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長期以來,受應(yīng)試教育影響,理性的知識灌輸取代了對學生心靈的教育。長此以往,勢必導致學生道德缺乏,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每一個教師責無旁貸。語文具有工具性的特質(zhì),同時,語文還具有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的屬性,這就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提供了機會。我們應(yīng)充分利用這個條件,在語文課堂上準確傳授知識的同時,積極進行品德教育,使語文課堂成為德育的陣地。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思想品德教育 工具性 人文性
我國古代啟蒙教育讀物之一——《三字經(jīng)》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先賢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長期以來,受應(yīng)試教育影響,理性的知識灌輸取代了對學生心靈的教育,長此以往,勢必導致學生道德缺乏,要扭轉(zhuǎn)這一不利局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修養(yǎng),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每一個教師責無旁貸,語文教師自然包含其中。
語文具有工具性的特質(zhì),但同時,語文還具有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的屬性,這就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提供了機會。我們應(yīng)充分利用這個條件,在語文課堂上準確傳授知識的同時,積極進行品德教育,使語文課堂成為德育的陣地。
當前的初中學生思想比較復雜,他們有的自認為意識超前,享樂思想較重,懶散怠惰,急于求成,追星逐腕而蔑視尊長,瞧不起勞動人民,攀比擺闊出手大方,耽于幻想而不能腳踏實地,等等。針對如此現(xiàn)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利用貼近生活的課本,通過鮮明生動、準確、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語言所承載的內(nèi)容,給學生打開一個廣闊而深邃的人類精神世界,讓學生獲取、認知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并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認識熱愛祖國、善良勇敢、感恩回報、豁達豪放、熱愛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義、勤儉節(jié)約、勤奮刻苦等人類品質(zhì),接觸和認識生命神圣、個體尊嚴、民族自豪感、保護環(huán)境等觀念,為學生發(fā)展儲備必要的精神資源。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它通過父子離別時兒子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充分體現(xiàn)了父子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教學此文,應(yīng)該讓學生理解文章中心。首先,此文寫于1925年10月,世態(tài)的炎涼、生活的困頓,使作者的心緒充滿寂寞和哀愁,親人之間的離別就更加重了一份特殊的感受。其次,當時正是作者家境敗落,“走投無路”的時候,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yè),變賣典當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接二連三的災(zāi)難劈頭蓋臉地襲來。父親本已承受了沉重的打擊,對“我”卻還無微不至地憐愛和體貼,送別時為“我”買橘子則充滿了凝重而深沉的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層挖掘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意引導學生體會父愛的博大、深邃?!案赣H買橘時的背影”一段文字,要求學生多遍朗讀,細致品味,那位步履蹣跚的父親在身處逆境時的堅強又何嘗不令我們欽佩?年少無知的“我”對父愛的不理解又怎能不引發(fā)我們深深的思考?如今的我們是否會感恩、崇拜自己的平凡的父母呢?這樣,學生在思考中學會了堅強面對困難,學會了尊重愛、回報愛。
魯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記錄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了在仙臺醫(y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yī)從文的經(jīng)過。在教學此文時,教師可補充并概述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原因。1902年他東渡日本學醫(y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但他的這種愿望很快就被嚴酷的現(xiàn)實擊得粉碎。在日本,魯迅先生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片中,魯迅先生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看影片的日本同學都拍掌歡呼,魯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強國林立的現(xiàn)代世界上的悲慘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shù)。于是,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棄醫(yī)從文,是出于愛國的考慮。最后,把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變?yōu)槎鄬懡衣逗诎惮F(xiàn)實的文章,則是當年棄醫(yī)從文的目的,是愛國的實際行動。由此可見,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是統(tǒng)攝全篇的中心思想。
在教學過程中,設(shè)計如下思考題:“假如你是當時觀看影片的魯迅,你會是一種什么心情?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此時,學生如臨其境,會隨作者一起憤慨,一同悲哀,會化憤慨為動力,尋找一條能夠從根本上解救自己、拯救民族的出路。這樣,自然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兩個文本教學的事例。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和寫作,在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中,學生會不斷產(chǎn)生新的體驗,從而豐富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一句話,教師要把語文課堂作為德育的陣地。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學科優(yōu)勢,讓學生在參與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在學習上具有重體驗感悟、熏陶感染的特點,在教學上應(yīng)該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養(yǎng)成和健康人格的培育,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