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內科患者的心理特點和護理措施。方法 對我院2012年~2014年住院的內科疾病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治療。結果 患者入院時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特別是老年、長期慢性病及重癥患者更差。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治療,患者對疾病能夠有效認知,信心增強,能夠積極主動配合相關治療,縮短療程,促進康復。結論 針對內科疾病患者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早期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治療,能夠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信心,縮短疾病療程,從而使疾病早日康復至最佳狀態(tài)。
關鍵詞:內科疾病患者;心理問題;心理護理;護理措施
內科疾病的病因復雜,病種多樣,病情遷延,多有反復,久治不愈,反復就診,在一定的程度上給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患者喪失生活勇氣及治病信心。由于反復診查,經常住院,致使很多患者的心理問題很嚴重,并且有些疾病治療的成敗與護理工作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內科患者有著良好的心態(tài)可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康復[1]。因此,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醫(yī)學模式由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轉變,正確的心理護理對患者康復顯得日益重要。護理人員要想提高醫(yī)療護理質量,在認真做好基礎護理工作以外,還必須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正確掌握疾病各個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 ,滿足患者身心需要,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取得積極配合治療,達到最佳治療狀況。
1 內科患者的心理特點
1.1焦慮 急躁:焦慮是患者最常見的情緒反應,任何人在一生當中都難免因故焦慮。尤其在入院前第1w最為明顯。由于陌生的環(huán)境,疾病的突然來臨,自覺癥狀明顯,患者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因而往往產生緊張及焦慮。有的患者病情重,害怕疾病惡化,加之對疾病的認知不了解,表現出急躁情緒。患者對反復檢查及治療缺乏耐心,有時對醫(yī)護人員的態(tài)度表現為生硬、粗暴。 從而焦慮不安, 陌生緊張 導致煩躁, 食欲下降, 睡眠不佳等。
1.2悲觀、抑郁 內科患者因疾病的反復發(fā)作、病程長,藥物療效差,患者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了解,以及生活、家庭、事業(yè)、經濟的損失, 產生抑郁心理;親人的分離及疾病的長期折磨,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每天沉浸在黑暗中不能自拔,少言寡語、情緒低落,易激惹,溝通障礙等,患者喪失治療疾病信心,常常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甚至自殺行為。
1.3固執(zhí)、多疑 因內科慢性病患者居多, 久治不愈, 產生許多顧慮。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注意醫(yī)護及家屬人員的一個眼神、一句言語一個行為舉止,懷疑他們是否對自己病情隱瞞了什么,稍微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有一點小不舒服時,便會肆意猜忌自己的病情一定是在加重,有的甚至憑自己一知半解的醫(yī)學知識來判斷自己的診斷、治療等,猜疑自己現在一定是不可救治,并且是家人的累贅。
1.4抗藥、拒治療 內科住院患者抗藥心理是一種較突出的心理反應。因長時間的治療,藥物本身的不良反應及藥效不佳等,患者拒絕用藥;長期的肌肉注射、靜脈穿刺及一些侵襲性有創(chuàng)操作,藥物本身對血管及胃腸道的不良刺激,以及病情的經久不愈, 使患者產生一種恐懼感,拒絕治療。
1.5依賴、過分關注 往往一些內科患者,因久病至體質虛弱,親人過份關愛,導致情感脆弱,自理生活能力下降,只是一味地強烈要求別人照顧自己,分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往往依賴別人完成,認為自己是患者,人人都應關注他,稍有一些言行不妥,心理就會十分失落,覺得親人現在都在嫌棄他,甚至都要拋棄自己,患者已習慣了在別人悉心照顧下生活, 也不愿意自己努力去嘗試做些什么,更不會為別人著想或分擔什么。
2 護理要點
2.1首先要找出產生焦慮的不安因素,環(huán)境的改變,疾病的折磨,親人的分離,工作經濟的影響等。針對患者突發(fā)改變的諸多這些健康不利因素,護理人員接待患者時應態(tài)度和藹、熱情專注、業(yè)務嫻熟,認真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很快熟悉適應環(huán)境,了解自己相關的病情、病程及治療措施,向患者解釋醫(yī)護人員對疾病治療的專業(yè)性,消除焦慮不安心理,保證規(guī)律生活,取得積極配合;可以教會患者適時分散注意力,如聽輕音樂、讀書、慢走等,也可以進行一些放松療法,如自我按摩, 簡易保健操等。
2.2當人們感到壓力存在時,常以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為主,使機體出現一系列反應[2]。正確引導家庭和社會支持。社會支持能對應激狀態(tài)下的個體提供保護,也對應激起緩沖作用,尤其是患者住院處于疾病的危機當中,多方面的社會支持,能夠給患者提供一定可以依靠的力量,幫助他們順利渡過危機[3]。社會支持來源于多個方面,來自于親人、朋友、還有醫(yī)護人員。關心支持鼓勵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感受,以真誠的態(tài)度傾聽他們的煩惱訴說, 適時有意識地多說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話,讓其聽聽相聲, 看看喜劇, 保持一種愉快的情緒, 以制約憂傷之情, 這正是中醫(yī)學中獨特的情志治療方法“ 喜勝憂”的思想體現;囑其家屬積極配合,主動關心患者, 使患者認識到親人們對他的關愛,支持他對治療疾病的堅定信心,以及期盼他早日康復的殷殷期望;適時請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委婉、含蓄講解一些疾病相關知識,減少患者對疾病不認知的悲觀抑郁心情;利用成功案例現身說法,介紹治療歷程,振作患者精神,避免逃避行為,面對現實,戰(zhàn)勝自己,積極配合治療。
