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功能鍛煉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頸部功能鍛煉。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的McGill量表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分級指數(PRI),視覺模擬量表(VAS)和現有疼痛強度(PPI),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的PRI(6.38±1.87),VAS(2.87±0.86)和PPI(2.02±0.3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PRI(9.45±1.92),VAS(5.02±0.79)和PPI(2.87±0.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部功能鍛煉有利于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簡單易行。
關鍵詞:勁部功能鍛煉 神經根型頸椎病
越來越多的辦公員工作人員患頸椎病。而神經根型頸椎病又占最大的一部分,有研究統計表明大概占70%多。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因為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形成,導致神經根受壓迫、牽拉或者炎性刺激等,并最后出現神經支配區(qū)域功能障礙。該病的發(fā)病人群是常年辦公室伏案工作的中老年人。神經根型頸椎病目前采用的治療方法是牽引,除此之外,必要的功能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我院自2013年1月開始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前屈位頸椎牽引+頸部功能鍛煉,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疼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②年齡22~70歲;③治療前1 w內未服用任何鎮(zhèn)痛藥物。排除標準:①排除頸椎結核、腫瘤等??;②排除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性疾病患者,將2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52.24±5.62)歲,病程8 d~12年,平均病程(3.54±2.15)年;治療組男性5例,女性7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51.86±4.87)歲,病程10 d~10年,平均病程(4.21±2.8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前屈位頸椎牽引治療,初期的前屈角度以10°~20°為宜,牽引重量以6~10 kg為宜,后期根據需要慢慢增加。牽引30 min/d,1次/2 d,2 w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月。治療組在對照組前屈位頸椎牽引治療的基礎上,再專門性進行頸部功能鍛煉,10 min/次,3次/d。具體方法如下:①健頸操:端正坐立,第一節(jié)頭前屈運動,頭下領貼胸,頭后仰,凝視天空,維持4 s,重復4次;第二節(jié)左右側屈運動,側動頭部,努力將耳朵貼在同側肩部,左右各一次,維護4 s,重復4次;第三節(jié)頸部左右旋轉運動,頸部向左均速旋轉4次,再向右均速旋轉4次。②按摩:端正坐立,雙手食指、中指置于腦后風池穴,自上而下緩慢按摩頸項肌肉,并用力按壓肩井穴5次,歷時4 min/次;③頸項肌鍛煉:端正坐立,雙手置于頭枕部,雙手向前用力按壓頭枕部,而頭枕部向后,彼此對抗用力,維持約4 s,每次重復5次,歷時3 min/次。
1.3觀察指標與評分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w后和治療3個月后的McGill量表評分。頸椎病疼痛評分采用簡化McGill疼痛詢問量表。包括疼痛分組指數、視覺模擬評分和現有疼痛強度三方面的內容。評分標準:①疼痛分級指數(PRI):共包括11個感覺性詞與4個情緒性詞,每個詞項按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計算,計算出疼痛總分。②視覺模擬量表(VAS),用一條長10cm的直線表示,一頭代表無痛,一頭代表劇痛,患者標示疼痛程度;③現有疼痛強度(PPI):包括無痛(0分)、輕度不適(1分)、不適(2分)、難受(3分)、疼痛(4分)、劇烈痛苦(5分)六項。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平α=0.05,組間差異P<0.05時,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分級指數(PRI),視覺模擬量表(VAS)和現有疼痛強度(PPI),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的PRI(6.38±1.87),VAS(2.87±0.86)和PPI(2.02±0.3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PRI(9.45±1.92),VAS(5.02±0.79)和PPI(2.87±0.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頸椎病位居骨科發(fā)病率之首,而神經根型頸椎病又居頸椎病之首。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因為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形成,導致神經根受壓迫、牽拉或者炎性刺激等[1],并最后出現神經支配區(qū)域功能障礙。神經根型頸椎病多纏綿難愈,減少頸部的勞損,復頸部肌力平衡,可以起到預防和減少復發(fā)的作用,同時也可加強頸椎的穩(wěn)定性,減緩骨質的退變[2],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無菌性炎癥,避免頸椎間盤過早退變。目前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法較多,包括藥物、牽引、針灸、理療等,但最終的恢復性治療是功能鍛煉,增強脊柱的穩(wěn)定性,促進局部炎性水腫的吸收,減少神經根受到刺激而產生肌肉應激性痙攣,有效維持脊柱的動力性平衡。本研究表明經過前屈位頸椎牽引加頸部功能鍛煉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的PRI(6.38±1.87),VAS(2.87±0.86)和PPI(2.02±0.3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PRI(9.45±1.92),VAS(5.02±0.79)和PPI(2.87±0.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頸部功能鍛煉有利于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簡單易行。
參考文獻:
[1]陳銳堅,劉伯昊,涂平生.功能鍛煉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14):49-51.
[2]陳穎.頸椎功能鍛煉操治療4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護理[J].天津護理,2011,19(5):282-282.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