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詩進行意境美的分析,是培養(yǎng)學生古詩鑒賞能力的關鍵。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作者總是在古詩中精心創(chuàng)造出“卓越”的意境美,這意境美是作者藝術表現(xiàn)的追求,也是讀者閱讀欣賞的需要。因此說,引導學生進行意境美的分析,是深刻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得到美的感染和提高鑒賞能力的好途徑。根據(jù)意境構成因素,一般可以通過三步進行,讓學生感受、體味作品中的意境美。
一、捕捉情點
意境美是由客觀形象和作者的主觀感受和諧統(tǒng)一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寫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動情的事物。詩人總是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為它的有機組成總分,在意境中表現(xiàn)自己。就是說,通過擬人、比喻等手法的運用,以進行移情的想象,將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人高興時,山河歡笑,青山點頭,樹木起舞;人悲傷時,山河帶恨小鳥哀鳴,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倍矣捎谕皇挛铩皠忧辄c”不同,還會寫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對月亮,詩人可以把它看作一個漂亮的姑娘,一塊玉璧,一個面盤,一只燒餅,……可以覺得它眉開眼笑,也可以覺得它帶恨含愁,還可以覺得它翩翩起舞、天門佇立、朦朧如夢??梢妱忧辄c既是作者感情的爆發(fā)點,又是作者主觀的情和客觀景的焊接點,是創(chuàng)作意境的落腳點,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一些點。因此,分析研討的意境美,首先必須抓住作者的動情點。
如《贈汪倫》詩中次句:“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見李白沒有料到汪倫會前來送行,突然發(fā)現(xiàn)他來了,詩人感到十分高興。這“忽聞”正是作者的動情點。教學這首詩時,必須從這一動情點入手,引導學生去分析、體會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情境:性格質樸豪放的汪倫,踏著節(jié)拍,唱著熱情的民歌,來為李白送行,使詩人深受感動,于是親切自然地運用“桃花潭水”的生動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張,來向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贊美和感激,真是言有盡而情無窮。
二、進入境界
構成意境的客觀因素,具體來講可以是場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節(jié),也可以是語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當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發(fā),需要景物來表現(xiàn),而且二者必須巧妙地結合,構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讀者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就是說,憑借“境”的描述,引發(fā)自己的想象活動,進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廬山瀑布》一詩,作者把對祖國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熔鑄于廬山香爐峰瀑布奇觀的描寫之中。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必須抓住“瀑布”壯觀精彩描寫,進行創(chuàng)造想象,如同身臨其境: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云煙,遠遠望去,瀑布就懸掛在前方河流上邊。從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飛來的雄偉氣勢,和把現(xiàn)實的人間與天外銀河聯(lián)系起來的奇思異想,體會作者抒發(fā)的極其奔放的感情。
三、領悟意蘊
詩貴在景與情結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貴在有深刻的內涵。羅丹說,“美只有一種,即宣示真實的美。當一個真理、一個深刻的思想、一種強烈的感情,閃耀在某一文學或藝術的作品中,這種文體,色彩與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币饩趁朗钦嫔泼赖慕y(tǒng)一,詩人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盡而意無窮”。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只有使學生領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獨運地創(chuàng)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
如《草》一詩,前二句先寫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接著,詩人面對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榮的生長規(guī)律。后來又描寫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燒掉了,來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長出來,對野草的生命力發(fā)出由衷的贊美。如果僅僅讓學生理解到詩的表層意思是不夠的,因為詩中不還蘊含著對不屈不撓、奮發(fā)向上精神的歌頌。
古詩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詩傳誦千年,每個時代,每個環(huán)境,每個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現(xiàn)給人的藝術意境異彩紛呈,讓人美不勝收。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對意境美的賞析研究,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給學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鑒賞古詩意境的方法,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生活,豐富自身的閱歷,跨越時空,真正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