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調查我院3~5歲兒童酸蝕癥的患病狀況;評價兒童飲用飲料和飲食習慣、口腔衛(wèi)生習慣與酸蝕癥之間的關系。方法 對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3~5歲兒童112例,對所有兒童進行酸蝕癥和齲齒發(fā)病情況的臨床檢查以及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兒童每天消耗飲料或食物的頻率,以及口腔健康行為。結果 我院收治的3~5歲兒童齒酸蝕癥的患病率為8.92%(10/112)。兒童睡覺時含奶瓶、喝飲料的習慣與酸蝕癥的發(fā)生呈正相關。結論 今后應加強口腔衛(wèi)生教育和飲食指導,預防酸蝕癥應該減少酸性食物及飲料的消費量及頻率。
關鍵詞:酸蝕癥;危險因素;調查分析
牙齒酸蝕癥是指在無細菌參與的情況下,由于接觸牙面的酸或其螯合物的化學侵蝕作用而引起的一種病理的、慢性的牙體硬組織表面淺層喪失。近年來,國內外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酸蝕癥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發(fā)病率存上升趨勢[1],其中,飲用碳酸飲料是導致青少年兒童酸蝕癥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對我院收治的3~5歲兒童酸蝕癥的患病情況和分布特點進行調查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口腔科收治112例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孩65例,女孩47例,年齡3~5歲,平均年齡(3.6±0.5)歲。
1.2方法 參照1993年英國兒童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12例兒童進行酸蝕癥流行病學調查。
1.3調查表和調查問卷的設計 參照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法和2004年有關兒童口腔健康的國際合作研究使用的問卷[2]。調查表用來記錄酸蝕癥的臨床檢查結果,調查問卷主要是調查酸蝕癥的危險因素。
1.4酸蝕癥評估標準 酸蝕癥評估標準使用SmithKnight改良標準,將酸蝕癥病損分為0~5級。0級:牙齒無外形缺損,表面光滑,呈絲綢樣光澤。1級:牙面發(fā)育性橫紋喪失,表面平滑,呈熔融狀,但無明顯實質性缺損。2級:明顯的釉質喪失,未及牙本質,病損寬度明顯大于深度。3級:釉質和牙本質均受累,牙本質受累面積小于牙齒表面積的1/2;唇腭面局限性碟狀病損,頸部可見全冠預備體樣肩臺,近切端處呈刀削樣,切緣溝槽樣病損;頜面牙尖或溝窩可見杯口樣或彈坑樣病損,直徑大于等于1mm,有時可見銀汞充填體高于周圍牙表面,呈\"銀汞島\"樣。4級:釉質和牙本質受累,牙本質受累面積大于牙齒表面積的1/2;各牙面表現(xiàn)同3級但范圍擴大,有時可見大面積病損,周圍釉質邊緣凸起,呈領圈狀。5級:釉質、牙本質和牙髓均受累。
1.5臨床檢查及調查 由我科3名經(jīng)過培訓的牙科醫(yī)生進行檢查,并在調查前、調查中進行調查者自身的標準一致性檢驗,kappa值為0.86。問卷調查主要通過兒童父母完成表格填寫,共發(fā)出問卷12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83.3%。隨機抽取10份在結束問卷調查1個月后重新回答相同的問卷,分析2次調查中主要項目的一致性,調查問卷由調查者本人負責數(shù)據(jù)錄入,并經(jīng)過核查確認無誤。
1.6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定量資料進行t檢驗。在單因素相關分析得以確認的基礎上進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分析酸蝕癥的危險因素。
2結果
2.1酸蝕癥患病情況 我院3~5歲112例兒童牙齒酸蝕癥患病情況,通過臨床檢查得出10例兒童患牙齒酸蝕癥,患病率為8.92%(10/112)。其中1級2例,2級5例,3級2例,4級1例。男孩6例,女孩4例。
2.2酸蝕癥的危險因素分析 酸蝕癥危險因素通過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得出,酸蝕癥與進食酸性水果、酸奶、運動飲料、碳酸飲料、果汁、睡前喝酸性飲料或酸奶、胃食道返流性疾病、服用維生素c、補鐵劑等密切相關。進食酸性水果、酸奶、運動飲料、碳酸飲料、果汁、服用維生素c、補鐵劑等頻率越高,發(fā)生酸蝕癥的可能性越大。睡前經(jīng)常喝酸性飲料或酸奶、患有胃食道返流性疾病的患者患酸蝕癥的可能性也較大。
3討論
隨著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發(fā)生變化,各種碳酸類飲料正成為很多青少年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對牙齒形成新的傷害,從而導致了酸蝕癥的發(fā)生率逐步上升。多數(shù)學者認為,酸蝕癥與頻繁消費酸性飲料及食物、患某些腸胃道疾病使胃酸進入口內頻繁接觸牙齒等有關。酸蝕癥可引起牙釉質損害,嚴重者可侵犯牙本質、牙髓,從而導致牙齒過敏,甚至牙髓暴露及牙齒折斷。
酸蝕癥與頻繁消費酸性飲料及食物、患某些疾病使胃酸頻繁進入口腔內接觸牙齒等有一定的關系。本研究顯示,酸蝕癥與平時進食酸性水果、酸奶、運動飲料、碳酸飲料、果汁、胃食道返流性疾病、經(jīng)常服用維生素c、補鐵劑等密切相關。進食酸性水果、酸奶、運動飲料、碳酸飲料、果汁、服用維生素c、補鐵劑等的頻率越高,發(fā)生酸蝕癥的可能性越大。睡前經(jīng)常喝酸性飲料或酸奶、患有胃食道返流性疾病的患者患酸蝕癥的可能性也較大。這與國外的研究[3]相似。
酸蝕癥的預防與控制主要依靠對牙齒表面組織喪失的早期認識和臨床表現(xiàn)、癥狀、相關病因的分析。預防酸蝕癥應提倡減少酸性食物及飲料的攝入量及攝入頻率,特別注意不要在睡前喝飲料,要養(yǎng)成飯后刷牙的好習慣。生活中應減少飲食中的酸對牙齒的侵蝕,避免牙齒與酸接觸,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及口腔衛(wèi)生習慣,治療可以引起酸蝕癥的疾病等[4]。平時最好用高氟牙膏刷牙和含氟漱口水漱口,增強牙齒對酸的抵抗力。咀嚼無糖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發(fā)揮唾液的緩沖作用,預防酸蝕癥發(fā)生。
參考文獻:
[1]valena v,young wg.dental erosion patterns from intrinsic acid regurgitation and vomiting[J].aust dent J,2002,47(2):106-115.
[2]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8-23.
[3]almajedi,maguirea,murray.risk factors for dental ero-sion in 5-6 year old and 12-14 year old boys in saudi arabia[J].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2002,30(1):38-46.
[4]曾曉娟,黃華,吳衛(wèi).廣西3~5歲兒童牙齒酸蝕癥的流行情況調查[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25(5):812-814.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