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初李昉等人編纂的《太平廣記》在文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價值,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小說史的發(fā)展進程。本文研究報應類的敘事藝術共獨特的敘事視角、生動形象的語言和高超的表現技巧三個方面的內容研究。希望能夠使《太平廣記》這部大類書的價值得到更大的彰顯。
關鍵詞:敘事藝術;敘事視角;語言;表現手法
《太平廣記》收錄了宋代之前,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的作品,作品的敘事手法和敘事技巧也受到宋前文學的影響,《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體現了高超的敘事藝術,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獨特的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是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視角的特征通常是由敘述人稱決定的,分為第三人稱敘述,第一人稱敘述和第二人稱敘述。
(一)第三人稱敘述
第三人稱敘述是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立場進行敘述的,這類敘述的傳統(tǒng)特點是無視角限制?!短綇V記》報應類故事中有許多故事是他人轉述的,有的是他人聽聞,有的是他人目睹。
如《陸懷素》篇:
“……聞者莫不驚嘆。懷素即高陽許仁則妻之兄也,仁則當時目睹,常與人言之?!保ǔ觥囤笥洝罚?/p>
通過他人目睹的情況運用第三人稱敘述,是古代小說大多采用的敘事視角。再如《尼修行》篇故事是通過“吳興沈玄法”轉述,作者聽聞而記錄下來的。達到一個“全知全能”的狀態(tài)。
(二)第一人稱敘述
報應類故事中也有許多是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是通過自己親身經歷親自說的故事,如《趙文信》篇:
唐遂州人趙文信,貞觀元年暴死,三日后還蘇?!嚯S至閻羅王所。其中有一僧,王先問云:“師在世修何功德?”師答云……王聞此語,忽即驚起,合掌贊言:“善哉善哉!師審誦般若,當得升天,何因錯來至此?”言未訖,忽有天衣來下,引師上天去。王復喚遂州人前曰:“汝在生有何功德?”其人報言:“臣一生以來,不讀佛經,唯好庾信文章集?!蓖跹裕骸扳仔攀谴笞锶?,見此受苦,汝見庾信,頗識否?”……(出《法苑珠林》)
《趙文信》篇就是從趙文信的角度來敘述自己死后到陰間與閻羅王對話,最后死而復生的親身經歷,眾人聽到他的講述都感慨金剛經的力量,都不在殺生,虔誠信佛。
二、生動形象的語言
(一)曉暢洗練的語言
從漢代至宋初是駢文盛行的時期,但是駢文多用辭藻不利于理解,限制了故事內容的表達,缺少讀者。為了吸引讀者,《太平廣記》不用駢文記敘,它雖然是文言小說集,但是語言通俗曉暢,沒有一篇是晦澀難懂的?!短綇V記》收集的故事多是野史軼聞,語言不像正史那樣中規(guī)中矩,嚴謹考究,而是生動形象,近于口語,便于閱讀以及故事的流傳。
(二)詩歌的巧妙運用
在《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中多處運用了詩歌,是整篇文章增彩不少。如《綠翹》中魚玄機的詩句都能體現出魚玄機是個文采風流的才女,詩句能夠刻畫人物的性情,在最后魚玄機在獄中寫到“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明月照幽隙,清風開短襟”是她寫過最美的詩句。
詩歌的運用也能渲染悲傷的氣氛,如《徐鐵臼》篇:
“桃李花,嚴霜落奈何。桃李子,嚴霜落早已。”(出《還冤記》)
詩歌的運用還能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張進》篇:
“因與宅內小奴子誦火井縣令蔣貽恭《詠王給事絕句》云:“厥父元非道郡奴,允光何事太侏儒。可中與個皮裩著,擎得天王左腳無?!迸佑浀脙删洌瑫r念誦之?!保ǔ觥顿咏滗洝罚?/p>
王允光聽到這首詩很生氣,為后來把張進處以極刑,張進報仇做了鋪墊。
三、高超的表現手法
(一)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
清代章學誠曾評價《三國演義》為“三分虛構,七分真實”,而《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也是虛實結合,不過虛構大于真實,收錄了大量的唐傳奇作品,說明編纂者已經捕捉到小說這一文體虛構敘事的這一特點,為了宣揚佛教的普度眾生,使人心和善,懲戒作奸犯科者,報應類故事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來虛構故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如《陳哲》篇:
唐臨安陳哲者,家住余杭,精一練行,持金剛經?!嘿\大怒曰:“何物老狗,敢辱我!”爭以劍刺之。每下一劍,則有五色圓光經五六尺以蔽哲身,刺不能中。賊驚嘆,謂是圣人,莫不慚悔,舍之而去。(出《廣異記》)
群賊刺殺陳哲時,作者想象有五色的圓光來保護他不被殺害,烘托出佛法的功德無量。再如《薛嚴》:
唐薛嚴,忠州司馬,蔬食長齋,日念金剛經三十遍。至七十二將終,見幢蓋音樂來迎。其妻崔氏,即御史安儼之姑也,屬纊次,見嚴隨幢蓋冉冉升天而去,呼之不顧,一家皆聞有異香之氣。(《報應記》)
這篇講薛嚴到七十二歲將要死時,看見有傘蓋音樂來迎接他。薛嚴在傘蓋的遮護下冉冉升天而去,并有特殊的香氣。
這些聯(lián)想和想象并不是沒有作用和依據的胡編亂造,而是為烘托渲染文章的中心主題服務,突出表現了佛經佛法的偉大功效,并且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浪漫的面紗。雖然故事有很大的虛構成分,但許多是以真實的人物或事件為基礎,這就增加了故事的可信程度,同時也有利于故事的流傳。
(二)對比手法的運用
《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中,有的為了更好的突出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使中心更加突出,表達更加深刻。如《東山沙彌》篇講的是有個和尚誦讀精通涅槃經,他和東山下村中的沙彌兩個人一起暴死,在閻羅王那里,對待沙彌是讓他坐在金高座,非常敬重他,對待涅槃僧則是讓坐在銀高座,對他的敬重就稍微差一些。涅槃僧非常憤恨,后來知道是沙彌每次誦觀音經,在另外的地方穿著凈衣,點上名香祝愿,然后再誦經。堅持不懈。而涅槃僧罪孽太深了,所誦的涅槃經,沒有隆重的儀式,也不凈口凈身。通過涅槃僧和東山沙彌的對比,生動形象的表明了念經使需要凈衣虔誠要有隆重的儀式。
(三)倒敘手法的運用
報應類故事中大部分運用的敘事手法是順敘,但也有不少篇幅運用了倒敘的手法,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如《姜勝生》篇,講述的是姜勝生遭受惡疾常年不好身體生瘡,夢見一座白石像要求他為其續(xù)手,姜勝生就回憶起以前把白石像手打破的事情,最后誠心悔過疾病痊愈了。再如《贅肉》篇講述的是一男子的嘴唇上多長出了肉,形狀怪異十分痛苦,就倒敘了他少年時把羊肉放在佛像的嘴唇上的事情。有的文章是先敘述人所遭受的疾病痛苦,再倒續(xù)事情發(fā)生的原因;也有有的文章先描寫其死而復生,然后倒敘他在地獄陰間的所見所聞。倒敘手法的運用是文章避免的呆板,更加的活潑生動。
【參考文獻】
[1]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龔書鐸.中國社會通史·隋唐五代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