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看學校大小,主要看她是否有理想、有情懷、有思想。大學如果沒有大情懷、大理想,照樣很??;小學有了大理想、大情懷,照樣很大。
@周國平:教育的本義,就是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容器。比如說,智育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楊東平:不是讀書無用,而是脫離農(nóng)村學生實際需要的無用的讀書,導致農(nóng)村學生失去學習的動機。
@陶李滿:課堂應該是慢動作,其節(jié)奏應該是取決于學生的節(jié)奏,而不是取決于教師的節(jié)奏。不是讓學生跟著老師走,而是老師服務與學生,跟著學生走。我們要拋棄急功近利、花里胡哨的課堂,回歸本真的教育。
@孫云曉:不管孩子表現(xiàn)如何,總是夸孩子最棒,其結果是在捧殺孩子,不可能培養(yǎng)真正的自信。積極、真實、準確、具體的評價,才能培養(yǎng)孩子自信;消極、虛假、模糊、空泛的評價,則可能導致孩子自卑。
@陶勇:兒童和青少年之所以保持簡單和直覺的思維模式,不愿意聽從經(jīng)驗的勸告,其實是在保護自己可貴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并通過親歷的挫折來構建屬于自己內在的觀念。
@孫光友:春蠶、蠟燭的犧牲精神雖然值得倡導,但要把它作為對當今教師的一種道德標準,早已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所應具有的人文關懷。但身為教師,仍然是要有底線的,待遇不高也不能作為懈怠工作的理由。
@張沼峰:對高中生的管理,“請”家長的方法是害處大于益處。因為家長起不到正面作用。不要試圖讓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領回去。因為家長不甘心,而且學生也已經(jīng)不怕家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