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貫穿《作曲》教學理論體系的“四大線索”,將基礎技術理論縱橫捭闔、融為一爐,為《作曲》課程創(chuàng)立一個可以直接指導創(chuàng)作實踐的、頗具創(chuàng)意的思維框架和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這四個線索相互交織、相互包含,共存于創(chuàng)作實踐中,使得《作曲》課程既非空談理論致使學生無法作曲,亦非毫無章法致使學生無從下筆。
關鍵詞:地方綜合性大學 作曲課程 作曲教學
國內外每所專業(yè)音樂學院都設有作曲系并開設《作曲》課程,以培養(yǎng)職業(yè)作曲家以及從事作曲教學、作曲理論研究的人才為目的,其專業(yè)建設相對成熟。然而,國內地方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yè)的《作曲》課程建設水平則大相徑庭,有些院校的音樂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完全沒有作曲方向,更無從談起《作曲》課程建設,而有些設有作曲方向的院校,其教學內容只是稍稍涉足作曲實踐中的一個片面,實踐性不強。例如某些院校要求通過對中國風格“域性旋律”和“族性旋律”的講授分析以及習作實踐,使學生能夠利用并把握具有特定民族風格作品的創(chuàng)作,此種訓練固然必要,然而這類教學的內容更傾向于《民族音樂學》理論,而非《作曲》理論。有些院校的《作曲》教學大綱試圖涉及多種體裁、形式的音樂創(chuàng)作,然而整體性、邏輯性不強,亦缺乏學科結構的內在合理性,例如遵循著從“節(jié)奏訓練”到“旋律寫作”、從“鋼琴曲寫作”到“常見獨奏器樂曲寫作”、從“歌曲寫作”到“二重奏寫作”的創(chuàng)作順序,這固然體現(xiàn)了內容較全面的優(yōu)勢,但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卻顯得合理性欠佳,加之授課內容缺乏技術支持,使得基礎薄弱的學生很難“提筆”,最終難以輔導出技術純熟、結構飽滿、風格多樣、體裁豐富的優(yōu)秀學生作品。
本文所提出的《作曲》教學內容改革的指導思想如下:
首先,以創(chuàng)作的視角來展開相關技術理論的教學。技術理論的授予皆配合對具體作品的分析,并以創(chuàng)作思維將其具化和深化。
其次,以目標風格的創(chuàng)作為依據(jù)來實現(xiàn)部分技術理論的重點教學。選擇實踐性強的技術理論著重講授,并以其風格為目標展開創(chuàng)作指導。
再次,各學期技術理論內容須按教學大綱執(zhí)行。建立織體、和音、結構、風格等方面由淺入深、由易及難的科學合理的本科階段創(chuàng)作計劃,作為對學生基本作曲能力的要求。
最后,因材施教,鼓勵個性化創(chuàng)作。作為大綱內容的延伸,或在大綱范圍之外,鼓勵學生博學廣識、涉獵百家,自主鉆研、自由創(chuàng)作,逐漸形成個性化音樂語言。
一、地方綜合性大學《作曲》教學內容改革設想
突破舊教學大綱從“節(jié)奏訓練”到“旋律寫作”,從“鋼琴曲寫作”到“常見獨奏器樂曲寫作”,從“歌曲寫作”到“二重奏寫作”的創(chuàng)作順序,構建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四大線索”,每一個線索都以一種特定技術思路為切入點,貫穿整個教學體系始終,相互交織、相互包含,共存于對創(chuàng)作實踐的指導中,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
線索一:織體。單聲部織體(獨奏人聲或器樂曲)寫作,鋼琴伴奏織體寫作,鋼琴獨奏織體寫作,室內樂法,管弦樂法。
線索二:和音。共同寫作時期和聲與復調技術寫作,現(xiàn)代和聲與復調技術寫作。
線索三:結構。一階段,包括單一部、單二部、單三部、單式變奏曲、小回旋曲的“單結構曲式”寫作。二階段,包括復三部、復二部、復式變奏曲、大回旋曲的“復結構曲式”寫作。三階段,包括奏鳴曲式、回旋奏鳴曲式的“奏鳴性曲式”寫作。四階段,自由曲式及現(xiàn)代音樂特殊曲式結構寫作。
線索四:風格模仿。風格模仿是“嚴格訓練”和“向標準看齊”的過程,它可以使學習者從中建立起關于“范型”和“比較”的概念。
首先,共同寫作時期的風格模仿。大小調系統(tǒng)范圍內的模仿是最基礎的部分,適用于模仿古典主義時期以及早、中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學生應該具備辨認以及熟識常見的大小調體系音樂的和聲運用、復調手法及曲式結構的能力,并將其轉化為特定風格的音樂作品,能夠較準確的把握該流派的音樂語言和風格。
其次,無調性音樂風格模仿。從復音音樂中調式、調性的瓦解過程,直至高度半音化及無調性音樂的構建,從和音音樂中調關系發(fā)展形成的變和弦,直至調性和聲的徹底摒棄。結合十二音音樂理論、申克音樂理論、音級集合理論、欣德米特理論等教學,使學生準確把握20世紀主要音樂流派風格的模仿寫作。
