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并分析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措施,從而規(guī)范臨床護理,提高圍手術期護理效果。方法 依據納入排除標準共選取28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對患兒進行圍手術期護理,觀察患者護理干預效果和并發(fā)癥情況。結果 經手術治療與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后26例患兒痊愈后出院,痊愈率占89.29%;患兒并發(fā)心率失常、肺不張、低心排、低氧血癥的比例分別為3.57%、3.57%、7.14%、3.57%。結論 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圍手術期護理,既可有效提高圍手術期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又可避免重癥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等,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護理干預措施;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
先天性心臟病是臨床最多見的發(fā)育畸形之一,可分為紫紺和非紫紺兩種類型,患兒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同時伴有紫紺等體征,嚴重者可暈厥、甚至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因此針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當及時給予合理的治療措施。近年來,如何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選擇合適的護理干預措施成為了研究熱點。本研究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以期為臨床更有效治療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4個月~8歲,平均年齡(4.1±2.0)歲;體重5kg~28kg,平均體重(16.5±1.9)kg;西醫(yī)起病臨床種類:房室間隔缺損5例、動脈導管未閉11例、法洛氏四聯(lián)癥8例、大血管錯位或狹窄4例。所有患兒人口學基本資料、臨床疾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排除標準[1] 納入標準:①符合先天性心臟病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0周歲者;③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未完成治療計劃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
1.3護理方法
1.3.1術前護理 ①健康教育: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病情嚴重且一般年齡較小,房室間隔缺損或動脈導管未閉等手術過程較為復雜,手術操作難度大,風險較高,患兒以及患兒家屬心理壓力一般較大,思想負擔也較重。因此術前的健康教育可降低患兒及家屬的思想負擔,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即將接受的手術。②降低氧耗:由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自身機體氧氣的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甚至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術前應盡可能讓患兒保持安靜的狀態(tài),避免哭鬧,降低心臟的耗氧量,從而減輕心臟負擔[2]。除此之外,喂食時應盡量做到少量多餐,降低鈉鹽的攝入量;輸液速度要適中,不宜過快或過多。③呼吸道準備: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年齡小,體重低,病情重,抵抗力差,術后大多會伴隨呼吸功能下降,因此術前應嚴格消毒、隔離并預防呼吸道感染發(fā)生,使患兒機體處于最佳的手術狀態(tài)。同時指導患兒有效咳嗽及腹式呼吸。
1.3.2術后護理 ①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護理:手術結束后,應立即給患兒連接有創(chuàng)心電監(jiān)護儀,進行持續(xù)的血壓及中心靜脈壓的監(jiān)測, 觀察并記錄患兒末梢循環(huán)。保持頸內靜脈置管通暢,常規(guī)遵醫(yī)囑使用多巴胺、硝普鈉及多巴酚丁胺等擴張血管藥,以增加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臟負擔;密切觀測引流管每小時出入量,保持引流通暢;術后必須保持患兒尿管通暢,記錄尿量及尿液顏色 ,必要時使用利尿劑。②呼吸系統(tǒng)的護理:手術結束后將患兒送入監(jiān)護病房,連接呼吸機來輔助患兒呼吸,供氧濃度控制在10%,輔助呼吸頻率一般控制在25~30 次/min。術后對患兒進行間斷性的血氣分析,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適度調整呼吸機參數,注意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及pH值的變化,此外要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異物,避免患兒呼吸道阻塞。待患 兒血液動力學穩(wěn)定,呼吸頻率恢復正常,可逐漸停止使用呼吸機,同時 指導患兒進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3]。③預防低心排的護理:低心排綜合征是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最常見的并 發(fā)癥之一。術后應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當出現末梢濕冷、心率 加快、血壓降低、尿量減少等情況時,首先應考慮低心排綜合癥。因此,術后預防性護理的關鍵是提高回心血量,采取上半身抬高45°,下半身抬高30°的體位。
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患兒病情恢復情況:評價標準為手術成功,護理效果良好,痊愈出院;②患兒并發(fā)癥情況:包括心率失常、肺不張、低心排、低氧血癥。
2結果
2.1患兒病情恢復情況 經手術治療與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后26例患兒痊愈后出院,痊愈率占89.29%。
2.2患兒并發(fā)癥情況 28例患兒經手術治療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后并發(fā)心率失常、肺不張、低心排、低氧血癥的比例分別為3.57%、3.57%、7.14%、3.57%,見表1。
3討論
有研究認為圍手術期的護理措施直接關系到患兒矯正手術是否成功,若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不及時、不到位,容易造成手術失敗甚至威脅到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本研究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其中術前護理包括健康教育、降低氧耗、呼吸道準備。健康教育可使患兒及家屬了解手術過程、術前注意事項,在消除其焦慮心理的同時能夠增強患兒的依從性,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的術前準備工作;降低氧耗除了包括保持患兒安靜外,還包括科學輸液、降低血鈉,從而降低患兒術前的心臟的耗氧量,減輕心臟負擔;呼吸道準備包括消毒和預防感染,通過增強患兒呼吸功能,避免術后出現呼吸功能降低。術后護理包括: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護理、呼吸系統(tǒng)的護理、預防低心排的護理[4]。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護理通過擴張血管來降低心臟負擔,同時密切監(jiān)測尿量變化,因為尿量是反映心功能和組織灌 注的重要指標;呼吸系統(tǒng)的護理可使患兒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及pH值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內,同時增加肺活量,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預防低心排的護理有利于靜脈血回流,避免低心排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圍手術期護理,既可有效提高圍手術期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又可避免重癥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等,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朱彬紅.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圍術期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7):94-95.
[2]婁慶梅.親情護理在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6):75-77.
[3]魯秀珠,陳文敏,馮霞,等.小兒先天性心臟病體外循環(huán)術后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的護理[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2):79-80.
[4]李建瓊,陸麗麗.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疼痛的評估及護理[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6):86-87.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