2.3在內科診療護理中,針對固執(zhí)、多疑的患者,我們應做到善于洞察患者的言行舉止,關心體貼患者,通過交談、勸慰、誘導、鼓勵、暗示等方法,鼓勵患者說出心聲,了解疑慮所在,針對問題一一疏導,疑病加重不能治愈者,給予實例病案進行解釋,講解病情,分析病因,多年來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檢查結果的轉變的患者心理負擔反而減輕,反之一貫的不了解、猜疑無形中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醫(yī)務人員要多關心體貼患者,經常和患者談心,了解其所需,掌握疾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向患者講明心理障礙可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營養(yǎng)狀態(tài)及治療有效性[4]。因此,護理人員應該讓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及治療方案與措施, 讓患者明白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與患者交談時, 說話需謹慎, 患者易接受消極的暗示, 應設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囑咐患者不要過分計較病情變化,以免影響情緒, 從而導致臟腑功能的調節(jié)失衡,削減機體的抗病能力,影響自身健康。
2.4反復長期住院的內科患者中抗藥拒治療心理是一種比較突出的心理反應。護士應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修養(yǎng), 牢固掌握專業(yè)知識,提高操作技能。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因、診斷、治療、用藥及護理措施,掌握相關藥物的理化性質及其作用,有效做好用藥指導,掌握注射原則, 技能操作時要穩(wěn)、準、輕、快, 消除患者對治療產生的恐懼感。另一方面, 鼓勵患者克服困難, 消除藥物的副作用及相關檢查操作時所帶來的不適,告訴規(guī)律用藥,長期用藥,堅持連續(xù)治療的重要性;最大可能教會患者如何在生活中減少或避免藥物的副反應所帶來的傷害及操作損傷機體時的恐懼心理,如給藥時間、聯(lián)合給藥、用藥期間飲食指導、操作前中后的介紹、移情、暗示等相關指導配合的有效性,不同層面的建立患者有效配合治療的信心。
2.5過分關注、依賴的心理也是內科慢性病患者的常見不良心理之一,尤為老年患者表現突出,他們過度的依賴醫(yī)護人員及其家屬,期盼關注自己的點點滴滴。此時,護理人員要耐心給患者進行疏導,可以使用暗示療法,告訴患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應該自己完成,在勞動中得到鍛煉,消除自己一切不能做的疑慮,提高自理良能力的信心。在關心患者的同時,適時訴說心聲,告訴日常生活壓力,博得患者理解與支持,暗示患者也要關注他人,為別人分擔壓力,達到醫(yī)護患家屬互相攜助的良性共贏狀態(tài),共同戰(zhàn)勝疾病。根據病情幫助患者制定每日活動計劃,講解活動的重要性,在患者完成一些任務后,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帶著感激與感動,感謝患者因為你的配合,我們今天的任務完成的很出色。從而讓患者在潛移默化中、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主動快樂地完成一些任務。讓他們在勞動中增強體質,得到鍛煉,融入社會,堅定生活的信心。
2.6恢復期患者的心理護理也很重要,這個時期的機體器官和組織的器質性變化已基本消除,疾病的痛苦也基本消失。如果護理不當,急性病可轉為慢性病,慢性病可再次復發(fā)。因此,也必須重視這個階段患者的護理,實施辯證施護。有調查顯示,住院患者中有54.2%患者被經濟問題困擾著,住院費用成為患者心理問題的又一主要原因[5]。對于性情急躁的患者,又因家庭經濟收入較低,住院費用成了他們的沉重的心理負擔。這時,應防止他們過早參加工作,疲憊勞損而影響機體修復;而對那些好靜不好動,自卑膽小的患者要鼓勵積極參加活動,早日返回工作崗位。建立完善的出院指導,囑咐患者出院后要保持規(guī)律的生活,良好的心態(tài),合理的飲食,積極參加適度的體育鍛煉和集體活動, 經常聽一些輕快、優(yōu)美的音樂,隨時保持愉悅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因患者精神愉快,能增進新陳代謝、食欲和消化器官的功能,從而促進疾病的痊愈。
3結論
總之,“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理念,在臨床護理實踐的經驗總結中已足以體現其重要性,給予患者全方位的護理已不可忽視;新的護理模式,也要求護理人員不在是簡單的打針、發(fā)藥等簡單基本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護理在內的更為復雜的,具有獨立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心理護理已貫穿在內科患者治療過程的始終, 早期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治療,能夠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信心,縮短疾病療程,從而使疾病早日康復至最佳狀態(tài)。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有效的護患溝通是前提,有效溝通則是實施心身整體護理的關鍵,通過有效溝通,使患者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得到康復,提高護理質量;其次,護士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 精心的護理、精湛的技術基礎,扎實的心理學知識, 不斷強化心理護理意識、換位思考,利用現代化的心理護理手段消除各種不良的心理因素,把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 以取得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以此達到事半功倍,最理想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孫愛英, 王才林. 心理護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化療時胃腸道反應影響的研究[ J] . 護理研究, 2008, 22( 11C) : 3073-3074.
[2] 周曉榮,劉美麗,高春燕,等.心理干預中放松訓練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3,18(5):399-400.
[3] 張玉山,崔明.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對綜合性醫(y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0,8(2):161.
[4] 李小彬,杜秀華,楊玉生,等.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3,3(5):280-281.
[5] 劉曉虹.護理心理學[M].上海,上??萍技夹g出版社,2005:182-301.
[6]朱劍秋,等.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當代醫(yī)學,2008,11,14(22 ):125.編輯/馮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