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題記
孔子的這個名言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xiàn)狀,代之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xiàn)代課堂教學。
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標和意義。
很多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閱讀,也不知道怎么閱讀,他們往往只是憑著一時的感興趣而隨意瀏覽,遇到什么就看點什么,看后也沒留下印象。因為沒有一定的閱讀目的,閱讀起來就會缺乏方向性和系統(tǒng)性,所以教師要把這些書籍的價值和精彩部分大致講給學生,為他們正確導航。比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教師可以就此進行拓展,告訴學生,這只是《水滸傳》中關于魯達的一個故事,他還有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等故事,也都非常精彩;另外,《水滸傳》一百單八將,個個性情不同,人人描寫傳神。這樣學生也會自己在課外找書看。再如,學習《阿長與山海經(jīng)》,可以引導學生看《朝花夕拾》;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可以引導學生看《城南舊事》;學習《荒島余生》,可以引導學生看《魯濱遜漂流記》;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這些課文,就應向學生介紹《安徒生童話》;學了《將相和》,就應向學生介紹當時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軼事,并讓學生課后去查找有關的故事……只要找準了切入點,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可以調(diào)動起來的。我們也可以告訴學生,讀書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白x書不能改變?nèi)松拈L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質(zhì)生活之外,還應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這往往是從讀書開始的。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航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廣闊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吧罾餂]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哺育心靈的母乳,鑄造靈魂的工具,啟迪智慧的鑰匙。讀書,使我們的精神不再貧乏,生命不再弱,人生不再孤獨,讓我們通過讀書成為有信念、達情理、知榮辱的人。
當學生手里有了優(yōu)秀的讀物并把閱讀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和主動要求時,閱讀興趣也就產(chǎn)生了。所以,要以明確的目標激發(fā)閱讀興趣,再用閱讀成果強化閱讀興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孫中山先生說:“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存?!庇辛诉@種感覺,說明閱讀已經(jīng)生活化了。要求學生把閱讀生活化,習慣化,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天天閱讀,每天必讀。
學生對閱讀有了興趣才會產(chǎn)生動力,才能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學生有了課外閱讀興趣,就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閱讀滿足,產(chǎn)生愉悅的情感體驗。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最近讀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有時教師還可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筆者認為,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知識廣博愛讀書的人,讀書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的妙語連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的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幫助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制訂個人讀書計劃,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學生讀書計劃落實的情況,適當舉辦讀書之類的活動,如讓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讀的一本書或介紹書中喜歡的一個人物;有時讓學生朗頌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我想,到那時,同學們會沉浸在書海中,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從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
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
荀子說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說明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曾經(jīng)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jīng)驗,他也這樣說,哪有什么經(jīng)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shù)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孩子們?又豈能培養(yǎng)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跨世紀人才?那么,我們該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指導孩子們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為孩子們導航,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游。課外閱讀可以促進課內(nèi)學習,而課內(nèi)學習成績的提高又能夠刺激課外閱讀的積極性。這樣,課外、課內(nèi)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學生便會嘗到課外閱讀的甜頭,真切地感受到課外閱讀的意義。所以,做父母的也應該多讀書,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經(jīng)常和孩子討論書籍、電影、電視節(jié)目的內(nèi)容。這樣,孩子的閱讀能力才會越來越強,閱讀興趣才會越來越高雅。
但是現(xiàn)在的圖書市場“魚龍混雜”,有些書甚至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提倡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四、要注意培養(yǎng)語感,注重背誦和積累。
教師要提出積累各種語言材料、加強背誦的要求。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經(jīng)驗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維材料、情感材料,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生營養(yǎng),也就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chǎn)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闭n外閱讀要“養(yǎng)成讀書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nèi)容”,有“寫讀后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讀書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讀書筆記應成為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讀什么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閱讀量的依據(jù)。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匯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放飛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運用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等,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適時開展一些讀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快樂。把學生的胃口吊起來,學生一般都不喜歡讀書,但是很多學生卻很喜歡聽故事。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故事加到課堂教學當中。
比如,在講到一篇文章,涉及到《三國演義》時,需要學生課下自己去閱讀《三國演義》,但又擔心學生是否自覺,那么在課堂上的延伸環(huán)節(jié)中就可以先講一段故事情節(jié),待講到精彩之處就來一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進而讓同學們自己回去閱讀,這樣學生的胃口被吊起來了,自然也就甘愿自覺的去課外閱讀了。并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比,在競爭和比較中,體驗成就感。進而刺激閱讀需求,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當然,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有很多種方式方法,需要我們一起去研究,去探索……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嘗試,不過我相信,只要教師能夠高度重視并努力探索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與途徑,培養(yǎng)中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是完全可以達到的,望我們共同努力,共創(chuàng)佳績!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