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郭女士在網(wǎng)上吐槽,稱收到學校組織捐款信息,為了爭取更高的捐款價碼,其8歲的兒子和她糾纏了一晚上,將價碼從3元漲到20元,可離兒子50元的心理價位還是相差甚遠。郭女士的吐槽引發(fā)了廣大網(wǎng)友的討論。(2015年10月13日《鄭州商報》)
此事經(jīng)媒體報道之后,校方的回答是“自愿捐款”,但是家長們收到孩子班主任發(fā)來的捐款提示短信之后,誰敢不“自愿”?正如一位家長所言:“畢竟孩子還要在學校上學?!本杩睿緛硎且豁椉兇庾栽傅木柚袨?,但是從目前來看,已經(jīng)越來越變味走形。一是名義上是“自愿”,實際上是“強捐”、不捐不行;二是給捐款者提示捐款數(shù)目:領(lǐng)導捐多少、教師捐多少、學生捐多少等;三是捐多的予以表彰,并且將班級捐款數(shù)額作為評比先進班集體的一個衡量標準……如此捐款方式,還是“自愿捐款”嗎?
披著“自愿”外衣,干著“逼迫”的行為,如此情形,很容易將孩子引入攀比、捐款競賽的歧途,使捐款不再成為愛心表達,而成為一種“比別人強”的炫耀手段。實際上,這是對孩子心靈的戕害,因為這種行為培養(yǎng)的不是“愛心”,而是爭先恐后、“不能輸給別人”的競爭氛圍。這種所謂“捐款”,已經(jīng)遠離了愛心捐助的初衷。關(guān)鍵的問題是,孩子還未成年,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也沒有經(jīng)濟收入,逼迫孩子捐款,實際上就是逼迫家長捐款。而每個孩子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一樣,有的家庭可能也是需要救助的對象。如果導致孩子之間有了相互攀比“你捐了多少”的時候,那么這樣的愛心方式、教育方式,就是異化的,就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