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公認為是外科手術中嚴重并發(fā)癥,影響著外科治療的手術效果及患者預后。有些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可直接導致手術的失敗,致患者手術部位功能缺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只有控制手術切口感染,規(guī)范護理流程才能有效提升醫(yī)療質量,保證手術近期及遠期效果。
1引起手術切口感染的因素
1.1機體自身因素 機體發(fā)育不良、肥胖、高齡病患和嬰幼兒術后易發(fā)生術后感染。前者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差,后者機體免疫力低下,組織再生能力欠缺,即使是少量致病菌也可引起切口感染性病變。肥胖患者由于血液循環(huán)差,手術時脂肪細胞受切割或牽拉受損,不易準確消滅死腔止血,術后易發(fā)脂肪液化及感染。
1.2大手術和嚴重創(chuàng)傷 外科手術切除范圍廣和術中意外,造成創(chuàng)傷面積大、出血量多、輸血量大,不可避免地影響機體代謝和臟器功能,使機體免疫功能受損,為致病菌感染創(chuàng)造了條件。
1.3糖尿病 人群患病率及遺傳率高,為感染易發(fā)因素。
1.4免疫功能低下 影響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缺陷和獲得性疾病,顯著地增高了感染發(fā)生率。
1.5長期應用抗生素 抗生素長期使用,尤其是大劑量或聯(lián)合應用廣譜抗生素,致機體菌群失調,發(fā)生院內感染及內源性感染。
2易引起傷口感染的微生物病原體
切口感染的細菌來源于直接接觸和空氣傳播,直接接觸感染機率更大。感染的發(fā)生與致病菌的侵襲力,數(shù)量和人體抵抗力強弱密切相關。
3手術過程中相關因素
3.1手術區(qū)皮膚的的準備 術前備皮過程中,剃毛時損傷真皮層或剃毛后距手術開始時間超過24h,切口感染率增高15%~18%[1]。
3.2手術持續(xù)時間 手術時間與術后感染率呈正相關。手術室環(huán)境,患者及手術人員攜帶的病原菌污染的機會隨手術時間增加,創(chuàng)面長期暴露,術中出血多,長時間牽拉使組織損傷增多;麻醉時間過長,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造成術后感染。
3.3手術技術 電刀的廣泛應用使手術切口感染率明顯升高;鈍器械造成的組織鈍挫傷大,較易引發(fā)感染;手術過程中留有無效腔行成積血與積液或止血鉗夾組織過多,可增加感染機率15%~20%;切口絲線結扎縫合比尼龍縫線結扎感染率高10%左右。
3.4引流及體腔內異物存留 開放術后如果引流物放置不當,空腔內未引出的積血和滲液易導致切口感染。體內存留的異物可成為病原菌的易生地導致機體發(fā)生急慢性炎性反應,局部組織的防御功能明顯降低,促進或加快感染蔓延。甚至發(fā)生菌血癥敗血癥。
3.5手術人員流動 過多人員流動可增加細菌在空氣中的不定向流動,明顯增加感染機率。
4其它相關因素
4.1醫(yī)療用具污染 麻醉或護理操作中使用的監(jiān)護儀,心電除顫器,中性電極導線導管等易被污染,但消毒時不易引起注意或消毒不徹底,形成交叉感染[2]。
4.2非醫(yī)療用具污染 手術中常用的鋪單等雖做到了一人一套一換,但遇到患者嘔吐、出血、引流液污染等因素,很容易滋生細菌,形成感染源。
5預防措施
5.1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特別是感染性疾病。
5.2控制感染危險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如糾正低蛋白血癥,控制血糖,鼓勵患者戒煙等。
5.3避免免疫機制受損 免疫抑制藥物導致機體免疫機制嚴重受損,機體抗感染能力低下,易感染率可高達60%。使用時要嚴格加強保護措施。提高機體免疫力。
5.4抗生素應用 手術時間短的一類切口的中小手術可以不用抗生素。大手術創(chuàng)傷大時間長,細菌污染機率大,再加上手術后機體的免疫力下降,手術切口感染機率大。因此,手術后應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研究資料及臨床證實抗生素術前30min給藥,可明顯抑制細菌生長,相比術后給藥,同等劑量的抗生素所起到的治療作用相對減弱,應予以提倡術前給抗生素。
