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是黨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教師,作為教育行為的實施者,肩負著做人民滿意的教育者這一光榮而神圣的使命,如何努力讓自己成為具備更多知識、更高素質、更強能力的新時期人民滿意教師,顯得至關重要。本文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體會,以高校教師的角度,淺談如何爭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
【關鍵詞】群眾路線 " "人民滿意 " "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關乎國家的未來和人民的幸福。對國家來講,教育是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代言詞,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對人民來說,教育是每個人的生活準備,是走向未來的基礎,是分享前人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前提,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影響著他一生的生活和幸福。
在教育系統(tǒng)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國家深入推進教育改革發(fā)展事業(yè)的迫切要求。教師,作為教育行為的實施者和推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主體,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照要求深刻剖析、自我整改、不斷完善,爭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教師,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甚為必要。
一、深刻認識黨的群眾路線對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意義
1.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的十八大做出的重要部署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強調“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闡明了教育發(fā)展?jié)M足人民群眾需求的重要性,體現(xiàn)了教育在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的重大作用,同時也賦予了教育事業(yè)新的使命和責任。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我黨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的重大部署,既融入了我黨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弘揚,也回應了人民群眾對改進黨風政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殷切期盼。在教育系統(tǒng)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的時代背景下,黨為人民服務宗旨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對于高校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凝聚師生力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育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代國家棟梁具有重大意義。
2.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是黨的十八大通過的新黨章對群眾路線基本內涵的高度概括。群眾路線在指導思想上體現(xiàn)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價值觀上體現(xiàn)了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取向;在群眾觀上體現(xiàn)了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在政績觀上體現(xiàn)了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理念;在方法論上體現(xiàn)了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需求是人民群眾最大的需求,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最重要體現(xiàn)。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應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認不認可為評判標準。因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目標任務的具體落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便是重要的保障。
3.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辦好人民滿意教育,關鍵是回答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需要從思想和行動深處,解決好“為了誰”這一群眾路線最核心的問題、“依靠誰”這一群眾路線最本質的問題、“我是誰”這一群眾路線最重要的問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要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深刻把握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社會對教育需求的新變化,深入思考辦什么樣的大學;又要回答好“為了誰”的問題,深刻把握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力量和人才第一資源有機結合的戰(zhàn)略高地作用,深入思考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還要回答好“依靠誰”的問題,深刻把握“辦學以教師為主體,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一心一意抓好發(fā)展第一要務,真心實意依靠廣大師生員工,全心全意培育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爭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1.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爭做一名“表率型”教師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對教師行業(yè)最完美的詮釋,是對教師行業(yè)精神最精確的歸納,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全體教師的期望。教育無小事,事事為育人;教師無小節(jié),節(jié)節(jié)皆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起著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作用。因而,每一個教師首先應當修煉師德,以德立身、以德勵志、以德律行、以德育人,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筑牢思想防線,守住精神家園;其次,每一個教師都應當常想立身之本、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時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保持教師本色;再次,每一個教師都應當勇于奉獻,甘做春蠶、甘為人梯、甘為蠟燭,把熾熱傳遞給學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進而塑造學生靈魂。
2.勤于學習、善于積累,爭做一名“學習型”教師
學習,是唯一持久的戰(zhàn)斗力。學會學習是教師從教的基石,也是一個人的終生課題。培育熱愛學習的學生,教師應率先做學習的典范。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應教給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而非簡單地奉送真理。因而,每一位教師首先應當自覺把學習當成一種思想境界、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成長途徑,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一切時間、采取一切形式,在學習中教學、在教學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其次,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堅持理論指導實踐,用科學的理念、先進的理論、前沿的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改造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使自己成為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行家里手;再次,每一位教師既要讀各種有字之書,也要讀各種無字之書,既要向實踐學,也要向他人學,既要向群眾學,也要向學生學。
3.科研引領、勇于創(chuàng)新,爭做一名“專家型”教師
未來世界的競爭,既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又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競爭, 歸根結底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技術人才的競爭?!懊麕煶龈咄健保肱囵B(yǎng)高素質創(chuàng)造性人才,自己必須是一個高素質的教師。因而,每一位教師首先應具備一定的教育學科知識和教育專項能力,并擁有一定的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決策能力和交往能力;其次,每一位教師都應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對施教的內容、方法、措施等進行科學的研究、分析、歸納、總結,找出規(guī)律,對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開展積極的探索,形成一套教學藝術高超、教學效果顯著的成熟教學理論;再次,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善于把教育教學工作自覺地納入科學研究的軌道,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研究習慣,學會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在工作狀態(tài)下研究,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工作與研究一體,發(fā)揮好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循環(huán)加速效能,培育優(yōu)質人才,形成科研成果。
4.以人為本、關愛學生,爭做一名“友愛型”教師
以人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滿友愛的教育。教師的友愛與尊重是學生成功的原動力,也是打開學生心靈窗口的盞盞明燈。因而,每一位教師首先應當真心善待每一位學生、悉心呵護每一位學生、精心培育每一位學生,了解學生的愛好才能、個性特點、精神世界,尊重學生的人格、意志和創(chuàng)造精神;其次,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對學生成長中的亮點善于捕捉、及時鼓勵、促其光大,對學生成長的困難體貼入微、關懷備至、耐心幫助,用友愛去融化學生心靈上久積而成的“堅冰”,用真情去放飛學生內心里堅持不懈的夢想;再次,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確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把握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合作,相互關聯(lián)、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伙伴關系。
三、結語
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肩負著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歷史重任。每一位教師都應當響應黨的號召,踐行群眾路線,強化師德、勤奮學習、專業(yè)工作、愛心奉獻,以“表率型”“學習型”“專家型”“友愛型”教師為基本要求,努力成為人民滿意的教師,為培養(yǎng)和造就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艷春.高校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價值思考[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1):11-14.
[2]楊典臻.堅持群眾路線辦人民滿意的教育[J].決策探索,2014(12):86.
[3]呂敬華.爭做人民滿意的教師[J].散文百家,2014(0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