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某院收治的細菌性痢疾患者的臨床診斷流行病學特點。方法 隨機選取某院腸道門診收治的276例細菌性痢疾患者作研究對象,對其疫情資料展開統(tǒng)計分析。結果 臨床診斷出細菌性痢疾患者男性高于女性,職業(yè)構成多為干部職員、學生、農民等,主要癥狀為發(fā)熱、腹瀉、腹痛,臨床診斷出僅有1~14個/HP的有147例、有15~49個/HP的有92例,高于50個/HP的有37例,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為194例患者白細胞數目明顯升高,平均白細胞計數高達(11±5)×109/L。結論 細菌性痢疾屬于夏秋季多發(fā)傳染病,需加強對農民、學生、職員等高發(fā)人群的痢疾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做好該病的預防、控制。此外,臨床需嚴密監(jiān)測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診斷流行病學最新動態(tài)特征,以便于為臨床研究該疾病提供更多診療依據。
關鍵詞:細菌性痢疾;臨床診斷;流行病學;特點
細菌性痢疾屬于腸道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發(fā)病在5~8月的夏秋季,屬于腸道性傳染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1]。據了解,發(fā)達國家中每年患病的人數高達1.8萬~6.5萬,其它國家發(fā)病人數高出發(fā)達國家的100倍[2]。我國作為細菌性痢疾發(fā)病率居高不下的國家之一,需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做好該疾病的預防、研究、控制工作非常重要[3]。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3年2月~2014年2月某院腸道門診收治的細菌性痢疾患者中隨機選取76例作研究對象,其中男151例,女125例,年齡15~73歲,平均(46.3±1.5)歲。
1.2方法 調查分析、總結患者的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查結果、臨床癥狀表現等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診斷標準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診斷標準與處理原則GB16002-1995》[4],并預先采集好患者血液樣本、大便標本等。
1.3病原檢測 將采集到的大便標本各自接種在不同的培養(yǎng)基中,即SS培養(yǎng)基與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并于37℃下,培養(yǎng)16~24h,并將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展的可疑菌落給予生化鑒定與血清學鑒定。
2 結果
2.1年齡、性別構成 本次探究的276例細菌性痢疾患者年齡16~20歲,男性22例(7.97%)、女性12例(4.34%);20~30歲男性94例(34.05%)、女性46例(16.67%);30~40歲男性30例(10.86%)、女性14例(5.07%);40~50歲男性27例(9.78%)、女性9例(3.26%);50~60歲男性10例(3.62%)、女性3例(1.08%);60~70歲男性8例(2.89%)、女性1例(0.36%),其中干部職員109例(39.49%)、學生92例(33.33%),人數所占比例最多,此外農民42例(15.21%),33例其它(11.95%)??梢娔?、女患病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其中青壯年發(fā)病率最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臨床針狀診斷 276例細菌性痢疾患者中276例均表現出稀便、腹瀉,其中76例腹瀉2~4次/d(27.53%),112例腹瀉4~6次/d(40.57%),88例腹瀉6~10次/d(31.88%),其中54例以粘液狀為主(19.56%),而129例以糊狀為主(46.73%),87例以稀水為主(31.52%),6例為膿血便(2.17%)。除此之外,另有185例伴有嘔吐、高熱、下腹疼痛、里急后重等癥狀(67.02%)。
2.3實驗室檢查結果 大便常規(guī)是該疾病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可為臨床診斷細菌性痢疾提供更準確的、直觀的參考指標與診療依據。本文探究的所有患者中,僅有1~14個/HP的有147例(53.26%)、有15~49個/HP的有92例(33.33%),高于50個/HP的有37例(13.40%)。血常規(guī)檢查也可為臨床診斷該疾病提供更具參考依據。本次的276例患者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為194例患者白細胞數目明顯升高,平均白細胞計數高達(11±5)×109/L。
3 討論
細菌性痢疾多為感染痢疾桿菌而引起的腸道類傳染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膿血便[5]。此外,因個人體質存在著較大差異,細菌性痢疾又可分為急性痢疾與慢性痢疾,急性痢疾又包括了輕型、普通型、重型與中毒型4大類。不同類型痢疾的癥狀不同,慢性痢疾多因貧血、營養(yǎng)缺乏、佝僂病等,削弱了人體抵抗力,容易感染細菌而發(fā)病[6]。慢性痢疾患者無嚴重腹瀉、腹痛、發(fā)熱等癥狀,但時常有膿血便或粘液便出現。在此提醒大家,如夏秋季出現嚴重嘔吐、發(fā)燒、四肢發(fā)涼、面色無華等,即便無腹瀉癥狀也應及時到院治療,以防病情惡化[7]。
相關文獻表明[8],青壯年最易感染細菌性痢疾,而本文分析細菌性痢疾患者性別、年齡得知,在20~30歲的青壯年中的干部職員人數最多,男性高于女性,與他人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多為青壯年外出聚會、就餐、工作次數較多,衛(wèi)生條件有限,容易感染細菌,加之他們工作壓力大,休息不足,飲食不善,抵抗力較差,稍有不慎,便感染該疾病[9]。此外,農民、學生患上該疾病的幾率也較高,多因缺乏對細菌性痢疾的認識,食用剩飯剩菜等不干凈食物所致[10]?,F今,臨床診斷細菌性痢疾除需根據患者口述癥狀進行判斷外,最直接、準確的方法即為大便常規(guī)、血常規(guī)檢測,可得知患者HP值與白細胞數量值,若在主訴癥狀基礎上,患者白細胞數目升高,HP數量降低即可確診為細菌性痢疾。在此也提醒大家,細菌性痢疾屬于傳染病,還應盡量減少外出就餐次數,如學校、單位、工廠等地區(qū)確診出該疾病,需即刻做好防控工作,加強疫情報告,并做好疾病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早預防、早控制、早治療[11]。
參考文獻:
[1]張慶惠.2004-2012年沈陽市和平區(qū)細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14,30(04):529-531.
[2]楊越明,黃朝暉,方益榮.2008-2010年紹興市細菌性痢疾季節(jié)性特征分析及疫情預測[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4,34(02):161-163.
[3]張子根,龐志峰,朱軍禮.2007-2012年浙江省金華市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4,21(05):554-556.
[4]宋瑤.天津市紅橋區(qū)2012年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03):38-39.
[5]喻群.南通市通州區(qū)細菌性痢疾發(fā)病季節(jié)性分析和趨勢預測[J].上海預防醫(yī)學,2014,26(10):532-534.
[6]王其亮,梁敏安.細菌性痢疾桿菌種群分布特征及耐藥分析[J].淮海醫(yī)藥,2014(02):118-119.
[7]梅功超,吳云.一起山區(qū)學校水源性細菌性痢疾暴發(fā)現場流行病學調查[J].職業(yè)與健康,2013,29(10):1255-1257.
[8]鄭磊,劉德堅,許賢.時間序列分析法在細菌性痢疾發(fā)病率預測中的應用[J].職業(yè)與健康,2013,29(02):147-149.
[9]王巖,佡思維.ARIMA乘積季節(jié)模型在細菌性痢疾月發(fā)病率預測和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03):115-116.
[10]陳傳偉,蔣靜易,楊蘭增.2008-2012年永城市幼托兒童及學生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校醫(yī),2013,27(07):510.
[11]荊楠楠.諸城市2010年-2012年細菌性痢疾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06):3353-3353.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