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烏魯木齊市兒童福利院HIV及梅毒感染情況,更好的開展預防艾滋病母嬰阻斷工作和提高嬰幼兒的健康水平。方法 HIV抗體檢測:采集收容的嬰幼兒/兒童等靜脈血3ml,按照《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guī)范》(2009年修訂版),首先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陽性者進行蛋白免疫印跡(WB)試驗確證。梅毒檢測:采用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 (RPR)初篩,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確證。結(jié)果 2006年1月~2014年12月共檢測373例,檢出HIV抗體陽性1例;梅毒1例;總的檢測陽性率為0.27%。其中男性208例,女性165例,年齡出生1d~19歲。結(jié)論 對收養(yǎng)的孤殘兒童及時進行篩查及隨訪,利于兒童AIDS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關鍵詞:兒童福利院;HIV;梅毒
兒童福利院(Children Welfare Office)由民政部門管理,國家經(jīng)費支持,是兒童的公民權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的兒童福利機構(gòu)。了解烏魯木齊市兒童福利院孤殘兒童艾滋病病毒及梅毒感染情況,為今后更好的開展預防艾滋病母嬰阻斷工作和提高嬰幼兒的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jù)?,F(xiàn)將檢測結(jié)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烏魯木齊市兒童福利院2006年1月~2014年11月收容無依無靠、無人撫養(yǎng)的孤兒、棄嬰和殘廢兒童。
1.2方法 HIV抗體檢測:采集收容的嬰幼兒/兒童等靜脈血3ml,按照《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guī)范》(2009年修訂版),首先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進行初篩,凡陽性者使用MP生物醫(yī)學亞太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生產(chǎn)的HIV1+2型抗體蛋白免疫印跡(Western blot WB)試劑盒進行確證。梅毒檢測:采用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 (Rapid Plasma Reagent,RPR)初篩,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確證,RPR試劑由上海科華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TPPA試劑來自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FUJIREBIO INC,TOKYO)。
1.3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統(tǒng)計。
2結(jié)果
2006年1月~2014年11月共檢測373例,檢出HIV抗體陽性1例;梅毒抗體陽性1例;總的檢測陽性率為0.27%。其中男性208例,女性165例,年齡出生1d~19歲。
3討論
民政部門制定的對收養(yǎng)兒童是采取統(tǒng)一撫養(yǎng)、分類分班管理的方針,嬰幼兒以保育為主,同時開展學齡前教育,還可以根據(jù)條件自費收養(yǎng)在家中,實在無力照管的殘疾嬰幼兒,采用家庭寄養(yǎng)、一對一的兒童護理模式。本次檢測的373名孤殘兒童中,其中HIV抗體陽性1例(男性,出生20d,漢族,因其母親HIV感染狀態(tài)不詳,嬰幼兒不滿18個月未做〈WB〉確證試驗);梅毒抗體陽性1例(男性,出生38d,漢族,RPR滴度1:4,TPPA陽性),兩例均失訪。由此看出:應加大對護理殘疾嬰幼兒家庭艾滋病知識的宣傳力度,加強基層單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隊伍建設,做好定期隨訪工作。
近年來艾滋病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同時婦女的感染人數(shù)也在日益增加。母嬰傳播是艾滋病、梅毒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根據(jù)《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實施方案》[1],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健康教育,側(cè)重于受教育程度低、早婚早孕、未婚先孕以及初次懷孕的孕婦和育齡婦女。
HIV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垂直傳播,由于阻斷艾滋病母嬰傳播在我國相對滯后,產(chǎn)科的護理人員接觸血液、體液和陰道分泌物的機會最多,因此,做好護理人員的標準性預防,增強醫(yī)務人員的個人防護意識,提高對HIV職業(yè)暴露的認識。盡可能避免職業(yè)暴露的發(fā)生。終止妊娠是阻斷HIV經(jīng)母嬰途徑傳播的重要措施,國內(nèi)多項研究也表明該措施是各地阻斷母嬰傳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最經(jīng)濟的方式。開展艾滋病母嬰傳播干預工作,可以使艾滋病母嬰傳播率從30%~50%降低至2%~3%以下。 剖宮產(chǎn)避免了子宮收縮,胎盤滋養(yǎng)層破裂,游離病毒直接通過破裂的滋養(yǎng)層進入宮腔,減少了胎兒的皮膚、粘膜直接與母體血液或陰道分泌物的直接,阻斷了分娩期HIV垂直傳播的危險性。
加強HIV、HBV、梅毒篩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報告、早管理、早治療以減少先天梅毒的發(fā)生,降低HIV及梅毒母嬰垂直傳播,減少新生嬰兒的HIV及梅毒感染率,提高嬰幼兒/兒童生存質(zhì)量與生存率和對HIV感染孕產(chǎn)婦所生兒童隨訪的質(zhì)量,減少失訪。因此在不斷擴大宣傳的同時,要提高干預的頻次和HIV及梅毒檢測的覆蓋面,加強孕產(chǎn)婦檢測,盡早發(fā)現(xiàn) HIV 陽性孕婦,是做好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的關鍵[2]。開展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工作對于降低艾滋病母嬰傳播率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對收養(yǎng)的孤殘兒童及時進行篩查及隨訪,有利于兒童AIDS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為今后改進相關預防策略及促進嬰幼兒健康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1[2013-11-20].
[2]龔雙燕,方利文,王臨虹,等.感染HIV的孕產(chǎn)婦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服務利用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7,13(4):314-316.
[3]Sutthent D, Jeyakumar D.A sensitive,quantitative assay fo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ntegration[J].J of Virol,2003,76(21):10942-10950.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