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以來,勞技課不僅被重視起來,也跟隨著經(jīng)歷了一場洗禮。通過多年一線教育實踐,筆者的目光也逐漸從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模式的探討、教學方法的運用等,轉移到關注學生個體學習的有效性。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笨梢哉f,“有效的課堂”成為筆者在勞技課教學實踐中的不懈追求。
“說”和“做”的不同
以五年級金工《小椅子》的教學為例:引入課題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請學生自學書本內(nèi)容,說說制作小椅子的方法和步驟。”不一會兒,學生們都放下書本,信心滿滿,對答如流。進入到操作階段,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xiàn)了:有的學生呆在那兒,拿著鐵片,無從下手;有的學生僅開了個頭就問老師,不知接下來該怎么做;有的學生拿著尺,在測量書中的插圖,翻來覆去……
筆者本想請學生通過自學和交流,掌握制作方法和步驟;然而,由于只拋出了一個問題,沒有提相關要求,學生很容易在書本上找到現(xiàn)成的答案,當教師提問時,就把書上的文字讀給我聽,沒有真正把文字和圖片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找到了問題的癥結,筆者嘗試著作這樣的改進:請學生把自學到的制作方法和步驟在腦海里回想一遍(內(nèi)化);然后講給同桌聽,同桌判斷是否正確(檢驗);在交流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把制作過程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展示出來(鞏固)……這樣一步步地層層深入,整個操作過程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制作時也就得心應手。
教后反思:在勞技課上,“說”得出不一定“做”得出。教師要會分辨這個“說”,是照本宣讀還是已經(jīng)內(nèi)化后再反饋出來的信息。只有“說”得出并“做”得出,學生才是真正學會了,學習的效果才真正體現(xiàn)。教師不僅要組織學生學習,更要關注學生學得是否有效,是否能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所以,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考慮清楚設計目的,預計實施這個環(huán)節(jié)后的教學效果。只有重視教學的實效性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教和學才能事半功倍。
“講”和“練”的拉鋸
勞技操作課的模式,一般是精講多練,即教師要盡量少講,多留時間學生操作。但這真是勞技實踐教學的致勝法寶嗎?真得每次都能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獲得更好發(fā)展嗎?
一次紙工操作課,教師把講的內(nèi)容壓縮到了極限。在了解完制作步驟、分析重點難點后,學生便開始操作。到下課時,卻只有幾位同學能完成。如果勞技課每次都要留下尾巴課后完成,那并不值得夸耀。可是,老師講的時間已經(jīng)很少了,好像再也擠不出多余時間留給學生了。真要多給時間,學生才能完成操作嗎?這樣不斷地追問自己,筆者嘗試另辟蹊徑,把目光轉移到提高課堂效率上:在原有的時間里,通過改進教學來完成任務。仔細分析制作材料后,筆者作了如下嘗試:在動手制作前,請學生思考討論“怎樣制作能夠更快,更節(jié)約時間”。學生紛紛出謀劃策:拿到材料后先不剪,先橫向刻,再豎向刻,刻完后剪,這樣比剪完后一塊接一塊地刻,能節(jié)約時間;剪鋸齒形時,不必一個鋸齒接一個鋸齒地剪,可以先沿著一順剪,再剪另一順,就自然掉下來了;粘貼時,先在粘貼面全部貼好雙面膠,然后統(tǒng)一拼接,要比做一個部件貼一個雙面膠來得快……很多細小的建議聚集在一起,凝成了智慧的結晶。這次實踐中,教師不僅沒有“少講”,反而添加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看似操作的時間又少了幾分鐘,結果卻是——到下課,全班幾乎都完成了制作。這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力度。
事實表明:并不是“死做”和“多做”就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節(jié)約都能帶來效率。勞技課上的“講”和“練”應該是圍繞著學習效率服務的。講多少練多少并不需要做量的約束,而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滔滔不絕地講,的確是沒有必要;但漫無目的地練,也是不可取的。只有能少講不多講,能精講不贅述,必要講的不能省,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真”和“假”的區(qū)別
和孩子們做沙包。記憶里,以前也做過棉花沙包,孩子們自己設計制作,方的、長的、心形的、花形的什么都有,再加上裝飾,可漂亮了。所以,當學校要求筆者教學生制作沙包用于大課間活動時,筆者欣然接受。開始實踐了,做的是最簡單的雙面沙包,孩子們也特別認真,忙得滿頭大汗??勺詈?,“成功”的沙包卻只有一半。怎么會這樣呢?以前他們做各色各樣的沙包,那么輕松,而這次做個雙面沙包,卻這么難?細想一下:以前的沙包裝的是棉花,對針法和縫合要求不高,很容易完成;而這次做的沙包是貨真價實的,裝的是米,要能用、耐用,包括打結、接線、翻轉、裝米、收尾等一樣都不能馬虎。制作時,每個結都得打牢,每一針都要縫結實,針法也選擇了更難的回針……這樣,制作技術難了好幾倍,就沒那么容易完成了。原來,這就是“真”和“假”的區(qū)別。假沙包做起來簡單看起來漂亮,卻沒有實用價值;真的沙包制作要求高、難度大,但可以用來做各種游戲,給孩子們帶來快樂。
教后反思:勞技課,應該教會學生做出怎樣的作品?教給學生什么樣的觀念和意識?是和生活脫節(jié)的擺設,還是具有實用價值的作品?是無用的次品,還是高質(zhì)量的優(yōu)等品?筆者認為,最終還是應該實實在在、貨真價實的東西。這也是勞技課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體現(xiàn)。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