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陽市光山縣,位于河南東南部,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素有“北國江南”的美譽。光山歷史悠久,其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也是豐富多彩,例如花鼓戲、燈子戲、皮影戲、玩旱船等。其中玩旱船,也叫跑旱船、劃旱船等,是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流行的一種漢族民間歌舞表演形式。這項表演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是鄉(xiāng)村農(nóng)民自娛自樂的一項獨特藝術形式。本文以光山縣呂大灣的玩旱船為例,通過對玩旱船的舞蹈特色以及旱船調(diào)的語言與音樂特點進行梳理與分析,對光山縣玩旱船的藝術特色進行探討。
關鍵詞:旱船 光山縣 藝術特色
信陽市光山縣,位于河南東南部,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其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可謂豐富多彩,例如花鼓戲、燈子戲、皮影戲、玩旱船等。其中玩旱船,也叫跑旱船、劃旱船等,是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流行的一種漢族民間歌舞表演形式,也是鄉(xiāng)村農(nóng)民自娛自樂的一項獨特藝術形式。每個地區(qū)的演出形式大致相似,大多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演出,光山縣的旱船則是在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時候格外興盛。
一、光山玩旱船的形式特色
(一)光山玩旱船的服裝道具
民間的旱船被人們扎的非常精美,它長約一百三十厘米,寬約八十厘米,高一百八十厘米左右,由船頂、立柱、船身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船是用竹子扎成的框架,有的船頂模仿古代大型建筑,細瓦高脊,檐下繪各種民間傳統(tǒng)圖案。船身里面是支架,外面用繪有水紋、波浪、蓮花等圖案的棉布裙圍成船狀。船娘子一般是漂亮姑娘裝扮,頭戴紅花、臉涂紅腮、細眉朱唇、上穿紅衣、下穿五彩羅裙、兩手套有紅色手帕,船娘子坐在船中間,用兩根布帶系在腰間將船挎起來表演。艄公左手拿船漿,右手拿蒲扇,帶著草帽,穿著花花綠綠的衣褲,腰間還系有腰帶,這一副小丑的裝扮,頗有民間戲曲中的人物特色。有的旱船還在船頂上裝有燈火,為夜間表演增加歡樂的氣氛。
(二)光山玩旱船的表演形式
據(jù)民間藝人所述,光山縣的傳統(tǒng)跑旱船一般由兩人表演:一人扮船娘子坐在船中,一人扮船老漢左手持船槳作劃船狀,右手拿扇子。兩人配合著模擬船行水面的種種動作,邊歌邊舞。除了單旱船的形式,還有兩只旱船一起舞動的形式,艄公在兩只船正前方,引導著船娘子步步前行,艄公的動作往往與船娘子的動作是相反的。有的時候還有四只以上的旱船聯(lián)合表演,但是在光山是很少見的。傳統(tǒng)的旱船外出演出形式是多樣的,百姓們即興而發(fā),將生活中的事物跟旱船聯(lián)系到一起。例如民間流傳的“踩五方土(旱船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按照對角的形式各轉一個圈)”、“踩方桌(旱船在方桌上面表演)”、“玩竹籃(演唱《王三姐坐寒窯》中王三姐提籃挖野菜的情形)”等,這些都是符合農(nóng)村人審美習慣的旱船形式。
(三)光山玩旱船的舞蹈特色
船娘子的舞蹈步伐一般是由艄公來領導的。槳和艄公的各種動作是指揮旱船前行和船娘子表演的信號,槳動船也動,一會兒快、一會兒慢,或跑圓場、或走曲線、或原地打轉轉。有時,船觸了礁或是陷進泥土中,船家還要用船槳去撥起旱船的頭,撥不起來還要放下船槳挽起衣袖用手抬起船頭,此時船娘子坐在船上,配合好船家的指揮。這一連串的動作惟妙惟肖,再現(xiàn)了水上行舟的情景。
