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會在北京主辦了中國首屆“全人教育”獎頒獎典禮。該獎每年評選1次,每次評1名“全人教育”獎和3名提名獎。這一獎項的評選與以往不同,傳統(tǒng)評選強調(diào)教師專業(yè)技能和犧牲奉獻精神,而“全人教育”關注教師在人文教育和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全人教育”與應試教育區(qū)別
“全人教育”是當今西方國家的重要教育理念。美國教育家隆·米勒指出:“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人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對學習的熱愛之情。臺灣和香港一些高等院校一直以“全人教育”為目標。
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普通的教育——教孩子學習知識;進階的教育——教孩子學習方法;一流的教育——教育孩子成為“完整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全人教育”是一流的教育,因為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最終和最高的目的。普通的教育就是傳統(tǒng)的知識獲取型教育,這種教育見效最快、效率最高、實用性最強。其特點是學習效果立竿見影,便于量化與考核。比如,教師教學生20-16=4,或者讓他們背誦一篇課文,課堂上立即就可以考察出學生學習結果,以此立即可以打分,把孩子分出三六九等。進階的教育是教授學習方法的教育,即“授之以漁”,在操作上難度稍大,并且考核標準偏于復雜、多元,要求施教者的自身能力水平更高,如邏輯思維能力、演化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
“全人教育”,學生除了學習知識與掌握方法外,還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提高自身修養(yǎng),包括意志力的鍛造、美德的習得,以及審美能力、理性思辨力、創(chuàng)造力、獲取幸福的能力,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自我驅(qū)動力、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等。
由此可見,“全人教育”不再以知識獲取為中心實施教育,而是以人為中心展開教育;不再以考試對每個學生進行簡單評價,而是關注于“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叭私逃彪y于考核、教育方式太不易于模式化,難以簡單復制、全面推廣。并且,“全人教育”對施教者本身看似沒有統(tǒng)一可量化的要求,其實要求極高、涵蓋面極廣。除了專業(yè)能力以外,其職業(yè)精神、人格品質(zhì)、審美能力,甚至對生命的熱愛程度,都是他能否勝任“全人教育”施教者的關鍵所在。并且,沒有任何一個師范院校的教育專業(yè)文憑,能考核出即將成為老師的人的這些素質(zhì)。
更有挑戰(zhàn)的是,越以孩子為中心,越要求施教者全身心投入教育這件事本身,不光是以一個職業(yè)身份,而是以整個的生命狀態(tài),因為“全人教育”是訴諸于完整的生命體驗,其對象是生命狀態(tài)純粹本真的孩子,其天然與碎片化的應試教育、分科教育相背離、相排斥。要求教師與孩子之間是“用生命在對話與傾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對另一個完整的生命的相互關照與滋養(yǎng)。
北京源創(chuàng)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翟晉玉認為,中國教育至今仍然缺乏對“人”的發(fā)現(xiàn),而“全人教育”旨在重新發(fā)現(xiàn)真正的人,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人”——獨立的、完整的、健全的、幸福的人,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全人教育’與我國一直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是相通的,但‘素質(zhì)教育’并不是國際通用的概念?!刭|(zhì)教育’是一些教育界人士為了抵御‘應試教育’而提出的,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充分開發(fā)智慧潛能與個性的發(fā)展,重視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p>
“全人教育”獎資助方心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伍松表示,希望通過全國范圍的評選,增加一線優(yōu)秀教師的曝光度,同時給他們一定的物質(zhì)獎勵,“全人教育”獎20萬元,提名獎10萬元。以此影響、點燃和改變更多的一線教師,并且將這些同路者吸引到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中來,讓他們通過自身的行動來改變中國教育。
課程實踐者
馬玲,河南南陽油田人,首屆“全人教育”獎獲得者,現(xiàn)任教于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
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地處偏遠,時常停水斷電,新教育師資的招募也不盡如人意,很多教師都不愿意留在這里扎根。像馬玲這種因?qū)嵺`新教育課程被央視采訪過,出過項目成果圖書,在影響較大的“新教育在線網(wǎng)”當過版主的名教師,留在偏僻的沙漠地帶,更是讓普通人難以理解。但馬玲很知足,甚至稱自己這是提前“知天命”了。她就是要守住課堂,守住新教育課程研究。她說:“教育上沒有簡便的捷徑,用分數(shù)來衡量、獎懲、篩選孩子貌似公平,其實是工業(yè)革命的產(chǎn)物,冷戰(zhàn)的思維。我在這里雖然寂寞,但是卻能扎扎實實地開發(fā)一套讓孩子們想得清楚、說得明白、活得幸福的教材與課堂教法,我要做的不是‘面子’而是‘里子’?!?/p>
