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導致低靜脈炎的影響。 方法 2014年1~6月,我院新生兒科分析靜脈留置針致新生兒靜脈炎的高危因素后, 對485例患兒實施改進后的穿刺及留置方法,制定并實施護理干預流程。選取實施護理干預前的480例患兒作對照研究。對比兩組患兒靜脈炎發(fā)生情況。結(jié)果 觀察組患兒靜脈炎及Ⅱ度靜脈炎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9.69% vs 15.42%, 1.86% vs 5.63%)(P<0.05)。結(jié)論 護理干預可防止并降低靜脈留置針性靜脈炎的發(fā)生。
關(guān)鍵詞:新生兒;靜脈留置針;護理干預;靜脈炎
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是保障新生兒搶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對于住院時間較長患兒,需要長期靜脈輸液以保證患能量的供給。應用靜脈留置針可避免反復穿刺給新兒帶來的痛苦,也可有效減少護士工作量。靜脈留置針操作或護理不當,可造成針頭移位、局部滲漏,長期應用靜脈留置針刺激血管穿刺部位,均可導致靜脈炎的發(fā)生[1],增加患兒的痛苦,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本院于2014年1~6月對新生兒留置針進行改良穿刺、固定及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4年1~6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485例新生兒,均采用靜脈留置針行外周靜脈輸液;并選取2013年6~12月收治的480例留置針輸液的新生兒做對比研究。兩組新生兒在性別、胎齡、娩出方式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見表1。
1.2 留置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的靜脈留置針穿刺、固定、封管方法,觀察組針對靜脈炎發(fā)生因素進行改良穿刺,具體方法如下。①穿刺:使用美國B-D 公司生產(chǎn)的24G 留置針進行穿刺,穿刺角度15°~30°,穿刺速度宜慢, 見回血后降低角度, 繼續(xù)沿血管進針1~2mm 。穿刺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別按壓針翼, 退出針芯后連接針頭和輸液裝置。②固定:采用3M公司4.4cm ×4.4 cm 無菌透明敷貼, 以穿刺點為中心進行敷貼,保持穿刺點處于敷貼的中央部位, 以穿刺點為圓心,向四周輕壓透明敷貼, 使敷貼和穿刺部位皮膚緊密結(jié)合。揭除邊框的同時輕壓敷貼, 使留置針固定更牢固。③封管:輸液完畢,采用0.9%生理鹽水緩慢推注后正壓封管。
1.3護理干預措施 ①選擇正確的穿刺部位:合理選擇靜脈,新生兒多選擇手背靜脈,也可選擇耳后靜脈、顳淺靜脈等頭部淺靜脈,靜脈留置針的最佳部位為頭皮正中靜脈及左、右顳淺靜脈, 也可選擇大隱靜脈、肘正中靜脈等易于固定的血管。②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穿刺前護理人員必需規(guī)范化洗手, 穿刺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避免外源性感染;穿刺前嚴格消毒局部皮膚,用碘酊、酒精常規(guī)消毒, 皮膚消毒面積要超過敷料覆蓋面積,待干后進行穿刺置針。如首次穿刺失敗,則更換留置針后再行其他部位穿刺, 穿刺后如套管脫出,則不能再送入血管;采用4 .4 cm ×4 .4 cm 敷貼固定覆蓋,并用75 %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及針柄。拔針前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膚, 掀開粘貼,輕壓下拔針,并用膠布固定;必需輸注高滲液體時, 應建靜脈通路, 減慢輸液速度, 減少血管刺激。③ 加強觀察:觀察患兒用藥反應、留置針的敷貼上起止時間, 如敷貼出現(xiàn)破損、有滲液、滲血、空氣泡等情況應及時更換。④正確封管:輸入高滲液、刺激性藥物后,繼續(xù)給予0.9%生理鹽水20 ml 靜脈滴注, 再用0 .5 U/ml 肝素稀釋鹽水2?郯5 ml 封管, 可減少局部血栓性靜脈炎。
1.4靜脈炎的判斷標準 參照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標準[2], 將靜脈炎分為:Ⅰ度(局部疼痛、紅腫, 無條索狀改變及硬結(jié))、Ⅱ度(局部疼痛、紅腫, 靜脈呈條索狀改變)、Ⅲ度(局部疼痛、紅腫, 可觸及條索狀靜脈及硬結(jié))3個分度。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5.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n)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以P<0 .05 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jié)果
2.1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娩出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兒靜脈炎發(fā)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Ⅰ度靜脈炎37例,Ⅱ度靜脈炎9例,靜脈炎及Ⅱ度靜脈炎發(fā)生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新生兒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的發(fā)生率較高,穿刺血管部位的選擇不當,局部活動頻繁,在血管內(nèi)留置針機械性刺激血管內(nèi)膜,造成血管內(nèi)皮損傷, 增加靜脈炎的發(fā)生率[3] ;采用留置針進行下肢靜脈輸液, 由于靜脈脈瓣較多, 血流緩慢, 易出現(xiàn)藥物性靜脈炎和栓塞。
皮膚消毒不嚴格、不徹底, 輸液時病原微生物通過穿刺口入侵,加之穿刺時造成皮膚的屏障作用遭到破壞, 容易引發(fā)血管局部及全身感染[4]。此外,穿刺置管時操作人員的手污染、穿刺時機不當、同一留置針反復穿刺都可將病原菌帶入穿刺點的皮膚乃至血管引起靜脈炎癥。
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性靜脈炎,除正確規(guī)范操作外,還需加強臨床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可能引發(fā)靜脈炎的相關(guān)因素[5]。重視基礎(chǔ)護理,及時查看留置針,根據(jù)患兒病情及時拔出留置針,預防留置針滯留時間過長,降低靜脈炎的發(fā)生。新生兒皮膚的屏障作用弱, 應及時過長并處理貼膜松脫、潮濕等不良刺激對皮膚的損傷[6],降低靜脈炎發(fā)生幾率。輸入高滲液體時局部血管壁呈高滲狀態(tài),引起血管痙攣、損傷, 發(fā)生靜脈炎;封管方法不當、封管時間過長可致血液凝固、留置針堵塞, 刺激血管發(fā)生靜脈炎。臨床應及時進行相關(guān)護理干預,降低一切可能引起靜脈炎的危險因素,促進患兒健康。
參考文獻:
[1] 陳楚紅.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失敗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01):128-129.
[2]Uslusoy E , Mete S .Predisposing factors t o phlebit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a descriptive study[J].J Am Acad Nurse Pract,2008,20(4):172-180 .
[3]虞培珍,張銀平.護理干預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所致靜脈炎的應用價值[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20(03):459-460.
[4]曹宏.新生兒應用靜脈留置針發(fā)生靜脈炎的護理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 29(03):324-325,367.
[5]胡晨紅. 新生兒留置針相關(guān)性靜脈炎的護理干預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 2012, 2(2): 53-56.
[6]劉紅菊.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靜脈滴注中的應用及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28(10):1564-1565.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