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學生的角度,探討了適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問題,這些策略包括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體實施的辦法和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策略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有位老師講授《五彩池》,在解題之后問道:\"五彩池在哪里?誰能說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誰能說說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學生急于到文中尋找答案。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有一次,我剛要講課,外面忽然雷聲大作,大雨夾著冰雹從天而降,學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無心聽課,靈機一動,就干脆請同學們站起來,趴在窗戶上看雨景,隨即我說:\"同學們,誰能一邊看雨景,一邊說出一些貼切的描寫雨景的詞句?\"學生們高興極了,看看說說,邊看便說,課堂上妙語連珠,什么電閃雷鳴、烏云壓頂、傾盆大雨、雷聲隆隆……幾分鐘上了一堂精彩的口頭作文課。這樣即使學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滿足,又激起了他的表達欲望,口頭能力的培養(yǎng)水到渠成。
二、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第一,教師親和學生,學生爭做主人。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xiàn)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師解放學生,學生勇于實踐。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yè)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
第三,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tǒng),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tǒng)。
三、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chuàng)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
現(xiàn)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fā)現(xiàn)別人,互相學習。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同學們互相學習,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勢。我讓同學們下位子互相參觀試卷,然后寫出你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的名字。由于優(yōu)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fā)生了可喜的現(xiàn)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yōu)生的名字;學習優(yōu)的學生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yè),重新認識。作業(yè)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其實我們應重視動員學生之間作業(yè)批改,發(fā)揮學生在評價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于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并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huán)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3]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專家指導匯編》總主編 劉芳 .
[4]嘉興市小學教師優(yōu)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主編阮望興、朱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