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年齡階段小兒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對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診治的178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兒進行分組,分析其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結果 下消化道出血以食物蛋白過敏、腸息肉、過敏性紫癜常見。1個月~2歲組最常見病因為食物蛋白過敏(56.0%);2~5歲組最常見病因為直腸結腸息肉(52.2%);>5歲組最常見病因為過敏性紫癜(50.0%),不同年齡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對下消化道出血患兒應詳細詢問病史,完善凝血功能、過敏原皮膚點刺、結腸鏡等全面的輔助檢查,以明確病因。
關鍵詞:食物過敏;下消化道出血;結腸鏡;腸息肉
在臨床實踐中,經(jīng)常會收治下消化道出血為主要癥狀就診的患兒,其癥狀輕重不一,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病,嚴重病例引起失血性休克,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須早期及時準確作出診斷及治療,以便能減少并發(fā)癥及挽救生命。本研究對我院診治的178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探討下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病原因,為臨床正確認識和治療該類疾病提供依據(jù)及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共收治下消化道出血患兒178例,其中男114例,女64例,年齡1個月~14歲,間斷便血1 d~1個月?;純壕员阊獮槭装l(fā)癥狀。
1.2診斷方法 所有患兒均查血常規(guī)、尿糞常規(guī)、隱血試驗,肝腎功能,心肌酶,凝血四項,血清總IgE。部分患兒做結腸鏡、鋇劑灌腸、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考慮食物過敏患兒給予食物回避及激發(fā)試驗。仍不能明確病因者,進一步查ECT99mTcO4核素顯影,必要時剖腹探查。仍不能確診出血部位者記入不明原因。
1.3方法 按不同年齡對患兒進行分組:1個月~2歲,100例;2~5歲組,46例;>5歲組,32例。研究各組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特點。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食物蛋白過敏68例,息肉36例,過敏性紫癜16例,細菌性腸炎14例,腸套疊12例,肛裂8例,結腸憩室6例,維生素K1缺乏6例,炎癥性腸病2例,Mechel憩室2例,不明原因8例,見表1。
2.2不同年齡組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1個月~2歲組,100例,最常見病因為食物蛋白過敏56例(56.0%);2~5歲組,46例,最常見病因為直腸結腸息肉24例(52.2%);>5歲組,32例,最常見病因為過敏性紫癜16例(50.0%),見表1。
2.3各年齡組間比較,食物蛋白過敏(χ2=28.052,P=0.000)、直結腸息肉(χ2=19.774,P=0.000)、過敏性紫癜(χ2=40.105,P=0.000)導致下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在不同年齡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他疾病在各年齡組間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小兒下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癥狀,病因復雜,除胃腸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xiàn)。本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胃腸道局部原因占83.15%,全身疾病占12.36%,不明原因占4.49%。其中占前3位的疾病分別是食物蛋白過敏、直腸結腸息肉、過敏性紫癜。年齡分布顯示:以嬰幼兒最多見,占56.18%(100/178,其病因多為食物蛋白過敏(56.0%),尤其是<1歲嬰兒,便血同時合并有腹瀉,大便粘液較多,易被誤診為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急慢性細菌性腸炎等。有些患兒長期應用抗菌藥物,從而導致癥狀加劇或病情遷延不愈[1]。有文獻報道[2-3]6月齡以下、一般情況良好的嬰兒出現(xiàn)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病因為食物過敏所導致過敏性腸炎。食物過敏是由免疫機制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4],其中牛奶蛋白過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多見于嬰幼兒,為牛奶蛋白引起的異常或過強的免疫反應,可由IgE介導、非IgE介導或兩者混合介導[5]。中國部分城市的研究顯示,0~3歲嬰幼兒牛奶蛋白過敏患病率約為0.83%~3.5%[6]。過敏性腸炎患兒發(fā)病多在剛出生的前幾個月,輕者表現(xiàn)為便血、腹瀉、腹痛、腹脹、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多伴有濕疹。嚴重者可以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低蛋白血癥、貧血等明顯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詳細詢問父母過敏史、喂養(yǎng)史、檢測血清IgE及外周血嗜酸粒細胞計數(shù),以及食物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食物回避及激發(fā)試驗有助于食物過敏的診斷。臨床醫(yī)師在診治嬰幼兒下消化道出血的患兒時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1個月~2歲組,腸套疊發(fā)病占第二位,因腸套疊可導致腸壞死,嚴重威脅著小兒生命,48 h內(nèi)及時正確診斷及處理非常重要。特別對于癥狀不典型患兒,可僅變現(xiàn)為便血,而無哭鬧、嘔吐癥狀,及時查腸套疊彩超及空氣灌腸檢查有助于診斷及治療。
直腸結腸息肉是2~5歲組最常見病因,占該組病因的52.2%。其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無痛性血便,電子結腸鏡是診斷該病的主要手段,是下消化道出血檢查的重要方法[7],能直觀準確地發(fā)現(xiàn)病因并及時有效治療。在>5歲組,3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兒中有16例為過敏性紫癜,占該組病因的50.0%,部分患兒癥狀不典型,無皮膚紫癜,僅表現(xiàn)為黑邊或腹痛,應注意與外科急腹癥相鑒別,對于不典型病例可早期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從而有助于及時診斷與正確治療。
總之,食物蛋白過敏、直腸結腸息肉、過敏性紫癜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特別是對于嬰幼兒,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的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在診治下消化道出血的臨床過程中,應詳細詢問家族史、喂養(yǎng)史,完善凝血功能、大便常規(guī)、電子結腸鏡、消化道造影、ECT、過敏原皮膚點刺及食物回避及激發(fā)試驗等,以便早期診斷早期對因治療,一般預后良好。
參考文獻:
[1]徐雷鳴.小兒消化內(nèi)鏡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59-60.
[2]劉捷,丁艷,梅紅.純母乳喂養(yǎng)嬰兒少量便血的原因探討[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13(6):455-457.
[3]王沁芳,趙青.牛奶蛋白過敏所致嬰兒腹瀉臨床分析20例[J].臨床探討,2012,50(30):131-132.
[4]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消化學組,等.中國嬰幼兒牛奶蛋白過敏診治循證建議[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3):183-186.
[5]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WAO).Diagnosis and Rationale for Action against Cow's Milk Allergy(DRACMA) Guidelines[J].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10,21(Suppl,21):1-25.
[6]陳靜,陳潔,廖燕,等.三城市2歲以下兒童食物過敏現(xiàn)狀調(diào)查[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5-9.
[7]Gana AJC,Glenz AC,Marhant AP,et al. Prospetive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tolerance of colonoscopy in children[J].Rev Med Chil,2006,134(5):613-622.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