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個月前,北京電視臺的一欄節(jié)目《音樂大師課》很吸引人眼球。說節(jié)目中的主講人都是以教師身份來開講的。確實,在節(jié)目開播前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主辦方介紹說為了這個節(jié)目的開辦還設置了“校長”、班主任、心理輔導員,制定了為時12期的“教學計劃”,尤其惹人眼球的是還選聘了四位歌星作為教師,媒體還補充報道北大博導陸地的評價,“《音樂大師課》明確了節(jié)目中教師的定位,即傳藝、傳德以及文化傳承”。如此,還真像個學校。但這一“教師的定位”作為意在打造“真實的音樂課堂”來說,一個最起碼的要件似乎沒有提到,即這“學?!币魳方處熓且哂袊翌C發(fā)的教師資格證的,這些主講人有嗎?沒有“證”是否具有合法性不談是否就能保證這個“教師的定位”的呢?本文就這一問題提出個人看法。
【關鍵詞】電視;音樂教學
曹格在“我是歌手”節(jié)目中自己都說“我沒有接受過正統(tǒng)音樂教育”。顯然,在流行音樂界出名也并不必然代表對音樂掌握就全面,更不要說作為一名合格音樂教師還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也許這些明星對我的看法可能不以為然!在此,筆者僅針對第一期節(jié)目試舉三例。林志炫在教唱《南泥灣》時,不僅對歌曲的背景介紹有些“干癟”,還對其旋律尾音做翻高改動。我相信那位小學生絕沒有這個能力改編。表面上看這是在張揚學生個性,其實,張揚的是林志炫本人的個性,甚至連他本人也不是,這是流行音樂歌手慣用的手法,絕不是學生的自然表達,這與新課程標準提出中小學生做到“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要求不合。更主要的是,對《南泥灣》的“隨意”改編與其高調(diào)聲稱的“傳承經(jīng)典”目的不合。《南泥灣》原曲的旋律終句尾音翻高是音樂家馬可在創(chuàng)作時借用蘇魯豫皖地區(qū)柳琴戲中的典型旋律特點而寫就的,這翻高是真正的在“傳承經(jīng)典”,而節(jié)目中改編的翻高音純屬個人運用流行音樂模式化思維的一種沿用,破壞了原曲獨特創(chuàng)意不說,更糟糕的是,把原曲獨特創(chuàng)意的旋律樂句尾部的原翻高音反而給去掉了,這顯然是缺乏對經(jīng)典的最基本認識與尊重。
又例,教學中缺乏兒童教育心理學知識。如在演唱的體態(tài)設計中,許多體態(tài)語都是成人流行歌手的典型動作,腿“大”字型叉開;手做“推開”動作時伴隨鎖眉閉眼等表情。在演唱高音時刻意作陶醉狀“嘶喊”!演唱的曲目大多是成人歌曲,或至少跟該學生年齡不相配。作為教師,怎能忘掉幾百年前的盧梭就告誡我們,教育要把“兒童當兒童”?!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更是強調(diào)過,人為地推動兒童超越其自然的發(fā)展水平無異于馬戲團里的動物訓練,這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無益還會阻滯其正常發(fā)展[1]。
再例,楊鈺瑩在聽完學生演唱“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之后點評說:“唱出了歌的神秘”。且不說這首歌在電影中出現(xiàn)三次有三次不同的內(nèi)涵,一個十三歲孩子真能唱出這首“情歌”的“神秘”嗎?這比“毒舌”評論又好哪去呢?媒體口口聲聲說節(jié)目是“只有贊美”、“無批評”的音樂教育,“真實的音樂課堂”真的都需要這樣的定位嗎?曹格通過教學后還悟道以后聽到“唱國歌要起立”。顯然,這說明這些明星教師還缺乏一些基本的為師經(jīng)驗。我們不能因為他們都是已經(jīng)成名的明星,就一美介美!一些媒體借以大肆渲染,片面引用專家的話夸贊節(jié)目中“老師”教的好說:“《外婆的澎湖灣》不僅是講述了中國有個地方叫澎湖灣,它還告訴我們童年多么幸福、美好,外婆多么慈祥”。我不知道是專家不了解還是媒體不清楚,中小學“真實的音樂課堂”有哪位教師至今還不知道要告訴孩子這些呢?相反,這種教法在我們看來還比較初級,甚至不太贊成這樣直白的“告訴”、“講述”,早前兒童音樂教育專家周海宏發(fā)表的文章《音樂何需“懂”》就是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的專業(yè)批評[2],這觀點在音樂教育界現(xiàn)已成共識。如果不相信筆者聲稱的我們廣大音樂教師水平的話,還可通過查閱《中國音樂教育》雜志(也有許多視頻資料)來進行驗證,甚至有些音樂教育名師傳授的水平恐怕比節(jié)目中的傳授水平要高多啦!只不過,我們廣大音樂教師沒有明星的光環(huán),沒有炫目的舞臺、更沒有媒體幫這樣炒作而已。相反,我們的“真實的音樂課堂”不可能因為一個學生要唱一首“鐵道游擊隊”插曲就把學生帶到影視基地去體驗,花上幾個月來教,這“成本”太高啦!不要說普通中小學“真實的音樂課堂”做不到,即使音樂學院附中為“天賦”兒童專門進行的一對一教學也做不到,我相信韓磊本人也不會這樣教他自己孩子的,北京衛(wèi)視也只會這樣偶爾“秀”一下而已,長期如此試試?說穿了,這也只是一種變相“造星”的手法,別老拿“真實的音樂課堂”開玩笑!當然,這比以往選秀做法確實要“高明”多了。不過,如按照媒體炒作這樣打造“真實的音樂課堂”的教育思路,那要是唱外國歌可不得要做飛機去嘛!幸虧沒要唱《小星星》,要不然還得弄個宇宙飛船來才能學歌呦!
此外,在筆者看來,節(jié)目甚至還有竊取普通音樂教師勞動成果的嫌疑。像邊唱《南泥灣》邊彈小吉他的小學生這種表現(xiàn),內(nèi)行人誰都知道這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通過教學就能速成的。話說回來,中國幾億兒童,就是咱們都不教,也能挑出16個有唱歌天賦的兒童。真心要打造“真實的音樂課堂”,要解決的真正問題恐怕還不是個別被挑出來的“童星”,而是面向全體兒童的教育難題。筆者倒是建議媒體可以去找個真正的學校,像西部貧困地區(qū)正好缺師資,把真正的音樂教學展示給大家看看,只有通過“原生態(tài)”的展示我們才能知道你到底幫助學生進步了多少,你是怎樣解決的。如此,肯定能與真正的學校音樂教育形成有益的互補不說,還能造成更大的社會價值!但通過這種剪輯、包裝再加上渲染的連半公開也不到的音樂教學視頻發(fā)布,這至少不能說是“真實的音樂課堂”。如此渲染下去的話,很可能會擾亂當前學校課堂正常的音樂教學,也還勢必會帶來對廣大音樂教師勞動造成隱性層面的評價不公。
參考文獻
[1]蘇令.童年不應受粗暴的商業(yè)侵蝕[N].中國教育報,2012-08-14
[2]周海宏.音樂何需“懂”.[J].人民音樂,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