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才能自主閱讀書報,才能運用恰當?shù)恼Z句進行書面表達。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識字教學,小學生不僅要掌握漢字的音、形、義,還要具有一定的的自主識字能力,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識字能力呢?我談談自己與學生們在識字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感悟。
一、興趣開啟,情境中識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枯燥的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識字學習活動中,我就力求使學生對漢字產生新奇感,開啟學生識字的學習興趣。
1.巧設游戲,玩中識字
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我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chuàng)新。在識字教學中,我常常根據(jù)字的形狀或意義編成字謎和兒歌,讓學生通過猜謎語或者誦讀兒歌來學習和記憶某些生字。例如,教“雨”時,讓學生猜謎語“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河里都不見”。教學“也”字后,讓學生找一找含有“也”字的生字進行猜字謎:我說“有土能種莊稼”(地),“有人不是你我”(他)。學生們受到啟發(fā),有的說“有水能夠游泳”(池)。學生更感興趣的是自己編兒歌、編字謎,雖然他們編的謎語和兒歌不夠成熟,但是這種自己動腦識記的過程非常重要,它是對漢字的再造想象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2.自制字卡,做中識字
我改變以前由老師寫生字卡,教師舉卡,學生認讀及對漢字音、形、義進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變成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生字卡識字的學習形式:先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識字,再要求學生在課后自己制作卡片,內容包括在卡片正面寫拼音和對應的漢字,背面組兩個詞,再用其中一個詞寫句子,最后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這種既動腦又動手的識字方法代替了枯燥的抄寫,而且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來,做學習的主人,通過他們的眼看、耳聽、口念、腦想、手寫的方式,增強了對生字的感知。
二、防“負遷移”,扎實中識記
在教學中,我常常會遇到:先教的字詞,學生都能正確地認識和書寫,而到后面教的一些生字的音,特別是形,和前面教過的生字有相近的情形時,學生就會出現(xiàn)讀錯音、寫錯字的現(xiàn)象。后來,我了解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負遷移”,即前面的學習對后面的學習或者后面的學習對前面的學習產生了消極的干擾作用。我積極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
1.新授教扎實到位,防止負遷移
我首先對教材進行系統(tǒng)整體分析,熟悉全冊、全年乃至小學低、中、高各段的識字任務。對教材中哪些內容之間可能產生積極影響,哪些可能產生消極影響,在備課時就必須心中有數(shù)。如教學“良”時,就得考慮到對以后“糧、郎、狼、朗、浪”以及“艮、恨、很、狠”等字教學將產生的各種影響,從而在新授課時把音、形、義訓練到位。以后凡是帶“良”部件的字,韻母幾乎都是“iang”,并重視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應用詞語,為以后學習帶有“良”部件的生字打下基礎。同樣教學“艮”時,要與“良”做好比對。這樣以類相聚,前后兼顧,便于學生由此及彼地聯(lián)系,增強學生識字效果,從而克服負遷移。
2.教學及時比較,對比中強化
在進行形近字教學時,我及時進行比較,引領孩子發(fā)現(xiàn)漢字的相近之處,對比中增強識字。如在教“幸”、“辛”這兩個字時,我就把這兩個字放在在一起讓學生比較中識記。孩子們發(fā)現(xiàn)“幸” 與“辛”上下部件拆開再組合,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特別是對一些記憶辨析能力很差的同學來說,這么一比,有利于他們的記憶。所以,我們在生字教學中要審時度勢,把握比較的時機,以免增加干擾因素,產生負遷移。
3.歸類正強化,促進正遷移
隨著識字量的增多,我還適時進行歸類復習,促進知識的鞏固。如在聽寫“儀式”這個詞語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把“式”字在斜鉤上多加了一筆“ノ”,我就把這個錯字寫在了黑板上,讓大家看看這個字錯在哪里。我的本意在于通過分析,避免寫錯字,殊不知這樣做恰恰事與愿違。本來寫對了的同學已經很好地掌握了這個字,結果我把這個錯字擺在了同學們的面前,大加分析和批評,結果非但沒有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反而使一些本來會寫的同學也加入了寫錯字的行列。所以,我在糾正錯字時,呈現(xiàn)在黑板上的一定是書寫正確的字,實施正強化,促進學生知識的正遷移。
三、方法積累,快樂中識記
我在教學中注意教給學生各種識字的方法,發(fā)現(xiàn)識字規(guī)律,并根據(jù)文本提供的內容引導學生回憶或創(chuàng)設合適的生活情境,指導學生自主識字。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教給學生識記的方法。我常用的方法如下:
1.聯(lián)義聯(lián)想識字法
在識記象形字時,我畫出相對應的簡筆畫,把抽象的漢字形象化,學生很快就能記住這些字。比如:山、水等。學習會意字時,常通過畫圖或實物演示等方法使學生輕松識記。如學習“春、夏、秋、冬”時,根據(jù)經驗,我知道學生們不容易記住這幾個字,于是準備幫幫他們。學“春”時,我問學生們:“日就是太陽,太陽出來了,天氣很暖和,很多人(用“三”表示)都出來玩了,是什么季節(jié)?”就把“春”分成了“日、三、人”三個部分,通過理解進行識記。學“夏”字時,用多媒體閃現(xiàn)紅色的“目”,問“這是什么字?”(目)“它就是我們的眼睛,太陽太大了,于是人們用東西(閃現(xiàn)“目”的上面部分)遮住眼睛,想想這是什么季節(jié)?”對“秋”字,我是這樣問的:“莊稼成熟了,農民把禾苗扛回家燒火做飯了。(多媒體出現(xiàn)相關圖片)這是什么季節(jié)?”我指著“冬”的兩點問:“下雪是什么季節(jié)?”像這樣將字通過形象的分析、組合,既能使孩子很快識記生字,又能掌握字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比較法識字
形聲字有兩部分組成: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教學時,我將漢字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識記。如教“良、浪、娘、糧”,我告訴孩子們“良”是聲旁,所以這幾個字的韻母都是后鼻韻母ang,“浪”跟水有關,部首是三點水旁,“娘”是女性,部首是“女”旁,“糧”是糧食如大米,所以部首是“米”旁。運用這種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義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有效地提高識記效率。
3.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識字,激活識字熱情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新者,他們喜歡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并會用更高的情趣,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知。
我就想方設法激活他們這種學習熱情,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tǒng)一。在學習實踐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記字方法:“熟字加筆畫”、“形近字對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減筆畫”……
四、生活體驗,應用中識記
《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其實生活就是識字的背景和舞臺,我這樣帶孩子們走進熟悉的生活。
1.讓電視、廣告、招牌以及商標等為媒體,引導孩子識字。如:學了“點”字后,引導學生思考:在什么地方見到過?學生一下子想起來了:這是“好吃點”的“點”;“張開翅膀”的“張”是“開張大吉”的張……讓學生把生活中接觸到的廣告牌、商品包裝物,還有各種報刊雜志,讓他們收集起來,剪、畫、貼,就成了圖文并茂的“識字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體會收集、整理、編排的樂趣。
2.讓校內的一切資源作為媒介,引導學生識字。如:校園的校訓,《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課程表,同學姓名等。這樣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還能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明白“時時處處皆語文”,從而學會在生活中學語文。
總之,在語文識字教學中,學生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堅信,只要教師我持之以恒地做到精心預設識字教學,不斷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及時抓住學生的識字契機,創(chuàng)設高效、新穎的教學情境,引領孩子們發(fā)現(xiàn)識字規(guī)律與方法,在耐心、細心、全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識字教學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會靜待花開,靜聞花香,靜聽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