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人中學課本的文言文都是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淘蕩而流傳下來的文質兼美麗膾炙人口的文章,是文言文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表現(xiàn)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的情操,是我們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燦爛的文彩,匠心經營的章法,都足可垂范后世,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教學價值和意義與現(xiàn)代文教學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此,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就是值得我們探討研究和改革的—個重大課題。
教師當如何教?學生該怎樣學?
首先,應提倡以誦讀為主
錢夢龍老師的“要反璞歸真,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觀點是很有見地的,是深悟文言文教學之道的,他給我們指引了一條文言文教學之路。張必錕老師主張教文言文非誦讀不可。其主張是文言文教學的真諦。以誦讀為主,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教學方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實踐證明了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中國語文教學的特點。
中學課本的文言文大部分是情文并茂,駢散結合,韻律和諧,鏗鏘悅耳的美文,極易讀誦。讀之,朗朗上口;誦之,回腸蕩氣。學生極喜讀之誦之。讀誦之間,面現(xiàn)喜怒之色,眉宇帶哀樂之情。愉乎快哉,文接千載,神馳萬里。讀之,或意氣飛揚、洋洋自得、物我兩忘,陶醉于詞句或意境之中;或義憤填膺,扼腕疾首、氣沖斗牛,情融于義理和文氣之內。誦之,或萬千感慨,羨古人之妙筆,運乎之一心;或思潮奔涌,潸然淚下,嘆古人之情懷,發(fā)悲憫之幽情。其情溢之于 外,其理明乎在心,文章要義章法,警言名句自融于心?!皶x百遍,其義自現(xiàn)”,此之謂也。
《滕王閣序)、《岳陽樓記》、前后《赤壁賦》、《愛蓮說》、《阿房富賦》、《出師表》、《陳情表》等等,等等,莫不如是。
猶如一塊塊精美的面包,一桌桌豐盛的菜肴,學生食之嘗之,品其原汁原味,何需教師掰碎嚼爛而喂?
那種“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文字訓詰、對號翻譯、肢解文字的教學,是有“言”無“文”的教法,有悖于因文悟道,以道育人的語文教育原則,不合文言文教學之規(guī)矩,求其方圓亦難,誤學生深矣,不可取也。
其次,當主張學生自學
文言文教學也是母語教學,無需從零開始,實踐證明,學生是有能力自學的。古今漢語雖然變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語言畢竟有其繼承性?,F(xiàn)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和句法都不可能割斷和古代漢語的血緣關系;很多古漢語常用的詞義,句子結構關系不僅沒發(fā)生多大變化,而且還常常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里。學生自學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語那樣毫無根基,需教師扶之曳之。
僅以《陋室銘》為例。全文81字。除了少數(shù)雙音詞外,大多是單音詞,而又絕大部分詞古今意沒有發(fā)生變化。如“山、水、高、深、上、人、苔痕、草色、談笑、往來”等。雖有少數(shù)詞義有變化,但也可以從其變化中看出端倪。如“名”是名詞,但在“有仙則名”句子中則是動詞,當“出名”講。學生只要仔細揣摩,是不難意會的。只有“鴻儒”、“白丁”以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地名稍有難度,但看看注釋,也是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句法除了“何陋之有”之外,其余都同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是一致的。只要教師指導得法,學生自學是不成問題的。掃除文面障礙,全文自然會明白如話,那么,文義要理當然也就會水落石出,學生對作者“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窮”,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的文義也是可以領會的;同時心靈也會得到凈化,情操也會得到陶冶。
學生既能讀誦成流,又能自悟文義,哪里還需要教師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不然,那不僅僅是“畫蛇添足”,恐怕還是“買櫝還珠”吧,因為它丟掉了文言文所承載的豐富思想內容。
再次,教師要畫龍點睛的引導和點撥
強調“誦讀”和“自學”,并非取消教師的“講”。該講的教師一定要講,而且要講好,講得透徹明白,講得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有探討精神。但“講”是指導性地講,是點撥性的講,只點睛而不畫全龍。教師只在學生疑難上,恰到好處的引導和點撥,解除學生的疑惑和困難,往深處引發(fā),動感激情。
仍以《陋室銘》為例。文中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句,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也是鴻儒,這些鴻儒志同道合、情趣高雅、超凡脫俗。室雖陋,人卻高尚,哪里有“陋”之說?如同人雖長得丑,但心靈美,還有什么“丑”可言?這樣,不但使學生深悟文義,也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擴展和深化。學生對作者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之筆,頗有蹙眉搔首之情,似有不解之惑,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講清諸葛亮、揚雄之典,一點即破,學生恍然頓悟,作者是以古人自況,說明作者也具有諸葛亮、揚雄二人之美德和才華,使作者的美德形象,陡然上升到一個絕好的高度。更有一聯(lián)推波助瀾,曰:“劉禹錫在陋室調素琴閱金經安貧樂道,諸葛亮于草廬彈箜篌讀兵法守節(jié)待時。”(此聯(lián)為筆者所撰,先出示上聯(lián),激發(fā)學生對出下聯(lián))一石投水,漣漪蕩起,激情四溢,興趣盎然,學生爭先搶對,氣氛熱烈,課欲罷而不能。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道德評價。文化素美,審美情趣的“集成塊”,絕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所以,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當然,也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但理解詞句的著眼點是放在為了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文義之上的;反過來說,把握文義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誦讀、自學、點撥是—個有序的教學整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了中國語文教學的特點。
文言文教學,應當追本溯源,體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的教學規(guī)律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