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經體表與內鏡超聲對肝外膽道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6月~12月收治的經手術和/或病理證實的65例肝外膽道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體表及內鏡超聲資料,對超聲的診斷以及鑒別診斷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對于肝外膽道疾病的診斷體表超聲檢查的符合率為58.5%,而內鏡超聲檢查的符合率則高達92.3%,將體表超聲、內鏡超聲對肝外膽道疾病的診斷結果分別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Kappa檢驗,前者Kappa系數為0.584,一致性一般,后者系數為0.926,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分析發(fā)現,在肝外膽道病變患者的診斷過程中,相比于體表超聲檢查,內鏡超聲檢查的準確率更高,應當推廣使用。
關鍵詞:膽道病變;內鏡超聲檢查;診斷;鑒別
作為膽道系統(tǒng)的常見疾病,肝外膽管病變具有多發(fā)的特征,一旦膽道內的某一部位發(fā)生疾病,就極易使得患者的膽汁出現引流不暢,而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將會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等產生嚴重的影響[1]。基于此,在對其診斷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疾病類型、病因及易侵及范圍進行明確,這對于后續(xù)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院進一步運用內鏡超聲檢查的方式進行檢查,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經手術或病理證實的65例肝外膽管疾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29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6.2±1.3)歲,統(tǒng)計學分析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使用設備 體表超聲檢查使用Philips iu22,GE LOQIQ E9,HI VISION Preirus等彩色數字超聲診斷儀,內鏡超聲檢查采用可變頻探頭,頻率介于5MHz~12MHz。
1.3方法 行內鏡超聲檢查采用水囊法或脫氣水浸法,患者取左側臥位,經口腔把導管插入胃或十二指腸,必要時可行導絲交換法,將探頭置入膽道內。在上述檢查過程中注意觀察及記錄膽管壁及膽管腔內是否有異?;芈?,膽管腔是否有狹窄或擴張及擴張的程度和范圍、膽管壁是否有增厚,觀察患者病變向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是否有腹腔內、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是否有肝內轉移性病灶。在肝外膽管結石的判定標準以手術治療結果為準;在壺腹部腫瘤、膽管癌以及胰頭癌的判定標準則以病理檢查結果為準[2,3]。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使用SPSS15.0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處理,組間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P<0.05表示。
2結果
2.1內鏡超聲與手術、病理診斷本次研究統(tǒng)計得出,二者符合的有60例,有高達92.3%的符合率,另外5例則為誤診漏診。符合的60例中,15例為膽管癌,表現為管腔變窄,管壁僵硬、不規(guī)則增厚;有14例患者確診為膽道結石,表現為膽管腔內可探及團裝強回聲,合并聲影或彗尾征;另有9例被確診為胰頭癌,具體表現為胰頭出現局限性增大,其內可見異?;芈晠^(qū),以低回聲分主,與周圍正常胰腺組織無明顯分界,見表1。
2.2體表超聲與手術、病理診斷 本次研究統(tǒng)計二者符合的有41例,符合率為63.1%,這其中提示可能有乳頭肌病變8例,膽管癌11例,硬化性膽管炎5例,胰頭癌7例,漏誤診24例,其中有16例,超聲表現為肝內外膽管擴張。
2.3運用體表與內鏡超聲檢查的結果比較 本次研究中,分別把體表超聲檢查結果、內鏡超聲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一致性檢驗,可以看出手術病理檢查結果與內鏡超聲檢查結果相符度高,且這種檢驗的一致性明顯優(yōu)于體表超聲檢查的結果(P<0.05)。
3討論
肝細胞分泌膽汁,經膽道進入腸道內,如果膽道出現病變,輕則引起膽汁引流不暢等,重則極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影響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及工作。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我們大多采用經體表超聲檢查,它具有無創(chuàng)傷、價格低、操作簡便等特點,可作為膽道疾病的首選篩查方法,并經常用于患者病情變化的監(jiān)測及術后膽道恢復情況的觀察,可以顯示擴張膽管的程度及范圍,對較大的結石及腫瘤顯示較好,但對膽總管中下段、壺腹部的結石以及較小結石及腫瘤的顯示效果欠佳,對膽管壁的增厚程度及病變對周圍組織的侵犯范圍的判斷較困難,且易受到膽管腔較窄以及胃、十二指腸氣體的干擾而影響疾病的診斷。內鏡超聲但作為一種侵入式檢查方法,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檢查過程,且該檢查的準確性與操作者的熟練程度及患者的配合有很大關系,故在我國基層醫(yī)院的推廣非常緩慢,相比體表超聲,內鏡超聲可以把探頭貼近病變部位,進而加大探頭頻率,提高超聲圖像的近場分辨率,可減少胃、十二指腸氣體對超聲顯像的影響,還可避免體表超聲檢查時體型過度肥胖患者對超聲波能量過度衰減引起的分辨率下降。
本次研究中,體表超聲的診斷符合率為63.1%,而運用內鏡超聲診斷的情況下,只有5例漏誤診的情況,與手術病理診斷的符合率高達92.3%,兩種超聲檢查診斷的結果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中內鏡超聲對膽道結石的診斷符合率達到了100%(14/14),而體表超聲漏診的4例膽道結石3例結石直徑小于0.5cm,1例結石位于壺腹部;對膽管癌、胰頭癌是否侵犯周圍組織的判斷上,內鏡超聲也優(yōu)于體表超聲,本研究中手術病理證實腫瘤侵及周圍組織的有13例,內鏡超聲對其中9例作出了提示,診斷率69.2%,而體表超聲只對其中5例作出了提示,診斷率38.5%。
綜上,對于肝處膽道疾病患者的診斷,相比于體表超聲檢查,內鏡超聲檢查準確率更高,對于后續(xù)臨床治療的方案選擇具有更有效的指導作用,應當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任燕.體內外超聲診斷膽管病變的對比觀察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
[2]王悅欣.體內超聲在膽管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4,17:189+192.
[3]季必勇.MRCP及不同MRI序列聯合應用對膽管癌診斷價值的評價[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
[4]Deepali Jain,Nabeen C Nayak.Bile duct changes in different etiologic types of end-stage chronic liver disease:a study on native explant livers[J].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2012,65(4):444-447.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