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僅從形式上搞了些花樣,比如小組合作、先學后教等,但收效甚微。筆者認為,若要學生真正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應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
當前,有不少學生認為學習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如果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學習與將來的生活、工作有著重大的影響,意識不到學習是自己應盡的義務,這種學習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主學習。為此,對于新接的班級,筆者總要向?qū)W生提出一些問題:“你們?yōu)槭裁匆獊韺W校學習?”“不學習,將對你的學習生活產(chǎn)生什么影響?”“學習是誰的事?”然后讓他們進行討論和辯論。通過激烈地反復討論和辯論,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學習是自己不能逃避的事。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明顯提高,這是自主學習的初級階段。可以說,學生有了責任意識是轉(zhuǎn)變學習方式的前提條件。
明確學習目標
沒有目標,一切行動便失去了方向。學習也不例外,假若學生不知道要學什么,學這些又有何用,豈能積極主動去學?為此,在課堂教學前,筆者必定先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為什么要學習語文,學好語文對于我們的生活、工作會有怎樣的幫助;每一節(jié)課要學什么,訓練什么。不僅老師要明確學什么和為什么學,學生也要明確。例如:我們常進行朗讀訓練或口語交際訓練,學生多半是因為老師要我讀才讀,老師要我與人交流才交流,根本不知道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意義,不知道口語交際能力在今后的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如此,他們怎么會積極主動學和練呢!不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生只能是配角,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做這些有何意義,一切都是老師安排的??梢哉f,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轉(zhuǎn)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必要條件!
訓練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
筆者發(fā)現(xiàn),課堂上當教師請學生質(zhì)疑問難時,往往鮮有人舉手。那些屈指可數(shù)的舉手者,基本上是班上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似乎成績越差的學生越?jīng)]有問題。究竟那些未舉手的學生是真的全學會了呢?當然不是!真實的原因在于,他們已習慣于接受,連自己什么地方不懂都不知道,豈能有疑?當你讓這些學生非得提出個問題時,他們才會絞盡腦汁問出個不著邊際的所謂問題。其實,問題應該伴隨學習過程中自然產(chǎn)生的,而不是學完后再去硬找出來的。這些學生在長期的接受式學習中,已經(jīng)喪失了質(zhì)疑能力。試想,一個連自己什么地方不懂都不知道的學生,卻要讓他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真不知其可!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趯W習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學生的好奇心就越強,注意力就越集中,學生從一個接受者轉(zhuǎn)化為一個探究者,學習也會變的其樂無窮,學習會成為一種自愿的心理渴望??梢哉f,學生具備一定的質(zhì)疑能力,是轉(zhuǎn)變學習方式的關鍵條件。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呢?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質(zhì)疑。所謂“比較法”,是指將所學文章和自己作一番比較。比如,讓學生先想想這篇文章若是讓自己寫,會怎樣開頭、結尾,會按什么順序?qū)懀换蚴俏闹械哪硞€意思如果是自己寫,會怎么表達等等。學生想好后再與所學文章進行對比,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不同點,從而產(chǎn)生“為什么不跟我一樣”的疑問,也就提出了各種問題,而且所提問題往往很有價值。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有位同學應用“比較法”質(zhì)疑:如果我寫《圓明園的毀滅》,我只會把圓明園被毀滅的過程具體寫下來,為什么作者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呢?這位同學的疑問恰是本篇文章構思巧妙之處。此外,筆者還專門從各類課文中提取大量測試題,看誰能夠從中提出問題,由易到難,進行強化訓練。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如今班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已養(yǎng)成質(zhì)疑的習慣,而且所提問題很有價值,隨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就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學習方式也就水到渠成。
倡導自主小結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過去,教學小結基本是老師的專利,在課尾,老師習慣性地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進行小結。這樣做的結果是,無形當中把學生變成了配角,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了“是老師要教我們這些”的觀念。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何不讓學生自己去小結呢?這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促進主體性的發(fā)展,也有助于教師及時收到反饋的信息,發(fā)現(xiàn)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為此,在每節(jié)課快結束時,筆者都盡量讓學生去小結:這節(jié)課我學了什么,進行了哪些訓練,從中得到哪些收獲。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漸漸形成了“我要學”的主體意識??梢哉f,讓學生自己去小結,是促進學生轉(zhuǎn)變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
轉(zhuǎn)變學生學習方式絕不是短時間、幾次活動就奏效的。它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但是,只要教師堅持有意識有目的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大膽探索實踐,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能發(fā)生根本性的轉(zhuǎn)變。
參考文獻
[1]張洪玲,陳曉波.新版語文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鐘祖榮.論學習方式及其變革的規(guī)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2).
(作者單位:福建省沙縣青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