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心智發(fā)展,主要是獨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認知程序的,教學是幫助學生智慧或認知的生長。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要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fā)展著的學生形式。由此布魯納提出了“發(fā)現學習”法,所謂“發(fā)現”是指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
關鍵詞:學生 主體作用 主體學習
這種學習注重掌握學科的結構,而不是現成的正確答案。所以這種學習方法強調的是學習過程,而不是單純的學習結果??v觀現代教育研究者提出的各種教育理論,強調的都是學生如何“學”。學生在學習時“動”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實實在在地還學生以主體的地位,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地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呢?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引入教學,調動學生思維
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因此在教學時,一開始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亢奮狀態(tài),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設置疑問引入,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學的藝術不僅僅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問個究竟和另辟蹊徑。根據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強烈的心理特點,開始就給學生設置疑問,創(chuàng)設矛盾和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通過提問引起學生注意、啟發(fā)學生思考。實踐證明,疑問、矛盾、問題是啟發(fā)思維的一把鑰匙,而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恰恰始于疑問和好奇。教師提出適當的問題,能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形成一種學習的動力。
2.設置障礙引入,激勵學生思考。設置障礙引入法,學生對已學習知識的某些部分沒有正確理解或運用上出現問題時,教師在習題講授時把這部分知識拿出來,有意設置障礙,使學生陷入“圈套”,回答問題自相矛盾,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為解決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鋪平道路。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應用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加深對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項系數取值范圍的重視,教師出示題目,已知關于x的方程(k-2)x2-2(k-1)x+(k+1)=0有兩個的實數根,求實數k的取值范圍。學生很快得出答案k≤3,老師不慌不忙的接著問,那么當k=2時,方程有沒有兩個實數根呢?學生把K=2代入方程得出有一個實數根,老師又問,那么k=2是否在k≤3的取值范圍之內呢?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在,然后馬上反應過來與自己剛才的答案自相矛盾。
二、由觀眾到主角,培養(yǎng)綜合能力
1.由一言堂變?yōu)槎嘌蕴?。新課程教學理念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少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有好多教師在上課時很怕學生聽不懂,大包大攬、一切包辦,其效果恰恰相反。現代的課堂教學應改變過去那種傳授方式,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集體智慧。由一言堂變?yōu)槎嘌蕴谩>唧w做法如下: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座位自然分組)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讓每組派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后在進行全班討論,并進行評比,好的用掌聲鼓勵。這不僅讓每個同學都“動”起來了,而且每位學生做題的熱情都很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還使解題方法多樣化、也可使一題變成多題,活躍了氣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靈活性和敏捷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動腦、動口的目的。
2.由被動聽講到自己講。對習題的教學運用學案教學法把習題提前發(fā)到學生手里,讓學生預習做題,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把自己做的習題呈現給大家,然后由學生講評,發(fā)現問題,由學生或師生共同完成。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學生會的教師就不要講,學生能代替老師講的盡量讓學生講,學生通過自己的看、聽、說、寫、做、思等活動,視野更加寬闊、觀察的角度更加全面、考慮的問題更加周到、思維的條理性更加清晰。學生通過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fā),由“牽著學生走”變成“扶著學生走”或者學生“自己走”;不斷提高學生辨析正誤的能力,使他們思維品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拓寬習題來源,增強參與意識
1.由教師選題變?yōu)樾〗M選題。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上習題課時,讓學生也參與到選題上來,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具體操作如下:劃分選題小組,一般按學生的基礎劃分為基礎好的、基礎中上的、基礎中等和稍微偏下的三組,每組4~5人,各組由小組長負責,課前根據老師的安排進行選題;老師也根據學生的基礎選出不同層次的例題;然后再把各組選好的題于老師選好的題統(tǒng)一起來再進行精選。任務布置好了之后,參與選題的學生各個摩拳擦掌情緒高漲,每個學生的表現欲望都很強烈。這樣選出來的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而參加選題的同學在知識的掌握準確上和能力的運用上都有明顯的提高。
2.由教師選題變?yōu)楦偁庍x題。在上習題課前先讓所有的學生出3~4道練習題(參考教材、練習冊、及課外輔助材料),可以是原題也可以在原題的基礎上自己改動,并附有答案,題的難易程度根據自己的基礎分:難、中、易;然后通過習題篩選小組進行篩選,要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這種方法不僅增大了學生的參與程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使學生在選題體過程中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鞏固和梳理,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和運用能力,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總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學生是教學服務的對象,同樣,學生的發(fā)展也是教學所追求的目標。無論怎樣去做,都是圍繞學生來做的。把握學生的實際,不斷拓展教學的思路,找到攻玉的“石頭”,才能更有效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馮立中.道德的他律性環(huán)境和道德成本調節(jié)[J].安徽大學學報,1997,(05).
[2]吳春生.重構以人為本的中學德育體系[J].安徽教育,2002,(01).
[3]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與特征[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3).
[4]宋希仁.“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釋義[J].道德與文明,2000,(03).
[5]陳進華.自律與他律: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路徑[J].道德與文明,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