玩旱船的民間舞蹈特色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水上動作的表演;二演員的配合默契。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艄公撐船前行,動作有起錨、開船、撥水、波浪行、臥船、翻身、跨船、下篙等。船娘子在艄公的身后隨著船槳的方向做一些專業(yè)的舞蹈動作,例如跑步、碎臺步、蹲步、搓步、慢步等,她的每一個動作都要表現(xiàn)在水中漂浮的感覺,同時又要支撐著整個船身,需要消耗很大的體力。演員的配合默契在于隨著鑼鼓響起來,艄公帶頭做一些跑場子、圓場、停船、啟航、拋錨等動作。船娘子跟著做一些相應的動作以達到高度的協(xié)調(diào)。圓場即旱船的出場式,一般有“8”字式交叉圓場,兩人步伐速度一致。停船即船挺早水中隨風輕輕的搖擺,這需要船娘子極深的腰功力,船姑娘自然站立,二人以胸腰部輕微地向前反復劃小圓,使船有水中漂浮蕩漾的感覺。啟航和拋錨的動作大致相同,艄公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彎下腰,雙手做抱錨狀抬到腹前,將錨慢慢拋出的同時身體伴隨著顫動。最有趣的是艄公和船娘子扮演夫妻的動作,艄公故作調(diào)戲的樣子,娘子害羞中又顯示了農(nóng)村女性的膽大樸實,這個逗樂的階段是觀眾最愛起哄的時候,旱船四周的人都跟著吆喝。
二、光山旱船調(diào)的語言與音樂特征
(一)旱船調(diào)的語言特征
旱船的演員所唱的曲調(diào)一般為花鼓調(diào),光山花鼓戲也是一種“下里巴人”式的戲曲藝術形式。唱腔和道白多采用土語鄉(xiāng)音,有著獨特的地域性特點。光山的旱船調(diào)和花鼓調(diào)與河南其他地區(qū)的語言有較大的差別,有以下一則順口溜可以說明光山話的特點:
“人辰”、“中東”兩韻通,魚、雨、入、如音相同?!肮锰K”伴入“尤求”用,“梭波”轍里“e”無蹤。安、恩、昂、喔鼻音中,花、發(fā)、會、費分不清。
光山的方言融入唱詞之中,其語言是h、f以及y、r等聲母不區(qū)分。其音調(diào)是“第一聲、第二聲為‘平聲’,作下韻,以第三聲、第四聲為‘仄聲’,作上韻”如下表:
表1 聲調(diào)對照表
(二)旱船調(diào)的戲文詞格
光山旱船調(diào)的唱詞大多引用當時流行的山歌、民間小調(diào)、戲曲的歌詞,語言通俗易懂,詞格規(guī)整又自由多變,例如《十想嫁妝》 中一共有十段唱詞,每段唱詞運用的唱腔相同,有上下兩句之分,上句是五五節(jié)數(shù)的十字句,下句采用的是七五節(jié)數(shù)的十二字句。歌詞如下:“二想鴛鴦枕(啦),臉上搽關粉。一對(地)鴛鴦(來)一(耶)頭枕(啦),(我這)對起我家郎(?。?,一對(地)鴛鴦(來)一(耶)頭枕(啦),(我這)對起我家郎(?。!?/p>
戲文詞格相同的旱船調(diào)大多時候會運用同一個曲調(diào),例如《梁山伯訪友》 與《十想嫁妝》的詞格相同,唱腔也相同,歌詞如下:“山伯在學內(nèi)(啦),手拿紙和筆。叫聲(地)四九(來)備(耶)馬騎(?。ㄎ疫@)打馬周家村(?。?。叫聲(地)四九備馬騎(?。?,(?。┐蝰R周家村(啦)?!?/p>
從歌詞中可以看到一些襯字虛詞,甚至還有一些有關的襯句,這是演員在演唱的時候靈活加進去的,使唱腔聽起來更加的活躍動聽,同時也豐富了角色的情感,讓觀眾對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旱船調(diào)的歌詞內(nèi)容
旱船在民間代代口傳心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歌詞和曲調(diào)也有些變化,早些年代的唱詞都有傳統(tǒng)的唱本參考,內(nèi)容多為古代傳說、神話故事以及有教育意義的人物故事,如《王三姐坐寒窯》、《梁山伯訪友》等。近年來,唱詞多為演員自編,根據(jù)原來的曲調(diào)來填寫歌詞,內(nèi)容多是歌頌祖國、歌頌改革開放以來的美好生活,歌唱語言都是地方方言,如《夫妻觀燈》等。老百姓演唱的故事既通俗易懂,又講究押韻,老少婦孺皆百聽不厭。
