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素體詩寫就的莎士比亞戲劇,兼有戲劇和詩歌雙重性質(zhì)。翻開莎士比亞的每一部劇作,意象比比皆是。雨果曾稱贊道,“他的每一個字都有形象,每一個字都有對照,每一個字都是白晝和黑夜”(張228)。確實,這些種類繁多的意象不僅增添了莎劇語言的生動性,也激發(fā)了讀者的無限想象。本文旨在通過對比梁實秋、朱生豪、方平這三位譯者對于莎劇中一些經(jīng)典意象的不同處理策略,探討莎劇中意象翻譯的傳承與變遷。通過分析,以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感知莎劇中的意象。
關(guān)鍵詞:莎士比亞戲劇;意象翻譯;傳承與變遷
一、引言
意象是文學(xué)作品的靈魂。早在南朝的 《文心雕龍·神思篇 》中,劉勰就把對意象的把握看作是 “馭文之首術(shù),謀篇之大端 ”(于195)。在譯界,意象的翻譯更被視為一種審美藝術(shù)。“意象”二字,本身由“意”與“象”兩方面構(gòu)成,“言”明“象”,“象”表“意”,“意”因“象”而起,“象”乃是“意”中之“象”,兩者互相融合,難以分割(夏230)。莎士比亞戲劇中意象豐富,包括各類意象,如動植物意象,圣經(jīng)意象,顏色類意象等等,準(zhǔn)確理解這些意象,并在翻譯時妥善傳承與變遷,無疑對于讀者理解莎劇精髓會有莫大幫助。
二、莎劇意象翻譯的傳承——等值傳遞
意象的傳承主要是指“象”的等值傳遞,也就是源語之“象”在目的語中得到保留(仇86)。事實上,“等值”并非絕對意義上的“等同”,形式上的對等易于實現(xiàn),而絕對意義上的“等同”則較難實現(xiàn)。針對莎劇中的意象翻譯,在達到形式上的“意象”對“意象”的同時,為了盡可能的傳承原意,則可采取直譯加釋義的策略。
直譯加釋義,即在文中直接將意象的“象”和“意”同時傳遞,保留“象”的同時也將“意”和盤托出,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目的語讀者“觀象取意”的過程。以下舉出《哈姆雷特》中的一個意象:在這部劇中,哈姆雷特稱即將上演的“戲中戲”是“魚子醬”。
Eg,…It was caviareto the general.(《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
朱:它是不合一般人口味的魚子醬;……
梁:對于一般人是腌魚子;…… (caviare 系俄人喜食之腌鱘魚卵,未慣食者恒不喜之。)
方:是一盤不合一般人口味的魚子醬。
在處理“caviare” (魚子醬) 這一意象時,朱譯本和方譯本都采用了直譯加釋義的方法,即在直譯“魚子醬”的同時,將這一意象背后的信息——“不合一般人口味的東西”——也一同譯出,讓不熟悉這一意象的目的語讀者能夠更加快速地“觀象取意”。這樣,無疑更好地傳承了原意。
三、莎劇意象翻譯的變遷——改值傳遞
所謂意象翻譯的變遷,指的是譯者用目的語中的另一個“象”取代了源語之“象”(仇103)。這種情況下,源語意象在“象”和“意”上的契合點并不為目的語讀者所熟知,而在漢語中,恰巧有另外一個“象”能夠與源語意象之“意”相契合,此時改譯的做法能讓目的語讀者更順利地獲得對“象外之意”的審美求解。具體來講,意象的變遷可采用“改值傳遞”的做法。
改值傳遞,即源語意象在目的語中僅發(fā)生“象”的變形,“意”依然保持基本不變。此時,目的語讀者仍能憑借“新象”觀得“原意”。以下選取一個典型例子。
Eg,…Pray God your voice, like a pieceof uncurrent gold, be not cracked withinthe ring.(《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
朱:求求上帝,但愿您的喉嚨不要沙嘎得像一面破碎的銅鑼才好!
梁:要禱告上帝,你的喉音可別像費金幣似的在中間發(fā)生裂痕。(指童伶倒嗓時沙沙之音。金幣上有圓線,線內(nèi)有元首之像,金幣如有裂痕侵入線內(nèi),則不能行使。)
方:求上帝保佑你的嗓子吧,別成了破嗓子,像一枚邊緣磨損的金幣,不通用了。(意謂不希望童伶還沒到發(fā)育期變了聲,破了嗓子,就沒法扮演女角了。)
此段話中出現(xiàn)了“uncurrent gold”(不通用的費金幣)這樣一個意象。在朱譯本中,這個意象被嶄新的意象“破碎的銅鑼”所取代。對比梁譯本和方譯本中保留源語意象并輔之于注解的做法,不難發(fā)現(xiàn),朱譯本更簡潔生動。不需任何解釋,讀者即可從“破碎的銅鑼”這樣一個新意象中感知源語意象,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方便了讀者直接觀象取意的審美求解過程。
四、結(jié)語
結(jié)合朱生豪、梁實秋、方平這三位譯者在翻譯莎劇意象時的不同處理策略,本論文重點探討了莎劇意象翻譯時的傳承與變遷。一方面,當(dāng)源語意象與目的語意象可以等值傳遞時,則妥善傳承,同時,可視具體情況輔之以“直譯加釋義”的策略;另一方面,當(dāng)源語意象在目的語中沒有找到合適意象時,則應(yīng)靈活變遷、采取改值傳遞的策略??偠灾g是一門藝術(shù),而莎劇中的意象翻譯更是一門藝術(shù)。在翻譯時,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還原莎士比亞戲劇精髓,則一定要妥善傳承與靈活變遷!
【參考文獻】
[1]方平譯.新莎士比亞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3]仇蓓玲.美的變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夏之放.文學(xué)意象論[M].汕頭:汕頭大學(xué)出版社,1993
[5]于民.中國美學(xué)史資料選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張泗洋,孟憲強.莎士比亞在我們的時代[M].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1991
[7]朱生豪譯.莎士比亞文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李可,1990年5月2日出生,女,漢族,籍貫陜西省西安市,現(xiàn)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研究生部2013級英語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