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豐富少兒課余生活,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yǎng),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學習一門樂器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氣質。而竹笛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因其優(yōu)美的音色和具有強烈感染力的音樂效果贏得家長和孩子的喜愛。本文通過對竹笛教學中樂感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探究,激發(fā)少兒主動演奏竹笛的積極性,增加少兒演奏的愉悅感,增強音樂表現(xiàn)力。
【關鍵詞】少兒;竹笛學習;樂感
一、引言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人們在表現(xiàn)和聆聽音樂時,需要樂感作為基礎。當人們聽到少兒演奏一段富有感情的音樂時會激發(fā)心靈層次的共鳴,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是一種愉悅的心靈體驗。近兩年在考級或比賽現(xiàn)場,也常常聽到這樣的竹笛演奏,雖然是嚴格按照譜面演奏,但總覺得缺乏音樂的味道,感覺像在“ 背書”,即使是經(jīng)典作品也被表現(xiàn)的很平淡。因此,良好的樂感是演奏者必備的重要因素,在整個演奏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少兒竹笛演奏中樂感的重要性
樂感的概念:
何為樂感?樂感是人類七大智能中的一種,具體內容包括:音高感,節(jié)奏感,節(jié)拍感,音色感,力度感,旋律感,等等。樂感簡單來說就是音樂的感染力,能否讓聽眾在竹笛演奏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就通過少兒把握準確的音準,吹奏出飽滿的音色,演繹出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脈絡清晰的樂曲來體現(xiàn)。
三、少兒竹笛演奏中樂感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興趣
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的態(tài)度,由此產生愿意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在少兒學習竹笛過程中,缺乏樂感的最直接表現(xiàn)就是缺乏興趣。一旦失去了學習竹笛的興趣,外界再施加壓力,也是無濟于事。想要演奏好竹笛需要穩(wěn)定的氣息,準確的氣流角度和有效的唇部肌肉控制,這些基本功訓練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沒有學習的動力,那演奏出的竹笛音樂肯定是蒼白的。其次,家長在引導少兒學習竹笛時,過分強調升學加分、考級等功利性因素,違背了少兒學習竹笛的客觀規(guī)律,盲目追求學習的效果,引起少兒反感甚至抵觸的情緒。演奏竹笛就好似完成任務一般,毫無學習的興趣,更無音樂的美感可言。
(二)演奏技巧的不成熟
想要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先要認識曲譜。竹笛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使用的是簡譜。少兒因年齡較小,對于抽象的簡譜認識不足,對于譜面上的要求不能很好的把握。其次,由于竹笛樂器發(fā)音的特殊性,區(qū)別于鋼琴等固定音樂的樂器,音準、音色需要少兒自己控制。少兒在初學階段滿足于不斷學習新樂曲卻忽視了基本功的積累,到高級階段就明顯感覺氣息不夠,手指反應不靈敏等情況,演奏技巧跟不上曲目要求,從而不能很好的表現(xiàn)樂曲,演奏的音樂不夠“有味”。
四、少兒竹笛演奏中樂感培養(yǎng)的具體方法
(一)樂感培養(yǎng)先從興趣入手
竹笛學習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學習活動,應把竹笛學習和少兒自身的愛好結合起來,并以此為切入點發(fā)展少兒對竹笛學習的興趣。因此,作為教師和家長,應避免功利心,從少兒自身特點出發(fā),以少兒的學習水平制定學習計劃,以少兒自身水平為標準評價學習效果。
少兒對音樂有著本能的興趣,但是這種興趣是不穩(wěn)定的,并且注意力容易轉移。教師和家長不但要在學習竹笛中注意培養(yǎng)少兒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中也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少兒對音樂的興趣。例如:在走路中引導少兒注意腳步節(jié)奏的變化,引導少兒用吹奏單音的方法將這種節(jié)奏模仿出來;通過敲擊不同的材質使少兒意識到音高的不同,嘗試讓少兒在竹笛上找到類似的音高。通過一些趣味的游戲活動讓少兒對竹笛的學習建立健康穩(wěn)定的興趣,并且這種興趣保持長久并深化時,就會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此時,少兒對于演奏便是積極的,表達是內心的聲音。
(二)樂感培養(yǎng)要加強基本功訓練
視唱是培養(yǎng)少兒樂感最直接的方法。在少兒竹笛學習中,要演奏好竹笛先要認識簡譜。根據(jù)少兒對音樂的認知規(guī)律,識譜先從節(jié)奏訓練開始。具體說來,教師或家長可以引導少兒通過“擊拍”的方式來體會節(jié)奏。在對節(jié)奏建立了穩(wěn)定而熟悉的感覺后,以唱譜的方式哼唱出曲目。有時,也可借助鋼琴等固定音高的樂器幫助少兒確定音高、音準的概念。在能夠熟練的哼唱樂曲后,再用竹笛進行練習。這樣的視唱練習,讓少兒先對樂曲有了基本的印象,避免了毫無概念就拿起笛子亂吹,做到了有準備的吹奏,從此以往,形成了好的吹奏習慣,提高了練習的效率。同時,多種方式的引導與學習使少兒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從而更能準確的把握音符時值的處理,更好的掌握旋律的特點,有利于樂感的培養(yǎng)提高。
練耳能有效提高少兒竹笛演奏時的樂感。良好的樂感依賴于好的聽覺感受力和聽覺辨識力,用心聆聽是關鍵。竹笛的學習講究的是氣、唇、舌、指,在少兒學習竹笛的開始,就要強調聽覺效果,聽辨音準與音色的變化。長音練習是竹笛學習的基礎,不是簡單的吹響或者盲目追求吹奏時間多長,而是要將每一個音吹奏的圓潤、飽滿,吹出音的質感。這就要求少兒在練習時用耳聆聽,及時調整氣流速度或者氣流角度,注重吹奏感覺,吹出精氣神。
(三)樂感培養(yǎng)要多聽、多看、多思考
音樂是博大精深的藝術,音樂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養(yǎng)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可以成江海,樂感的培養(yǎng)就在于平時的點滴積累,教師和家長需要引導少兒多聽、多看、多思考。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更是一種時間藝術。能否感動自己,打動聽者就在于轉瞬間。多聽,不單是在少兒自己吹奏時聽辨音樂的質感,更要多聽教師、名師、大師的示范。智能手機在當下已經(jīng)非常流行,家長可將教師的示范演奏用手機或錄音機錄下,在課下認真研究,進行再消化。同時,也可將少兒自己的演奏記錄下來,通過反復聽辨查找問題。
音樂學識的提高是一種多種能力的綜合。根據(jù)少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在游戲或游玩中豐富音樂的體驗。例如:學習名曲《姑蘇行》時,可以帶少兒游玩蘇州園林,體驗作曲者描繪的自然山水風光;亦可以帶領少兒聆聽昆曲,感受《姑蘇行》背后特有的韻味。家長也可以帶領少兒閱讀音樂故事,觀看名家傳記等,從作曲家方面了解曲目按創(chuàng)作的背景與意義,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再者,多帶少兒參加一些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例如:名師課堂、音樂會等。從現(xiàn)場的音樂效果更真切的感受音樂的魅力。
樂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學習竹笛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克服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從少兒出發(fā),尊重少兒的個性特點,尊重少兒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日積月累融會貫通。樂感的培養(yǎng)也是一個艱苦的過程,要達到完美而理想的音樂世界需要少兒多方面的勤學苦練,濃厚的興趣,嫻熟的技巧,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音樂邏輯思維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