(四)旱船調(diào)的音樂分析
旱船調(diào)的旋律大多是單聲部的,艄公和船娘子的演唱大多是對唱和合唱的形式。旋律線起伏較大,音域較寬,節(jié)奏較自由,大多由四個小樂句構成了“起、承、轉、合”的傳統(tǒng)句式。旋律跟地方語言有一定的聯(lián)系,聲調(diào)的抑揚頓挫、 高低起伏, 在平仄交錯中匯成音樂語言本身的旋律美,比如由民間藝人代小秀演唱筆者記錄的《十想嫁妝》:
圖一 《十想嫁妝》歌曲選段
旱船調(diào)的旋律多由地方方言演變而成,符合中國農(nóng)民的聽覺以及審美要求。旱船調(diào)的節(jié)奏也跟勞動人民勞作的節(jié)奏以及地方方言是息息相關的。旱船音樂的節(jié)奏比較自由流暢,長短結合,基本以八分音和四分音符為主,擅長運用附點音符和前后倚音。比如由民間藝人殷國芳演唱筆者記錄的《奴在家中打牙盤》:
圖二 《奴在房中打牙盤》歌曲節(jié)奏
在農(nóng)村表演的時候,旱船的音樂是以鑼鼓聲為前奏,接著艄公要跟東道主說出祝賀的心意,在鑼鼓的伴奏下,船開始“跑場子”。隨著音樂的不斷加快,船行速度也緊跟著提高,按照對四角繞行一周后擱淺(此時船娘子順勢拿起東家贈送的禮品)。鑼鼓不斷,增加緊張氣氛,抓住觀眾的心。艄公丟掉船槳和蒲扇,挽起衣袖,大吼道“老婆子,加點勁啊”,使出渾身解數(shù)將船抬入深水區(qū) 。緊接著船娘子跟艄公合唱或船娘子獨唱旱船調(diào),在劇情激烈的時候還伴有群眾的“送”、“和”聲,著名的花鼓調(diào)有《夫妻觀燈》等,民間小調(diào)有《打柴調(diào)》、《摘茶》、《想嫁妝》、《送情郎》等,還有一些黃色小調(diào)《奴在房中打牙盤》、《手扶欄桿口嘆十聲》等。
(五)旱船的伴奏樂器
旱船的吹打樂伴奏非常熱鬧,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情和民族色彩,深受百姓們的喜愛。在大型的演出形式下,玩旱船的伴奏樂器主要是由大鼓、大鈸、大镲、小鈸等打擊樂器以及嗩吶、笙兩種吹奏樂器組成 ,在歌舞開始部分充當引子的作用,中間為旱船調(diào)伴奏,結尾處鑼鼓響起伴隨著艄公的祝賀聲結束全曲。在小型的表演中,一般只用到鑼、鼓、镲等打擊樂器,也就是說五個人就可以搭起一個舞臺進行表演。藝人們的演出都是即興發(fā)揮的,根據(jù)自己熟練掌握的十幾首曲子靈活的變換吹打。
據(jù)老藝人們所述,十幾年前,電子音樂尚未在村里普及,鄉(xiāng)親們最盛行的娛樂節(jié)目便是看玩旱船。每當農(nóng)閑的時候,旱船藝人聚集一起潛心學習新的旱船詞曲,排練舞蹈。外出演出時他們從早跳到晚,腳跳腫了、嗓子唱沙啞了還要堅持。夜深的時候旱船玩到哪就在哪休息,村民們都很友善的招待藝人們的吃住。玩旱船傳承了地方勞動者的智慧和藝術文化,表現(xiàn)著濃郁的節(jié)日氣息,為世世代代的勞動者帶來快樂和福利。然而,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娛樂種類越來越豐富多彩,玩旱船藝術漸漸被年輕的一輩忽視,隨著一批批老藝人的相繼謝世,導致玩旱船這門民間藝術逐漸走向了衰落。筆者研究玩旱船藝術,旨在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輝煌了數(shù)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民間藝術文化——玩旱船,體會它曾經(jīng)存在的意義以及呼吁更多人為它的傳承盡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皮瑞.經(jīng)久不衰的社火藝術——論“劃旱船”的民間舞蹈特色[J].劍南文學,2012,(07).
[2]鄒世東.略論豫南花鼓戲的藝術特色[J].四川戲劇,2008,(06).
[3]袁靜芳.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軍生.京郊民間花會的一枝奇葩——延慶旱船[J].北京檔案,2012,(06).
[5]董銳.全椒跑旱船歌舞音樂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