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讓學生“經(jīng)歷、體驗、探索”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讓學生不斷地產(chǎn)生矛盾、揭露矛盾、解決矛盾,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更能體現(xiàn)學習的主動性,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二、案例
片斷一: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師:(出示兩片樹葉)老師這有兩片葉子,哪片大?
生:右手的葉子大。
師:這片葉子的什么大?(讓學生用手摸)用準確的數(shù)學語言說是這片葉子的表面大?,F(xiàn)在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小叫做面積,除了這些叫面積,你還知道什么叫面積嗎?
生:不知道。
師:不要緊,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涂色游戲,比一比誰最快。
師:涂完的請轉身,說一說你為什么選擇三角形?要是讓你先選擇的話,你會選哪一個?(中間那個,因為它很小,可以涂的很快)。
師:好,謝謝3位同學,他們都很能干,通過涂色我們發(fā)現(xiàn),平面圖形也有大小之分,這些所涂的就是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看這個,是長方形嗎,不是,少了一條邊,那我們就把它給補上,這個涂色部分就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現(xiàn)在我們又清楚一點,我們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必須是用線段圍成的一個封閉的圖形,像這樣,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師:誰用自己的話把面積的定義說一說?
師:老師教大家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直接在這里加上一個或字,也就是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好,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jīng)歷,通過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懊妗笔鞘裁矗空f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就能心中有數(shù)了,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片斷二:矛盾沖突,體驗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師:我們知道了面積以后發(fā)現(xiàn)有些物體的面積直接用眼睛就可以觀察出誰大誰小,那現(xiàn)在老師有兩個,誰的面積大?(紅藍兩種面積相近卡片)你來說怎么比?
生:把這兩個圖形給重疊起來。發(fā)現(xiàn)重疊后仍不能比較出圖形的大小。
師:那怎么辦?
生:可以剪下來,拼上。(學生動手來剪)直接拼上,發(fā)現(xiàn)紅色的面積大。
師:剛才,我們通過一連串的比較面積的大小發(fā)現(xiàn),可以用眼睛觀察,當觀察不能比較時,我們可以合在一起把它們重疊,當重疊還不同時,我們可以剪下來剪拼。這些都是比較面積的好方法。
師:現(xiàn)在來看電腦,小明剛搬了新家,要比較餐廳和廚房的大小,其實比的是什么?
生:地面的面積。
師:你們都是用眼睛直接來看的,容易看出結果嗎?那可以怎么辦?
生:重疊,剪拼。
師:哦,把兩塊地搬在一起摞起來,是不是。(不行)哦,有同學說剪,把兩塊地拿一個鋸,鋸開,那好么?(不好)。
生:用圖形擺。
師:怎么擺?請你先說一下。
生:我可以選擇一些圖形,把它鋪到餐廳和廚房卡片上,再看看哪個用的多。
師:你真聰明,剛才大家借助卡片擺一擺,最后數(shù)卡片個數(shù)進行比較,這是一個非??茖W的方法。那同學們比較一下,用哪種卡片來擺不但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更能接近圖形的面積呢?
生: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師:究竟餐廳的面積有多大呢?一會9個,一會36個,為什么同樣的房間測出的結果不一樣呢?有沒有辦法讓大家的結果都一樣呢。人們很聰明,直接想出了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定出了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圖形比較,我巧妙的設計了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的方法,這個方法不行時又發(fā)現(xiàn)“重疊”“剪拼”的方法還是不適合,這又引出了“拼擺圖形”的方法。]
片斷三:操作探討,建立面積單位
1.師:你能比劃一下1厘米的大小嗎?(生比劃)好,同學們這是1厘米長的線段,沿著這兩個端點,把這1厘米長的線段往上推高1厘米,可以得到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就是我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們稱之為1平方厘米。(課件演示由線到面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看清楚,可用直尺標出線段是1厘米)。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周圍物體有哪些是1平方厘米?
生找:門牙,郵編小方格,等等。
師:我們來摸一摸手指甲蓋的大小,感覺怎么樣?比較小,那么它一般測量什么樣的物體呢?比較小的?,F(xiàn)在如果讓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課桌面的面積,怎么樣?(太麻煩了)你能不能創(chuàng)建一個比1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呀。
生說:平方分米。
2.能不能創(chuàng)建一個更大的面積單位?(1平方米)
老師沒有幫你們準備,那能不能找一找周圍有沒有?
生齊說: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板書)
好,那你能用手比劃一下,(4個人合力)大概是這樣。
我們周圍有沒有1平方米的物體?
生:兩張比人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測量黑板面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米?門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師:剛才大家的比劃需要4個小朋友合起來,我們就發(fā)現(xiàn)面積單位中所學的誰最大,誰最???
[設計意圖:由長度單位聯(lián)想到面積單位建立表象,孩子印象深刻。進而在量一量、比劃、找一找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lián)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1.學習過程重視體驗。“要讓學生經(jīng)歷‘做數(shù)學’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地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節(jié)課,我在教學比較面積大小時注重讓學生體驗比較方法的多樣性,使學生在具體的比較過程中獲得直接的經(jīng)驗,從而明白可以通過觀察、重疊、拼擺正方形等多種不同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還通過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不斷地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把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增進了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2.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估一估、摸一摸、量一量、說一說的過程中概括出了它們的含義,發(fā)展了空間觀念,把頭腦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實物聯(lián)系起來再現(xiàn)面積單位,進而建構出面積單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