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插圖”就成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的插圖與正文、資料分析、問題探討、探究活動等內容相得益彰,使教材圖文并茂,大大增強了課本的信息量以及直觀性。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就教材中插圖在復習課中的應用,淺談一些個人的教育心得。
插圖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把畫片帶進教室,就是啞子也會說話?!庇纱丝梢?,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圖文結合,從而掌握生物學知識,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圖表題的考察非常普遍。因此,在復習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插圖資源,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解圖能力。
借圖導入,喚醒記憶
任何一節(jié)課都需要精心設計導入,但很多教師默認為這是新授課的專屬,由于復習課的內容比較龐雜,加之訓練力度較大,大多數(shù)教師在上復習課的時候,通常會采取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的方式,這種情況下,學生就顯得比較被動,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升。因此,在復習課的課堂教學中,也要重視導入藝術,在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塵封的記憶。由于復習課的結構不同于新授課,因此,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應力求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高效地進入復習課的狀態(tài)。
例如,在復習《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這一章時,可以以達爾文和拉馬克的頭像圖片作為導入,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這個導入非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馬上議論紛紛,猜測這兩個人是誰,雖然答案很容易揭曉,但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集中注意力。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拋出一系列問題,比如:是誰更早提出進化學說?他們的進化理論的核心內容分別是什么?在進化史上分別有什么意義?兩張圖片附帶幾個問題,一下子喚醒學生的記憶。再比如,復習《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這一章時,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但是可以換用豌豆花以及果蠅的圖片,豌豆花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到遺傳學上的經典實驗——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而果蠅的圖片可以使學生聯(lián)想到摩爾根的實驗。
通過這樣的方法,巧妙運用教材插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聯(lián)想,喚醒記憶,往往會使整節(jié)復習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節(jié)課都需要精心設計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當然復習課的導入所起的作用不同于新授課,應力求高效,雖然教學資源有很多,但是若能巧用教材插圖,并能達到預期效果,又何必舍近求遠。
以圖引文,提高圖文轉換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的表述能力欠缺,尤其是將圖表和曲線轉化為文字時,通常缺乏完整性和科學性。比如,在《酶的特性》這一小節(jié)中,有兩張曲線圖是非常重要的,一張是酶活性受溫度影響示意圖,另一張是酶活性受PH影響示意圖。以前者為例,學生對該曲線圖的描述往往不夠科學,例如:酶活性隨溫度升高而升高,超過一定值隨溫度升高而下降。顯然這樣的表述是不到位的。像這樣的圖形,雖然在理解上并不困難,但是學生的表述能力還有待改進,因此在復習課的時候,很有必要再次呈現(xiàn),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表述能力。對于這張曲線圖,應該跟學生強調在描述的時候要注意科學性,比如:當?shù)陀谧钸m溫度時,隨溫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漸增強;當超過最適溫度,隨溫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漸減弱。
此外,實驗題中,學生在描述實驗步驟或者實驗現(xiàn)象以及結論的時候,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足。在復習的時候,也可以選擇教材上的相關插圖,經過訓練,提高學生的實驗表述能力。比如,在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質》中,有一個重要的實驗,即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這應該是學生進入高中生物學習階段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里面正式提到了生物實驗中的各個變量。教材中附有實驗的配圖,在新授課的時候,一般是由教師來陳述實驗步驟,那么在復習課的時候,可以選擇呈現(xiàn)圖片,由學生來陳述實驗步驟,從而掌握實驗步驟的一些常規(guī)表述。在結果討論中有這樣一個問題:1號試管是過氧化氫在常溫條件下的分解,2號試管是加熱條件,與1號試管相比,2號試管出現(xiàn)什么不同的現(xiàn)象?在以往的練習中,大部分學生的表述都有偏頗,例如,溫度越高,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越快。這句話顯然有科學性錯誤,因為在這一組對照中,并沒有設置多個溫度,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合適的描述應該是:加熱可以促進過氧化氫的分解。
諸如此類,像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插圖,若能充分利用,也能起到提高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的作用。
整合插圖,構建完整知識體系
高中生物所涵蓋的知識點繁多,學生在復習時經常感覺記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生理過程,非??简瀸W生的記憶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生理過程的圖解,比較典型的有,必修一中,有氧呼吸過程的圖解,光合作用的圖解;必修二中,以DNA為模板轉錄RNA的圖解,蛋白質合成示意圖等。以必修二《基因的表達》這一章為例,筆者認為,轉錄以及蛋白質合成這兩張圖解非常完美,可以說幾乎涵蓋了這一節(jié)的所有知識點,復習的時候,可以將這兩張圖解整合到一起,讓學生首先對基因的表達中轉錄和翻譯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在插圖中深刻理解基因是如何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其次,在對插圖的觀察過程中,記住一些零碎的知識點。例如,模板是什么?以什么作為原料?需要什么酶?用到什么運輸工具?產物是什么?在哪里進行?這些都可以在圖解中找到。最后,看著插圖,羅列知識點,最終對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這塊內容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真正做到圖文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所形成的知識網絡往往更加形象,更有利于學生的記憶。
改編插圖,突破難點
在教材中,還有一類插圖,往往直接在考試中出現(xiàn),即便是原圖,或者說與原圖非常相似,但是依然是學生的軟肋,學生在做這樣的題目時仍然錯誤率很高。這類插圖所涉及的內容往往是難點所在,學生必須經過反復做題,從本質上理解了教材的內容,才能在考試中輕松地應付這類題目。那么,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采用改編插圖、突破難點的方法,來講解這類課程。
打亂圖片,由學生重排 例如,教師可以把有絲分裂以及減數(shù)分裂各個時期的圖片分別打亂,然后由學生進行重排,這就要求學生對有絲分裂以及減數(shù)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熟練掌握,可以讓學生提前做好相關的復習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區(qū)分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選擇把有絲分裂的細胞圖和減數(shù)分裂的細胞圖混在一起,首先,要求學生把屬于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的圖形分別選出來,然后再進行排序。學生表現(xiàn)出的問題往往是對這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特點不夠明確,以至在選細胞圖形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會出現(xiàn)錯誤,比如,沒有意識到“聯(lián)會”是減數(shù)分裂特有的現(xiàn)象,不能把握住有絲分裂各個時期和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各個時期的區(qū)別等,在清楚了解了學生的誤區(qū)之后,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講解,從而突破難點。
剪去部分圖片,由學生補充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也采用去掉部分圖形的方式,然后由學生去補充,既能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繪圖能力,激發(fā)學生思考。再比如,必修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這塊內容中,也有很多圖解,例如,在能量流動中,很多學生不理解某一營養(yǎng)級糞便中的能量應該算在哪里,也可以采用去掉局部進行補充的方法,讓學生在補充的過程中理解能量流動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這對于能量流動中相關的計算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插圖是隱藏在教材中的一類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合理利用,不僅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必定還能讓生物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