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之洞督粵期間,非常重視海防。他不僅重視兩廣地區(qū)沿海的防守,而且注重全國海防的相互呼應。在抵抗法國侵略的過程中,其海防策略逐步系統(tǒng)化。不僅如此,他還依據其海防策略,加強了海防設施建設,并開展海防教育。他的這些海防實踐活動,不僅鞏固了兩廣地區(qū)的海防,在一定程度上對西方列強的入侵起到了防御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海防建設和海防教育的近代化發(fā)展。
關鍵詞:張之洞;督粵;海防策略;形成
中圖分類號:E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5)-12-0079-02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人。其一生活躍于晚清政壇四十余年,對晚清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和教育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于張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封建傳統(tǒng)教育,通過科舉踏入仕途,又加上長期擔任一些文化教育方面的官職,因而使其在晚清的封疆大吏中,對海防關注較少,只到1884年調任兩廣總督后,在參與備戰(zhàn)中法戰(zhàn)爭的殘酷現實中,才密切關注和認真籌劃海防問題,本文擬結合相關史料對張之洞督粵期間的海防策略進行粗淺的探討。
1883年12月,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1884年張之洞在接任兩廣總督后,積極備戰(zhàn),以防止敵船入侵。他從備戰(zhàn)中法戰(zhàn)爭的角度出發(fā),與欽差大臣、兵部尚書彭玉麟,前任兩廣總督張樹聲,廣東巡撫倪文蔚等商定,提出在廣東沿海四處重點設防的主張:一為省防,包括從虎門??谥咙S浦、長洲、南石頭等地。此是最重要最難防之地,也是最為關鍵之處,劃分為前、中、西南三路。前路為虎門,由彭玉麟率水師提督方耀及湘軍將領提督銜婁永慶、王永章等部駐守;黃浦為中路,由張樹聲督率淮軍將領提督銜吳宏洛、蔡金章等部駐守;魚珠為后路,由張之洞統(tǒng)率湘軍總兵王孝祺、鄧安邦等部駐守。二為瓊防,即孤懸海中的海南島,重點在海口、文昌、崖州,此距省城2000余里,未免鞭長莫及,只有利用當地港灣自然條件,用瓊州兵勇14營設險力戰(zhàn)。三為廉防,包括廉州、欽州,此處距越南較近,可酌增勇營,聯(lián)絡峒團,撫用海盜,水路兼防。四為潮防,包括潮州、汕頭,應責成鎮(zhèn)道聯(lián)團集響,就地籌防。[1](P249-252)這些主張的提出,標志著張之洞海防策略開始形成,但它僅從廣東一隅著眼,帶有明顯的戰(zhàn)時實用性質,沒有指出長久之計也沒能從全局出發(fā)。
在抗法戰(zhàn)爭的殘酷現實中,張之洞的海防策略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中法戰(zhàn)爭中,因為清軍間湘淮派系斗爭嚴重,南北洋擁兵自重,各存“畛域之見”,關鍵時刻互不援助,從而導致許多戰(zhàn)役的失敗。有鑒于此,張之洞督粵期間,以援越抗法為天職,籌餉濟械供應前敵各軍為己任,不分畛域,無湘無淮,積極支持閩、臺、滇等地軍民的抗法斗爭。盡管在當時廣東“臺疏械缺,庫空如洗,事機紛起”,人力、物力都非常缺乏,海防吃緊,需餉如命的情況下,他還籌撥軍餉2萬兩,洋槍1400桿,子彈52萬發(fā),洋火藥600桶,解往淡水,支援臺灣軍民抗法。而且還他大力推薦唐景崧新組粵軍,開赴云南,聯(lián)絡黑旗軍首領劉永??狗ǎ瑥亩鸭訌妰蓮V防務與援閩援臺、備邊規(guī)越,接濟滇桂連成一體。
此外,在中法戰(zhàn)爭中,張之洞根據對法軍戰(zhàn)略意圖和敵我雙方實際情況的分析,建議集中全國艦隊,以沿海港口為依托,切斷或干擾敵人供應線,造成一時一地的優(yōu)勢,牽制并削弱乃至打破法國遠航艦隊對我國東南沿海港口的封鎖和騷擾,掌握東南沿海的制海權,以便水陸合力,盡逐法軍,取得勝利。并且他敦請朝廷嚴飭沿邊沿海督撫,值此危難之秋,務必同心協(xié)力,嚴防備戰(zhàn),抵御外侮,提出“十八省合為一身,南北洋聯(lián)成一氣,抵御外侮的主張”。[2]由此可見,張之洞海防策略已開始從備戰(zhàn)廣東一隅向備戰(zhàn)全國的全局策略轉變。
