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兼相愛’是中華兒女傳統(tǒng)的信仰,中國乃泱泱大國,地大物博,中國的前進不單單需要科技發(fā)展,技術(shù)先進,也要讓我們的品德弘揚,善良是傳播中華之魂的最好的途徑。
古語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边@是我最愛的名言之一。色有濃淡,物有輕重,善亦有高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行一樣,澤披萬物而不爭名利。
曾經(jīng)一度認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善與善念早已被世人淡忘。但是如今我又真切體會到善意的魅力。
當我漸漸長大才越發(fā)覺,身邊越來越少了些什么,我知道那是溫暖。每每看見電視新聞中報道各種犯罪心中很是悲痛,人與人之間何以互相傷害。看看最近報道女大學(xué)生頻頻失聯(lián),讓人不得不橫眉冷對這個世界,人們越發(fā)把自己保護于“銅墻鐵壁”中,不再理會摔倒的老人,路邊哭泣的兒童,讓自己變得越發(fā)冷漠。我不禁想問我們這個文明的國家難道要倒退發(fā)展嗎?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開始捕捉身邊的善。
千鈞一發(fā)之際,張麗莉老師不假思索的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孩子的命;最美司機吳斌,在生命彌留之際,拼盡全力保護乘客的安全;最美媽媽吳菊萍,用自己的雙臂撐起生的希望。這是善,是大善。雖然生命中我們不太有可能經(jīng)歷如此驚心動魄的大愛與大善,但是生病時舍友的噓寒問暖不是善嗎?離家時父母的叮嚀囑咐不是善嗎?學(xué)校里老師的諄諄教誨不是善嗎?這都是善,其實善就在我們身邊。
最近在修《積極心理學(xué)》,心理學(xué)中講身邊不是缺少積極的東西,而是消極的東西被夸大了,其中也少不了媒體的力量。我覺得這是正確的,媒體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把一些問題擴大化,弄得人們緊張兮兮,被恐怖的事情籠罩,看不到美好。其實雖然生活中是有不美好的存在,但是絕大多數(shù)還是美好的,沒有必要為了一點不美好,而喪失了對美好的追求。
我有一個朋友,為人心地善良,我最感動的一句話就是她曾經(jīng)在課上對我們班里人說的“你們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薄R恢币詠?,我都體會不到,這是怎樣一種感受,然而漸漸相處,我才感受這是她的真心話,她確實是這樣做的。也許這就是善的境界了吧,上善若水,澤披萬物而不爭。
青年是社會中最活躍最有朝氣的力量,也是道德建設(shè)的主力軍。馬克思也說:“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90”后的我們也始終沒有讓人失望,我們也正用無私奉獻,詮釋著愛的真諦,正在以善行義舉完成著自己的成人禮。
“善”于我眼中是一種“念”,“善念”即是“善”最好的詮釋。“90后”作為時代的主題也正用一點點的“善念”承擔(dān)起社會的使命?;蛟S我們不必爭得“上善若水”,我們只需于心中留得一滴清新的“善念”,用一點點的行動來幫助身邊的人,公交車上的讓座﹑走路時的禮讓﹑一元錢的捐款無不是善的內(nèi)涵。當“90后”真正支撐起這片藍天時,也許一滴清水早已化為一眼不歇的清泉。
做人如水:能適應(yīng)任何環(huán)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一個人要效法“水”的無私善行,就要做到水一樣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道的“上善”之水所擁有的是“不爭”的品格新世紀的善行并不難以踐行,“善”就是引導(dǎo)人們講道德,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厚德重義,引導(dǎo)人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平凡事做起,作為大學(xué)生的我們,雖然不是多么優(yōu)越,但是接受祖國那么多年的教育,我們也應(yīng)該為祖國建設(shè)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