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表達,一直以來,初中學生不喜歡寫作文,甚至厭惡作文,感覺不到習作的快樂,其原因就是讀寫分離。只有讓學生在大量閱讀中,為寫作積累好詞佳 句、精彩語段等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為寫作文儲備充分的能量,在寫作中得以仿效運用。要想很好地完成語文教學寫作任務,就必須做到讀寫結合。在教學中如果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作文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chuàng)造性練筆,那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關鍵詞]讀寫結合;仿效;語文教學
一篇文章在語文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課文與作文的完全脫節(jié)。也就是說,上課歸上課,作文歸作文,“讀”與“寫”完全脫離。其實,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一些極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經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題材選取、體裁安排、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無不匠心獨運,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范。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仿句子,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文中佳句并及時加以揣摩、仿造,引導學生從仿寫中發(fā)現(xiàn)和掌握各種句子的詞語搭配關系以及句 式的特點,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基本功。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要求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練習仿寫,他們卻聯(lián)系生活寫出 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句子。如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書的力量是不可估算的,不必說它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也不必說它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單是它帶給我們無窮無 盡的樂趣,就足以讓我們對它愛不釋手。”
二、仿段落,提高學生構段的能力
在 閱讀教學中,我們做教師的要善于尋找課文中在遣詞造句、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布局謀篇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語段,引導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容 的,總結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語言魅力,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仿寫訓練。從段落的仿寫中讓學生積累應用人物肖像、心理、動作、對話以及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描寫的 詞語,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從段落的仿寫中讓學生掌握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制造懸念、引人入勝,寫景狀物、渲染氣氛等作文開頭形式;從段落的仿寫 中讓學生掌握篇末點題、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應,提出問題、發(fā)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結尾技巧;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雪地捕鳥的描 寫,既生動又實在,連用的系列動詞突出了百草園的“趣”。因此,筆者扣住“趣”來啟發(fā)學生,教他們從課余的游戲中尋找“趣”,如“釣魚” “捉蝴蝶” 、“蕩秋千”等等,再用準確的動詞表現(xiàn)“趣”。 如一位學生在“釣魚”的片段中這樣寫道:“釣魚看似容易,其實困難,它需要一定的耐力和毅力,你是急不得的。來到魚塘邊,首先要把準備好的魚餌撒向魚塘, 這是定位,是把魚引過來,這樣才容易釣到魚。隨后他把魚網放進魚塘里,尖尖的網柄插在泥土里。再把和好的面搓成一個小球掛在魚鉤上做魚餌,同時把魚鉤往魚 塘的遠處一拋,就開始釣魚了,不過性子別那么急,釣魚得有耐性。你要便席地而坐,靜靜地等待著魚的上鉤……”這樣,學生的仿寫就成了自身游戲過程的描述與 范文片斷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經歷與他人經驗的統(tǒng)一,從而增強了感受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仿思路,增強學生布局謀篇能力
文 章的寫作,根本問題在思路,能不能寫好在思路,能不能寫快在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 地指導學生去模仿、借鑒作者的思路,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思路,掌握寫文章的“格”。從文章的整體上看,文章的行文思路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三步式”,即作 者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謀篇布局;一種是“二步式”,即作者按“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組織篇章。就文體而言,有說明、記敘、議論 等,每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的“格”。比如記敘文的選材非常重要,要準確、新穎;布局上通常按“倒敘——順敘”或“順敘——插敘——順敘”的方式組織材料;表 達方式以記敘、描寫為主,要細膩生動,以情感人。而議論文的論點則是關鍵,要準確、深刻;布局上通常有“起承轉合”、“引議聯(lián)結”、“引駁立結”幾種形 式;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即使是舉例中的敘事,也要以概述為主,重在以理服人。在謀篇布局上,記敘文通常按順敘、倒敘、插敘的形式安排。議論文則多為起承 轉合、引議聯(lián)結、引駁立結幾種。我們平時只要嚴格按照文體要求進行訓練,熟練地掌握每一種文體寫作的“格”,寫作時,就可以借范文之“格”,循規(guī)為圓、依 矩成方,進而輕松愉快地進行表達實踐,平時作文的那種雜亂無章、言之無序的現(xiàn)象也就避免了。
四、仿技法,增強學生的表現(xiàn)技巧
古語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好的文章從來都不是平鋪直敘的,往往通過各種寫作技法使之騰挪跌宕,引人入勝。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對那些結構上讓人無法釋手,語言上給人美感的 文章細心體味其寫作技法,變他人經驗為自己經驗,變他人的技能為自己技能。只要認真挖掘,就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很多借鑒點,如《變色龍》中對比的運用,《藤 野先生》中的明暗兩條線索,《與朱元思書》、中以聲寫靜的反襯手法等等,通過分析、體味,讓學生嘗試模仿。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抓住“以‘背影’ 為線索表達深厚父愛” 的方法,要求學生寫一篇“母愛”的文章。有位學生這樣寫道:“曾經是那樣溫柔的手突然間給我的感覺卻不柔軟了,仔細一看,原來母親的手已經結滿了老繭, 啊,這曾經抱起過我、喂養(yǎng)過我、攙扶過我的雙手啊,在歲月的流逝中變化著,留下的不僅僅是皺紋,更是勞作的深深的印痕??!”
總之,在進行仿寫訓練,應選準范文的仿寫點,注意到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注意讀寫結合上的作文滲透,這樣才能使學生吸收前人的經驗化為已有,促使知識遷移的能力,從而更好地促使閱讀,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劉西峰撰寫《作文三部曲:積累·模仿·創(chuàng)新》《作文閱讀個性化平臺課題通訊》(2008年7、8合刊).
[2]王鵬偉主編《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