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老年人的主要住院原因之一,隨著人口的逐步老齡化,老年冠心病患者日益增多,合理管理老年冠心病不完全血運重建介入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合理治療改善預后的研究對此類患者雖然至關重要,但臨床關注和研究還是非常之少。我院收治的經(jīng)冠脈造影證實為多支病變并行不完全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82例,對他們進行整體護理并在隨訪中實施系統(tǒng)健康教育方案分析,收到較好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經(jīng)冠脈造影證實為多支病變并行不完全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共 82例,患者心功能(NAHY分級)為Ⅱ~Ⅲ級,均為不穩(wěn)定心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所用支架為雷帕霉素藥物洗脫支架 ,排除嚴重的心、肝、腎臟器功能衰竭者,惡性腫瘤者、代謝紊亂、及貧血和左主干患者。多支病變的定義:前降支(包括粗大的對角支) 、回旋支(包括粗大的鈍緣支)、右冠脈(包括粗大的銳緣支)等直徑≥2 mm的主要冠脈中有2支及其以上的血管狹窄達到70%以上。完全血運重建與不完全血運重建的定義:冠脈血管介入治療術(PCI)后所有主要的冠脈及其分支無70%以上殘余狹窄者為完全血運重建,遺留任何1支以上冠脈及其分支殘余狹窄≥70%者為不完全血運重建。
1.2方法
1.2.1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強化護理觀察組 42例,對照組 40 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2.30±9.2)歲。兩組患者病程、血壓、血脂、心功能、心率、肝腎功能、生活方式及血管病變支數(shù)等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對強化護理觀察組進行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方法。追蹤隨訪3年。比較終點事件,再住院率,死亡率。
1.2.2強化護理干預組患者嚴格進行出院指導及護理干預 出院后強化干預措施,要求患者應在家屬陪同下恢復一般日常生活,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指導患者觀察出血征象。 建立患者病歷檔案,詳細記錄一般資料和聯(lián)系方式。出院1個月內回訪1次/w,以后1次/月?;卦L內容包括患者生活功能恢復情況,有無并發(fā)癥,對服藥的依從性等。對照組在住院期間進行一般健康指導及干預。
1.2.3應用標準化問卷調查表《醫(yī)院情緒抑郁及焦慮量表》(HADS),HADS包括兩個分量表,及焦慮量表HAD-A和抑郁分量表HAD-D,HAD-A大于6為焦慮障礙,HAD-D大于7為抑郁障礙,二者合計分數(shù)大于15為焦慮抑郁障礙,同時應用SF36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對護理強化干預組焦慮抑郁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并對患者進行干預前后心理量表分析 。在生活質量上,根據(jù)每位患者的綜合危險因素,針對性地進行積極的干預,首先從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著手,如鼓勵患者采取低鹽、低脂飲食,控制體重,提倡有氧運動,戒煙限酒。使有效指導達到95%或以上。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軟件,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對不完全血運重建患者進行心理狀態(tài)量表的分析表明:強化組42例患者及一般護理組40例患者中具有焦慮癥狀的患者分別為28例和25例,抑郁癥狀的患者分別為24例和26例,焦慮抑郁雙重癥狀者49例和41例??梢姴煌耆\重建患者具有較高的負性情緒。應用有效的強化護理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并于干預后1年進行評定結果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p<0.05),見表2。
2.2強化護理干預組其冠心病3年內再住院率比較 住院次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每次住院時間強化護理干預組為(7.35±2.11)d,對照組為(14.26±4.31)d,P<0.01,差異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2.3死亡率比較 強化護理干預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3 討論
老年人是一組冠心病發(fā)病率明顯增加的危險人群,具有臨床特殊特點,心絞痛不穩(wěn)定,多支血管彌散性病變程度嚴重,左心室功能受累多,并且由于老年的冠心病患者對手術耐受性差,心律失常及其他并發(fā)癥也增多,導致長時間的PCI具有一定的限制。 老年冠心病多支病變患者往往又并存肺腎等臟器疾病及功能受損,不宜行CABG,可做不完全PCI,根據(jù)其年齡,臨床情況和冠狀動脈病變,來決定治療的策略,即一期或分期手術以及完全或不完全血運重建 ,不完全血運重建即指僅對引起臨床心絞痛癥狀發(fā)作的\"罪犯\"病變或供血大范圍心肌的嚴重病變進行血運重建手術[1]。而專家認為,由于老年高?;颊叩念A期壽命有限,應著眼于罪犯血管,考慮不完全血運重建,僅對引起癥狀的血管進行治療,而對直徑小于1.5mm或者非缺血相關血管不予處理,這樣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造影劑用量,降低手術風險和并發(fā)癥,還能減少無謂的支架置入。多支病變患者病情復雜,預后不佳,PCI技術誕生初期,多支冠狀動脈病變幾乎只能通過CABG實現(xiàn)血運重建[2]。這種治療有改善心功能減少心絞痛發(fā)作的作用,但較完全血運重建者差,故應加強出院后的隨訪,提供有效的護理建議,以期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隨著醫(yī)學護理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護理服務的領域不斷擴大,護理工作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
病房不僅是治療康復的地方,而且也是獲取健康知識的學校,不完全血運重建術作為近幾年冠心病治療的新理念以來,在臨床受到更多患者的接受,近5年內我們完成不完全血運重建冠心病患者 82例,隨著整體護理模式的建立,住院期間健康教育已逐步完善,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間得到了很好的健康教育,但在患者出院后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患者還應了解疾病的繼續(xù)治療原則、注意事項和緊急處理方法,對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盡早康復有重要意義,但實際上很多患者脫離了指導,使病死率和并發(fā)癥一再升高。因此出院護理策略不能流于形式,應更加系統(tǒng)、有序、有效。管理者和教育者(護士)必須及時了解患者的需要,獲得教育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是了解否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不僅是患者的要求,更是我們應完成工作的一部分[3]。本研究通過了解不完全冠脈血運重建術患者不同于其他患者的特殊心理需求進行了干預,發(fā)現(xiàn)有效的干預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由此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護理服務的人員,找出患者預后相關不良反應的原因,不斷評估醫(yī)療護理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并找出適合醫(yī)院---社區(qū)-家庭護理模式的最新策略, 推廣至所有不完全血運重建的冠心病患者,
總之,對患者進行整體的指導,使患者既完成規(guī)律的檢查和用藥隨訪,生活質量得以保證,延長了生存率,又減少了患者因反復入院而帶來的沉重的生活和社會負擔。其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治療和護理理念具有重大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沈衛(wèi)峰.心血管疾病新理論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14.
[2]景在平.血管腔內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32-334.
[3]周郁秋.護理心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67-170.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