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生被動學習的現(xiàn)象仍然比較普遍,課堂上被動的接受知識。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頭腦里只是老師“灌輸”的內(nèi)容,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種現(xiàn)狀是應該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呢?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促使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是正確的學習動機
事實證明,小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便表現(xiàn)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力。
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實際情況,通過具體、形象生動的語言,讓他們知道該怎么做,才是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而學習,為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而學習。激發(fā)他們“我想學,我一定要學好”的信心。但是動機教育是長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對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情緒不穩(wěn)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個別學生,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輔導,直至改正為止。學生能積極主動學習,還必須靠教師的良好的教育過程來影響。
二、教給學習方法,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時,我們往往只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在加強雙基教學的同時,又重視思維、記憶等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會使用教科書低年級使用教材重點應放在觀察上。新課本大量使用了圖畫、圖形、直線、線段等形象直觀的內(nèi)容。在指導學生看書觀察時,可根據(jù)兒童在觀察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順序:
1、觀察圖,了解圖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順序觀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詞。
2、按圖意要求,會操作擺學具,并組織語言表述操作過程。
3、會按圖意要求填空、填符號或計算;
4、能明確圖里標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為學習應用題做準備。在中高年級數(shù)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看懂、學會書中提供的學習方法,來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學習“分數(shù)意義”時,我提出:1、把什么看成單位“1”;2、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3、每份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請同學們帶著這三個問題看書,討論。對公式推導這部分內(nèi)容,更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思考、討論。讓學生自己掌握、學會。這樣,我們充分利用課本,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shù)學課最忌諱教師思維活動占有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思維過程。因此,數(shù)學課上,應重視把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表露出來,讓他們說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幾減九時,我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擺實物。擺小木棒。一捆(10根)和三根。
(2)要從13里拿走9根,怎樣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說出來,大家聽一聽。讓學生根據(jù)問題擺學具,不僅給學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交給思考方法,培養(yǎng)學生把具體轉(zhuǎn)化成抽象的思維過程。
三,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
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時間里逐步養(yǎng)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鞏固和發(fā)展學習能力,而且對將來工作學習大有幫助。在一年級教學中,我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認真聽講、獨立思考;仔細觀察、用心記憶;工整書寫、精確計算;及時檢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級,更應重視驗算檢查等習慣的養(yǎng)成。此外,我教的學生都善于一題多解。有時一道應用題可以做一節(jié)課,學生爭先恐后擺列算式,搶說思路。在教歸一應用時,我和同學們列出了24種算式,大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形成一個人的性格也有密切關(guān)系。我們在課堂上要嚴格培養(yǎng)、幫助、指導,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學生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勢在必行的。如果我們堅持不懈地訓練與培養(yǎng),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