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熱毒寧佐治老年人急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方法 將80例老年人急性支氣管炎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進行療效觀察。結果 治療組緩解時間(1.95±0.45)d,治愈時間(6.25±1.85)d,對照組緩解時間(3.45±0.53)d,治愈時間(8.7±2.01)d,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結論 熱毒寧治療老年急性支氣管炎療效確切,可達到抗感染、退熱、抗炎作用,沒有明顯不良反應。
關鍵詞:熱毒寧;老年急性支氣管炎;療效觀察
老年人急性支氣管炎為臨床比較常見的支氣管炎,由于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全身抵抗力逐漸下降,各組織器官功能也下降,應用抗生素治療,全身毒副作用相對較大,熱毒寧作為中藥制劑,較為安全,本文在此探討熱毒寧佐治老年人急性支氣管炎的療效。我科自2011年1月~2014年6月共對40例患者應用熱毒寧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的療效進行了臨床觀察和驗證,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內(nèi)科收治急性支氣管炎中年齡≥60歲,有細菌感染征象,無心腦血管等相關疾病的患者共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經(jīng)治療均為痊愈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開始治療前病程長短及病情程度無明顯差別,選取患者中發(fā)熱41例,咳嗽、咳痰61例,胸部X線改變68例,白細胞增高46例,呼吸困難2例。
1.2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癥狀,兩肺散在干、濕性啰音等體征,結合血象和X線胸片,可作出臨床診斷。
1.3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熱毒寧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熱毒寧注射液(江蘇康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治療,20ml/次,1次/d,加入250ml生理鹽水稀釋靜脈點滴,40~60d/min;兩組療程均為7~10d。
1.4癥狀評定標準 緩解標準:體溫正常,咳嗽及臨床癥狀減輕;治愈標準:體溫正常,咳嗽及臨床癥狀消失。
1.5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均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顯著性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
2 結果
2.1緩解時間 治療組10例1d,22例2d,8例3d,平均天數(shù)(1.95±0.45)d;對照組;3例1d,25例3d,12例5d,平均天數(shù)(3.45±0.53)d,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2.2治愈時間 4例9d,5例8d,9例7d,15例6d,7例5d,平均天數(shù)(6.25±1.85)d;對照組6例11d,7例10d,9例9d,13例8d,5例7d,平均天數(shù)(8.7±2.01)d,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
3 討論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生物、理化刺激或過敏因素等引起的急性支氣管粘膜炎癥。多數(shù)散發(fā),無流行傾向,年老體弱者易感,其病原體與上呼吸道感染類似。病毒常為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細菌常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老年患者主要以細菌感染為主。熱毒寧注射液是近年來新型中成藥,其主要成分:青蒿、金銀花、梔子,功能主治清熱、疏風、解毒,該藥藥理學實驗表明:①對2,4-二硝基苯酚、大腸桿菌引起大鼠發(fā)熱以及三聯(lián)苗引起家兔發(fā)熱有解熱作用;②可延長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平均存活時間,對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數(shù)有一定的降低作用;③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文獻報道,青蒿為清熱解暑藥,現(xiàn)代研究證明青蒿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細胞免疫促進等作用。金銀花有宣肺解毒之作用,為廣譜抗菌中藥,對多種病原體都有抑制作用,包括多種細菌和病毒。梔子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三種藥物合用既能使風熱之邪從表透解,又能使熱毒邪氣從內(nèi)清泄,共奏清熱解毒,疏風解表之功效,達到抗病毒、抗菌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我們的臨床觀察表明,熱毒寧注射液治療老年人急性支氣管炎總有效率高,快速緩解癥狀,在應用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發(fā)生,因此清熱解毒法可以在老年急性支氣管炎患者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葛均波,徐永健.內(nèi)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劉紅菊,張建初.熱毒寧注射液對兔急性肺損傷的防治作用[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37(5):610-612.
[3]陳珺.重用青蒿治療外感高熱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7,8.
[4]胡克杰,王躍紅,王棟.金銀花中氯原酸在體外抗病毒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0,3.
[5]鄭新川,楊東,劉鑫.梔子拮抗細菌膿毒癥有效成分京尼平苷的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9,2.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