5.5控制血糖 凡糖尿病患者,手術后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滿意,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高,而且感染切口愈合慢。
5.6加強圍手術期護理 術前完善準備,去除皮膚治病菌。對于腸道手術需做腸道清潔準備的患者,應口服抗菌藥物。陰道手術必需做好陰道清潔,可降低手術感染率30%。傳統(tǒng)備皮易造成皮膚破損,甚至創(chuàng)面潰瘍,導致傷口感染??墒褂妹撁珓┙档透腥韭省S锰昝椒〞r,應注意不要損傷皮膚真皮層,可降低切口感染率20%左右。重視患者術后疼痛,因疼痛影響切口愈合,從而增加外科感染機會[3]。手術患者由于進食暫時受限或排氣前不能正常進食,外科營養(yǎng)支持尤其重要。
5.7加強手術室管理
5.7.1手術技能 術中注意切口及切口周圍的保護。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后,用紗布墊或隔離膜保護切口邊緣,使皮下組織不直接暴露于內外源性感染源下,以免受到來自深部組織的感染。手術操作過程中減少組織醫(yī)源性損傷,使用拉鉤要墊以濕紗布,不可用力過大,以免造成組織拉傷出血和細胞缺血。污染嚴重、創(chuàng)傷大或時間長的手術縫合創(chuàng)緣前,用等滲鹽水沖洗(必要時加敏感抗生素),可降低感染率23%~27%。傷口內滲液較多時,可在縫合同時皮下留置引流物,或者暫不縫合傷口,充分引流之后延期縫合手術切口。
5.7.2控制監(jiān)測環(huán)境、設備,降低感染率 參觀人員不應離術者過近,手術所用器械、敖料要嚴格消毒,甚至滅菌,定期檢查。努力好手術間的空氣消毒與監(jiān)測。保持室溫24℃~26℃相對濕度40%~50%。手術時手術間應控制人數(shù),參觀手術人控制在3人以內,做到隨時換氣,減少感染機會。盡量避免非手術人員到手術間逗留,避免交叉感染發(fā)生。
5.7.3手術配合 嚴格執(zhí)行無菌原則。嚴格進行手術區(qū)皮膚消毒,注意消毒范圍與順序。鋪無菌單之前應對手術部位做好原始標記,鋪單后不得移動無菌單,無菌單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滲透材質的無菌巾。術中手術衣或無菌單被滲液浸濕后,應立即更換或用無菌單加層覆蓋。手套破損立即更換。凡懷疑物品器械被污染時應立即停用并更換。凡接觸過空腔臟器的器械或敖料,均視為被污染,污染物品和器械不得再用于無菌部位的手術操作。手術皮膚消毒后貼上無菌切口保護膜,可有效的避免皮膚外源性感染。手術人員技術熟練,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內外源性感染機會。
5.8加強消毒管理
5.8.1護理必需品消毒滅菌 除一次性醫(yī)療用品外,所有護理用具必須嚴格無菌消毒。如霧化器、濕化器,止血紗布可用500ml/L氯乙定消毒液浸泡30~50min清洗備用。物體表面消毒可用75%酒精或苯扎溴銨液消毒。
5.8.2非醫(yī)療用品滅菌消毒 各種導聯(lián)線,儀器表面消毒,可用600ml/L有效氯擦拭滅菌,擦拭時注意導線連接,注意勿損壞儀器,使儀器漏電。表面每日固定擦拭3次,術畢清潔后再次消毒滅菌。
5.9消毒意識提升及宣傳教育 醫(yī)療機構需組織醫(yī)護人員參加院內感染培訓,明確感染易感因素,醫(yī)院感染途徑,控制醫(yī)院感染措施。
感染的控制及預防是外科手術成功的關鍵,影響著外科治療的手術效果及患者預后。只有有效減少術后感染發(fā)生,才能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實現(xiàn)醫(yī)療效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曉堂.手術室護理技術操作規(guī)范[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470-478.
[2]陳云,許晨新,劉海.手術無菌物品的消毒管理[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3,3(2):269.
[3]季小平.疼痛對切口愈合的影響[J].家庭護士,2012,6(2C):505-50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