馬玲對她的學生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生在罕臺,但是我們不要做罕臺的井底之蛙,誰也不知道你20年以后到底在做什么,我們不斷擴大自己的廣度和深度,我們一起來做?!彼f:“對待教育,我不單從一個小學教師的角度,而是從自己出發(fā),期待著能像孔子和杜威一樣,用生命去體驗,去做我的教育。”
在馬玲的新教育實驗班里,有一名叫葛豈凡的兒童,他是2010年9月入學的。葛媽媽說:“讓孩子投奔這里的初衷很簡單,離家近,不收學費,可以寄宿而且伙食不貴。”與別的家長相比,葛媽媽拉著7歲的葛豈凡眼神有些黯淡,缺少自信。因為葛豈凡是早產(chǎn)兒,先天腎功能不足,還伴有嚴重的視力障礙,認識的字不超過10個,10以內(nèi)的加減法都算不出來。因此,葛豈凡有嚴重的自卑,他從來不與人交流,也沒有小朋友跟他一起玩。有人甚至說他是弱智,有自閉癥。
葛媽媽因為擔心老師也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孩子,有空就往學校跑,新教育實驗的課堂是開放的,這讓她有機會完整地見證了一個新教育的奇跡。葛豈凡并沒有遭受任何的歧視。在課堂內(nèi)外的共同閱讀中,還激起了他識字的興趣,打開了寫作的大門。葛媽媽說:“一開始我還奇怪,不打不罵不考試,老師究竟用什么方法一下子讓兒子在學習上開了竅?后來我發(fā)現(xiàn),是孩子的信心找回來了,和同鄉(xiāng)的孩子有說有笑了?!?/p>
在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早晨孩子們在悠揚的弦樂聲中醒來,每次上課下課也都是曲調(diào)不同但同樣優(yōu)美的旋律。然后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晨誦時間,二年級的內(nèi)容是“對對子”:“喜對憂,唱對謳;野馬對沙鷗,翠館對紅樓……荒徑入林山寂寂,洪濤接岸水悠悠?!瘪R玲為每一個對子都精選了配圖,或美輪美奐,或深入淺出,孩子們也爭著舉手,有的說野馬對家兔,有的說翠館對青閣……
提名獎教學感悟
陳耀,浙江省溫州市籀園小學科學教師,獲得首屆“全人教育”提名獎。1994年開始從教,20多年來帶領一幫幫的孩子們奔跑于田野山間做“科學考察”,幫助孩子們在家建立“家庭實驗室”。他通過自身對“自由教育”的追求和實踐,切實感染了孩子們。同時,也誕生了2項學生們的國家發(fā)明專利,獲得了900多項國家級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獎。他還成立了溫州第一個“蘋果樹之友”民間科學公益組織,讓科學重建社會;他塑造了一所學校的科學教育品牌,成為浙江第一位受到國家總理接見的小學科學教師。
陳耀認為應該去權威化,棄模式化,他讓孩子們參與編寫教材,參與研發(fā)“印象巴學園”課程。他認為傳統(tǒng)的科學教育“有知識,沒精神”,“只注重分數(shù),注重表皮,不是科學本身”,于是,他很少評判分數(shù)與對錯,讓孩子自主探索。他說:“教師只是保護好這株好奇的萌芽?!本拖耜愐耐鶎脤W生葉晨依寫的那篇,2010年度溫州市中考唯一滿分作文——《我的科學老師》的結束語:“那段沒有壓力、沒有拘謹、沒有任何束縛的、肆意開放的年華,那個啟蒙了我的勇氣、我的好奇心、我的科學思想、我的人格的老師”——啟蒙了他人的人格,這樣的褒獎比許多優(yōu)秀教師獎項更有說服力。
華應龍,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數(shù)學教師,獲得首屆“全人教育”提名獎。他提倡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點化生命的人文數(shù)學。他提出“化錯”教育,教師要以開放心態(tài)看待學生的“錯誤”,顯化“錯誤”的價值,在學生的“錯誤”中把握教育良機,即是一種蘊含著“文化自覺”的教育心法。華老師提出要全面認識學生,不以某一方面的差異而對學生作出片面評價。他說:“成績可以不優(yōu)秀,但不可以不努力。成績好,沒努力,我不欣賞;成績不好,努力了,我尊敬。電影《阿甘正傳》很多人看過,要像阿甘一樣只管跑起來,不用想太多。取得成就不在慧,而在癡。”
學生確有差異,但人人都有成為“優(yōu)者”的潛質(zhì)和可能?!皾M街都是圣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很多人甘于平庸,關鍵是不自信,沒有尋找和發(fā)掘自己的閃光點,這才把最優(yōu)秀的自己給埋沒了……華老師說,他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一個“始終被學生喜歡的老師”,而非懷著“學生可能現(xiàn)在不理解,將來會感謝我”在心態(tài)的老師。他說:“現(xiàn)在不在,未來何來?”
朱愛朝,湖南省長沙市育才小學語文教師,獲得首屆“全人教育”提名獎。自2009年始,朱愛朝堅定地教自己的語文,忠誠地為兒童的發(fā)展服務。把兒童閱讀、兒童吟誦、自然筆記、中國故事、童謠、漢字帶進教室,讓兒童的生命因為母語的潤澤而更為豐富、生動,讓兒童和世界產(chǎn)生深刻的連接。并以自身的影響力,帶領教師開展中國文化體驗課程和自然筆記的教學研究。2009年至2014年,她以長沙市首席名師為平臺,以兒童閱讀為核心,以建設書香班級、書香校園為基點,在長沙市十個區(qū)縣開展了40多次公益的教學研討活動。2014年,長沙市朱愛朝小學語文工作室策劃“公益書包”行動,到目前,她已為鄉(xiāng)村學生捐贈圖書幾百本。她重視給孩子完整的滋養(yǎng),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語文;做自然筆記,讓孩子與大自然建立健康的關系;把吟誦帶入教室,讓語文充滿詩的音樂。她相信教師的教學始終要充滿藝術,要勇敢地“教自己的語文”!
“全人教育”是打破學科壁壘、跨學科教學的實踐。“全人教育”的踐行者從哲學的高度對教育進行審視與追問,使他們的教育始終伴隨著哲思,充滿著生命的張力,充盈著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理科以“求真”追求“善”,文科以“審美”趨向“善”。這是一種反“工具化”教育、反“唯實用主義”教育的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