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開展信息教育、培養(yǎng)學習者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致力于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這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關鍵詞:社會 " 獲取和解讀信息 " "思維
信息時代知識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強化信息教學理念,拓展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渠道,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有效地獲取信息、運用信息、創(chuàng)新信息的基本能力,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以及應對高考考查能力的要求。
一、培養(yǎng)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1.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fā)展的三大基礎,是物質、能量和信息。信息的積累、傳播和運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信息量小,傳播效率低的社會,發(fā)展速度緩慢,而信息量大,傳播效率高的社會,發(fā)展速度就快。信息化社會要求我們培養(yǎng)出信息獲取、信息分析與信息加工能力很強的學生。
2.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
所謂獲取信息就是發(fā)現(xiàn)、收集信息。所謂解讀信息就是對信息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信息反映的什么現(xiàn)象、什么經驗、什么結論等。提高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和解讀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fā)展的能力,實質上就是擴展和增強他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應對中考的需要
“獲取和解讀信息”現(xiàn)在是中學升學考試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矮@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考綱要求的“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新情景、新材料、新問題中,予以分析和解決”“能聯(lián)系社會、生活和本人實際,對事物發(fā)表獨到見解”“對社會重大事件、熱點問題具有正確價值觀、人文觀、道德觀”三項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解答“運用”試題的前提條件、考生解答問題的“入場券”。近幾年來的社會思品中考試卷,已呈現(xiàn)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解決問題思維能力的特色,是否具備較強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是能否做好試題,能否獲得高分的重要前提。
二、培養(yǎng)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教學對策。
第一、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學生要讀。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在反復閱讀、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見,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就歷史與社會學科而言,教材中很多內容反映的是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類社會現(xiàn)象,都是信息,也有一些信息是經驗的總結、深刻的反思、科學的結論。作為社會教師,應把握機會,養(yǎng)成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通過真題顯現(xiàn),讓事實說話,讓學生相信答案真的都在書上。造造教材閱讀的聲勢,讓這個觀念先入為主,在不同的場合利用各種機會向學生“灌輸”“引誘”學生參與教材閱讀。同時還要“逼”學生讀,通過布置課外預習題、課內討論題“逼”著學生為完成作業(yè)不得不去細細咀嚼書本、課外材料。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及時激勵他們,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和價值。這樣能帶動一大批學生由“誘”讀、“逼”讀到要讀、會讀的內化,從而盡快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第二、方法上指導,讓學生會讀。有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閱讀策略,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了閱讀方法,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
第三、能力上輔導,進行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訓練。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才能練就。所以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采用各種方式去訓練學生的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
1.巧設情景提升學生獲取和解度信息的能力。以巧妙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說明這一知識的形成,以此提高學生獲取和解度信息的能力。
2.課堂教學中開辟“討論區(qū)”即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材料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信息。學生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充分激活他們原有的知識,并積極地與新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從而使新知識的認知過程變得快捷而有效。
3.社會實踐和撰寫小論文。教師的智慧就表現(xiàn)在具有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化著的教育實踐中最有價值的新鮮信息的能力,具有敢于抓住時機,根據(jù)實際態(tài)勢及時作出抉擇的魅力,具有善于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調節(jié)自己的教育行為以求最佳效果的機智,具有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生活,熱愛學習和創(chuàng)造。在初三社會《不斷變化的人口》一課中就老齡化問題我讓學生課后著重就本地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進行社會調查。學生親自查閱文獻資料,親自到實地進行調查采訪,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這些都鍛煉了學生實踐參與能力,也讓學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更加深地體會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這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在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過程性,突出生成性。一是注意過程,集中注意學生說出的信息,關注信息的適當,正確,強度及傳遞時間和情景。二是理解過程,它是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課堂教學要采取有利于學生在探索新知時的經歷與思考和獲得新知時感悟與體驗的教學方法,努力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通過創(chuàng)設教育情景,提出需要學生研究的問題,借助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判斷以及相應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抽象思維活動來凸顯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讓學生真正體驗有效信息的獲取和解讀。
2.注重教學的實踐性.教學應該達到\"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境界.通過課內外師生一系列的活動生成知識,感悟知識,提升知識,運用知識。這既包括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包括課堂的演示、討論、辯論、小品的表演,還包括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通過系列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獲取和解度信息的能力。
3.注重教學的開放性,給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更開闊的空間和視野。
綜上所述, 作為一名中學社會教師,就當從社會學科素質教育的高度充分認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重要性,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外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使學生具有學會學習且能夠終生學習的素質。
參考文獻:
[1]胡明根主編:《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曾祥芹,韓雪屏 :《閱讀學原理》 ,河南教育出版社
[3]蘇霍姆林斯基 : 《給教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