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形式單一,評價形式單一,理論化抽象化等問題。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不貼近生活,遠離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那么在當今時代下,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時代要求,真正發(fā)揮它的有效性,實現(xiàn)生活化的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掌握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還是要做的理論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再服務于生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138-02
蒼茫宇宙衍生萬物,人類也孕育而生,開創(chuàng)人類的紀元。人類的生產生活,無一不是從生活中找到靈感,使自己生存發(fā)展,不斷地變革,不斷地更新,完善自己,也完善整個世界,使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發(fā)展,所以才有,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才讓我們感悟到,一切不能脫離生活這個本質,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如此。
1 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打開國門,吸取全世界的精華果實,并處在快速的發(fā)展之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到來,人們的觀念與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然而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卻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以往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存在著滯后性并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當做一種深奧的高高在上的理論系統(tǒng),標準崇高而偉大,使人望而卻步,將思想政治教育從生活中剝離出來的,作為一種單獨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劃分成若干抽象的知識點,枯燥乏味而又要求標準化。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僅僅變成一種知識的承接與積累,不要求你的發(fā)揮與感受,只需照本宣科即可。這些做法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嚴重脫離了與之緊密相連的現(xiàn)實生活,從而使受教育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敬謝不敏,無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學效果,也不容易讓學生感悟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加難以實現(xiàn)讓學生將他們所受的教育很好的應用于實際的社會生活當中,至此無法適應社會,無法成為他們的精神動力與支持,繼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遭到拋棄,也無法為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家園。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還是主要以應試考試的方法,題目內容基本都是來源于教材或是平時上課中教師補充的知識點,為了這樣的考試,學生大多采用的是死記硬背的方式,目的并不是為了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不是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情操,目的很簡單,單純的為了獲得高分數(shù),考一個好成績,將來能考一個好大學和有好工作。所以結果很簡單,考試完畢以后,這些思想政治教授的東西全部又都返還給了課本,那么這只是一次無用的教育,浪費了時間精力,卻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2 國內外的探索研究
我國學者李煥明在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發(fā)表一篇名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文章,這是國內首次將生活化引入都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之一[1]”。但是,缺憾的是他沒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確概念。
接下來的幾年中,不斷地有國內教育專家產生這一類的構想,并作出了更加全面的構想與表述。陳蘭榮、張震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這一概念作了簡要的概述,可以說這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這一理念第一條完整的闡述。他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立足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契機,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以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模式[2]”。胡凱的《生活世界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孟江萍的《淺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陽劍蘭、曾長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追問》等等。都對這一理論做出了較為深刻的描述與論證。
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論最早來自于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一是教育要順應自然:二是教育要培養(yǎng)“自然人”其中的第一條與我國的教育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謀而合。此外美國學者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曾描述了“類生活”的概念,在他看來,“生產生活在本來就是類生活[3]”“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4]”“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5]”。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事物是不能脫離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而存在的,教育內容要貼近實際生活,特別是要重視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方法上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最終達到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達到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型公民。
3 教育源于生活的有效性
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教育就像急需補充養(yǎng)分的麥苗,土地為麥苗提供了無盡的養(yǎng)分與生命力。那么教育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就必須從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6]”。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出發(fā)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真正教導他們如何處理好生活的出現(xiàn)的問題,培養(yǎng)他們在生活中吸取養(yǎng)分,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面對生活,有健康的心態(tài),良好的心理素質,有高尚的情操,愛國愛生活愛自己。
為了打造生活化課堂,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是新時期新的國際環(huán)境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從前我們的課堂中多是老師通篇的灌輸是學習,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只是一味的死記,沒有自己的思考空間,我們培養(yǎng)的孩子就像是統(tǒng)一機器生產的零件,毫無特性,對于學習的內容感覺枯燥無味麻木,甚至許多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覺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空的喊口號似得理論,毫無作用。我們的教材也好老師舉得例子也罷,都是一些離自己很遙遠的名人,脫離了孩子的實際,讓學生感到是那樣的遙遠而陌生。
打造生活化的課堂,就是要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用學生身邊的例子,讓他們去尋找,用他們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去分析去感受,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從實際生活中去探尋他們昔日的苦惱,感人生,當學生這時出現(xiàn)疑惑時,老師在佐以我們先輩們的心血結晶去啟迪他們,這時才能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做到教育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說:“過的是少爺?shù)纳?,雖然天天讀勞動的書籍,不算是受著勞動教育;過的是隨地吐痰的生活,雖然天天聽科學的演講,不算是受著衛(wèi)生的教育;過的是開倒車的生活,雖然天天談革命的行動,不算是受著革命的教育”。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把學到的知識理論運用到之后的生活實踐當中去,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
4 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機制的完善
現(xiàn)今,我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機制仍然依靠考試的單一方式,學生考試主要是死記硬背的課本知識,即使取得好的成績,也并不能說明他就是一名思想政治覺悟高的高素質公民,更不能說明他就能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去,真正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真正將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學到的良好品性去面對他人。
所以看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品質的思想政治覺悟,不僅僅看他的卷面與空口的言辭,更要去品察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去做的,而做是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的,那么再一次證明,教育是無論如何都與生活不可分離的。那么也就要求我們在考察一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時,不能僅憑考試的結果,更要對于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考察評價。我這里就有兩個例子:“我教的一名學生,考試成績優(yōu)秀,在學校也尊敬師長,我們一直認為這就是一名優(yōu)秀的好孩子,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表現(xiàn),但是其實不然,又一次我在上班路上發(fā)現(xiàn),他故意將路邊一位乞討的盲人老大爺?shù)钠蛴懪杼叻?,還偷偷用打火機燒老大爺?shù)囊路?。說實話我當時很震驚,完全無法想象到這是事實,這是我印象中的好孩子。例:“這名學生是一名學習成績并不理想的男孩,甚至上課時多有說話睡覺的現(xiàn)象,可以說并不是我們認識當中的好孩子,但是一次上學的路上,在路過銀行時他聽到有人喊抓小偷,便飛快的騎著自行車去追趕小偷,最終將錢款奪回,并歸還了失主,當失主詢問姓名時,他說他是十八中學一名普通的學生,這件事情后來上了秦皇島的報紙,他也成為同學們崇拜的對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機制并不能單單靠考試來進行評價,更要來源于生活的考驗。
在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做到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做時代的推動力與精神支柱。但是無論時如何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脫離生活而存在,教育來源于生活。
參考文獻
[1]李煥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3):115-117.
[2]陳蘭榮,張震.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6(21):124-125.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