神經根進行松解。
從統(tǒng)計結果可分析,兩種方法同時使用能明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效果。因此,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治療方法可相互結合,取長補短,使臨床效果提高,減少患者的痛苦,這是值得推廣的一種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徐志剛,劉建標,成仕亮,等.臭氧消融聯合射頻熱凝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與非手術治療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09(2):74-75,78.
[2]雷銘.臭氧+射頻熱凝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體會[J].頸腰痛雜志,2013,34(3):243-244.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4]中華醫(y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編委會.健康管理概念與學科體系的中國專家初步共識[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9,3(3):141-152.
[5]謝黎.射頻聯合臭氧靶點熱凝消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539-540.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