再次,阿拉伯音樂、非洲音樂、東南亞音樂、流行音樂、中國民族音樂等風格模仿。該階段以世界音樂、大眾傳媒中的音樂作為模仿對象,突破傳統(tǒng)古典藝術音樂與非古典藝術音樂的隔閡,著重研究中國漢族及各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技法特征,把握其音樂語言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做到普遍研究、準確模仿、靈活運用、自由寫作。
最后,作曲家個人風格模仿。針對正在發(fā)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學生須要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個人研究方法,具有探索精神,挖掘作曲家的個性化技術手段,汲取可行性最強的部分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
二、對新的教學內容的實踐及檢驗
綜合利用各門技術理論課程建構一體化《作曲》教學框架,將多種理論應用于不同時期的作品分析,并總結這些作品的異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按照新教學內容對作曲方向學生展開實踐性教學,使其完成相應作品,通過舉辦“本科生作品音樂會”和編撰曲集的形式接受演奏者和觀眾的檢驗,通過對這種形式的教學成果的測評,對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內容進行實時的修正、調整和完善。
三、結語
對地方綜合性大學《作曲》教學內容改革的設想立足于地方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yè)作曲方向的《作曲》主科,擬將其完善為一門類似《和聲學》、《對位法》一樣體系完整、性質獨立,又能將“作曲四大件”等基礎學科融為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作曲》不再僅僅拘泥于在“作曲四大件”基礎上將各門學科毫無關聯(lián)的割裂開來并稍稍涉足于音樂簡單寫作,這種以某一門基礎課為起點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結果是產生習作,而非“作品”。另言之,這與旨在達成特定音響效果或舞臺目的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間有一段“距離”,本項改革設想將試圖完成這段“距離”,新《作曲》教學大綱及相關研究成果將以嶄新的切入點、合理的線索貫穿整個作曲教學過程,并以明確的符合某些要求的音樂作品的產生作為教學成果以及考核標準,綜合利用各門技術理論課程建構一體化《作曲》教學框架。以該教學框架培養(yǎng)出的學生能夠寫作多種常見體裁、多種曲風的音樂作品,為其今后的就業(yè)提供寶貴的創(chuàng)造性技能。
地方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yè)《作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是對現(xiàn)行各技術理論課內容進行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指導下整合課程體系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使之不但包含各作曲技術理論課原有內容,更將當代課程發(fā)展特征、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反映到教學內容中,該項改革的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作曲方向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且對非作曲方向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培養(yǎng)提供有益指導,不僅使改革實施院校作曲方向學生直接受益,亦可推廣至《作曲》教學體系建設不成熟以及尚未建設作曲方向的其他地方綜合性大學。
基金項目:
本文為長江大學2014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地方綜合性大學音樂專業(yè)《作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立項編號:JY2014024。
參考文獻:
[1]吳粵北.關于作曲主科教學的思考[J].黃鐘,1996,(03).
[2]姚恒璐.作曲教學中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J].樂府新聲,2007,(02).
[3]黃永才.經典作品模仿在作曲教學中的價值[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