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在面對初入學校的未知生活,在面對未來將會遇見的激烈競爭時,擁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能力遠遠不夠,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變化不定的社會形勢和環(huán)境。因此本文意在分析當前小學生自身心理特征,完善在校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生 心理健康 問題 方法
現(xiàn)代社會中,“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tǒng)醫(yī)學中所包含的身體、生理的健康,還包括了精神、心理的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再加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失誤,在校學生在這樣的社會中心理也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而現(xiàn)下許多心理問題都表現(xiàn)出了向低齡化發(fā)展的勢頭,所以在學生這個大群體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需要得到重視。在我國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也有明文規(guī)定,“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易產(chǎn)生的問題
(一)難以融入學校生活
孩子們剛從家庭這種簡單的關系中走出來,來到學校這樣一個有著很多老師和同學,以及高年級同學的較復雜的社會關系中。老師不能時時刻刻關心照顧到他們每個人每時每刻的小情緒,無法像父母一般縱容他們,而同學們也各有各的情緒與性格,因此難免會產(chǎn)生心理落差,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抵觸校園,恐懼與同學交流,恐懼與老師交流等的心理狀態(tài)。
(二)心理的矛盾
自卑心理與自負心理這對矛盾的心理常常出現(xiàn)在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中。受經(jīng)濟條件的影響,家庭條件相對一般的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常常表現(xiàn)出自卑心理,會存在事情都憋在心里不說的情況。而家庭經(jīng)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學生則在心理上往往比較樂觀,但有時又容易產(chǎn)生盲目樂觀的自負心理。因此作為孩子們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這群剛進入學校生活的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最直接因素。
(三)渴望被認同的心理
在學校中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后,各種在家庭中沒有體會過的學習方式漸漸讓小學生們習慣,比如上課提問回答、每日家庭作業(yè)、課外活動興趣比賽等。而小學生還未接受固化教育,小腦瓜里充滿著天馬行空的想法,于是很多學生希望自己的答案或者想法能在學生群體中顯得與眾不同,從而得到周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如果在這樣的嘗試的過程中受到了挫折,就容易產(chǎn)生失落的情緒。
(四)逆反心理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教與學關系是不對等的。教師明顯處于主動且掌握話語權的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及從屬地位。這樣一種關系下極易讓學生們產(chǎn)生逆反心理。才剛進入學校的他們,學習上不存在太大的壓力,但是不同于家庭的那種教育模式使他們對傳統(tǒng)的管制教育易產(chǎn)生反感的情緒,心里希望學校能夠給予一定的自由或者對他們的理解。這在無形中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嫌隙與不便,給初入校園的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筆者在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在初入校園的小學生中,由于某些學生由于自身心理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種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漸漸產(chǎn)生了不健康的問題。而正是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就可能直接,也可能間接地影響了他們今后的生活和學習。
(一)成長過程中的逆反心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待人接物面也越來越廣,由此自尊心、成人感也日見增加。伴隨而來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可能導致對長輩的服從意識的淡薄,再加上更加喜歡獨立思考,于是逆反心理也日益增強。而其中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認為是錯誤的,是侮辱,從而不愿接受。有些甚至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二)脆弱、自我的心理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是父母能給的最好的條件。但因為他們的父母只顧忙于事業(yè)而大多數(shù)沒有太多時間照顧關愛他們,這就使有些孩子不愿與老師同學深入交流,更有甚者把自己封閉起來。這些孩子在日常的學業(yè)或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難與波折,但卻不能將心中的苦悶發(fā)泄出來,就容易處于焦慮、抑郁狀態(tài)。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無法承受太大的挫折,恐怕一旦遇事就容易驚惶失措。
(三)應試教育的壓力
面對日益激烈的升學壓力與競爭,家長們都有迫切的希望孩子成龍成鳳的愿望,這就使就算還是初入校園的小學生心理負擔也日益加重。過重的家庭作業(yè),頻繁的考試,在家中父母的嘮叨,無不使學生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焦慮狀態(tài)。而當他們面對沒有讓自己和父母滿意的成績時,就只能總是抱怨自己,漸漸地就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
三、針對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的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因此我認為,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細心認真地感受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與學生交朋友,進行平和的談話。如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甚至覆蓋及學生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多細心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等表現(xiàn)。而有經(jīng)驗的老師,或者經(jīng)過正式培訓過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與學生心平氣和地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現(xiàn)下遇到的困難及心理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面對面的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從點到面到深入的交往與認識過程。因此我認為,與學生面對面的交談對感受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有重要的幫助。
二是加強學生與學校、家庭的良性互動。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除了來自家庭、學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內在原因。家庭生活教育中過分溺愛與過于嚴苛都是不行的,因此,父母不僅要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也應當重點關心一下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多與自己的孩子溝通與交流,增加相處的時間,在相處中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學校在傳播知識時,也應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心理變化規(guī)律的知識傳播。例如,經(jīng)常性地組織一些針對小學生的益智趣味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心理健康研討會、社會公益活動等。
三是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預防及治療體系。社會不斷發(fā)展,競爭日益激烈,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評價及治療體系已十分緊迫。對在校學生,不論是小學生亦或是中學生,都進行適當?shù)男睦斫】翟u價,不僅將有利于掌握孩子們的總體心理變化趨勢,也更有利于把握學生個體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在總體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準確認識個體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適合學生個體的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案。
四、結語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也非朝夕就能夠完成。因此只有從小開始就注重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小學教育開始就注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引導,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學校、家庭環(huán)境,才能有利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能夠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中全面、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