經過中法戰(zhàn)爭的洗禮,張之洞認識到,中法戰(zhàn)爭中中國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海上作戰(zhàn)的失利,他指出“自法人啟釁以來,力考各處戰(zhàn)事,非將帥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國之力不能制勝外洋。其不免受制于敵者,實因水師之無人,槍炮之不具?!薄半m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尤宜作臥薪嘗膽之思,及今不圖更待何時!”[3](P307)從而于光緒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上奏了《籌議海防要策折》,提出了急籌海防的三策:
首先是“儲人材”。中國在中法戰(zhàn)爭中的失敗,使張之洞認識到中國當時的現實情況是:“有船而無駕駛之人,有炮而無測放之人,有魚雷、水雷而無修造、演習之人,有炮臺而不諳鑄造、攻守之法,有槍炮而不知訓練修理之方,則有船械與無船械等?!盵3](P307)從而他得出“戰(zhàn)人較戰(zhàn)具為尤急”的結論。他根據“泰西各國,莫不有水師、陸師學堂”[3](P307)的經驗,建議在博學館的基礎之上,設水陸學堂一所,講習水陸戰(zhàn)法,翻譯西方有關兵學書籍,學習制造火藥、電線等各種技藝,“以備將才之用”[3](P308)。這表明張之洞從抵御西方國家侵略的斗爭實踐中,認識到人才對海防的重要性,從而把海防教育提上議事日程。
其次是“制器械”。張之洞認為,“外國所恃以為戰(zhàn)者四:其爭戰(zhàn)于外海者,恃鐵艦;其水陸攻守兼用者,恃快槍、巨炮;其設守于??谡撸迅鞣N水雷?!盵3](P308)并且他仔細介紹了這些武器的性能和規(guī)格,如后膛槍炮與前膛槍炮相比,能夠不避風雨,迅速及遠,較輕捷穩(wěn)便;巨炮是守衛(wèi)??谕ψ畲蟮奈淦鳎恍袪I車炮是陸軍作戰(zhàn)的利器;各種水雷是扼守??谟行У匚淦鳌8鶕敃r的技術條件,張之洞還提出了仿造外國武器的具體辦法:“巨炮難于猝成,即成亦不能多,惟有一面購備,一面學制”[3](P309);外國克虜伯車炮、烏拉秋司行營鋼炮、連珠炮等,“華足可仿造”[3](P309);后膛槍炮應選定一式來制造,以免彈碼錯亂;魚雷及各種火藥等物也予以仿制,如果這些器械能夠全部自制,那么就可以“因應不窮矣”[3](P310),從而確立了購買與制造并重的配置軍械方針。
最后是“開地利”。張之洞認為:“外洋富強,全資煤鐵”[3](P311),只要有了他們,則槍炮因其而“工易成”,鐵艦、鐵路“資用尤繁”。[3](P311)而當時是“中國煤鐵之富,遠駕四洲”,但卻“不知煉法,故不能盡其用。”[3](P311)于是他提出訪求外國專門礦師,并在廣東設立礦務局,招商試辦,使得商得其利,官收其功,亦以藏富于民之道。
人才、器械和地利,三者相輔相成,“有人材而后器械精,有煤鐵而后器械足,有煤鐵、器械,而后人材得以盡其用?!盵3](P311)只要做到這些,則“權利操之于我”[3](P311),做不到這些,則“取予仰與人”[3](P311)。這說明張之洞此時的海防策略已開始由單純的防御作戰(zhàn)向提高綜合作戰(zhàn)能力考慮。
在中法戰(zhàn)爭中,法軍依仗其海軍優(yōu)勢,出擊馬尾,進攻臺灣,橫行于中華洋面,給清政府抗法斗爭帶來許多困難。戰(zhàn)爭結束后,張之洞痛定思痛,分析認為:“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互相援應,何至處處牽制”[4](P353),并指出“現在和局雖定,海防不可稍馳,亟宜切實籌辦善后,為久遠可恃之計”[4](P353),表示以后要“自以大治水師為主”,為此,他于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上奏了《籌議大治水師事宜折》,向朝廷提出了建設海軍的方案:
首先,張之洞提出了劃分沿海海防區(qū)域,編制海軍的構想。他認為,中國海疆延袤萬里,北起吉林,南訖欽州,“若將海上水師合為一軍,勢有難行,海闊路遠,呼應不靈;沙礁口岸,一將難悉;操練勤惰,督察難周;沿海有警,不受調度;稟報遙度,虛實難憑;需才太多,一區(qū)難備?!盵4](P354)因此,他提出“四洋布局”,分區(qū)防御的計劃,即把海軍分為北洋、南洋、閩洋和粵洋四支。北洋統(tǒng)屬旅順、煙臺、琿春等地,南洋統(tǒng)屬江蘇、浙江等地,閩洋統(tǒng)屬臺灣等地,粵洋統(tǒng)屬海南等地,“所轄洋面各有專責,遇有大敵仍責令各支合力攻擊,互相援應。”[4](P355)對于海軍的體制和編制,他主張每軍設統(tǒng)領一員,左右翼分統(tǒng)一員,受該洋面督撫節(jié)制,而統(tǒng)隸與京師總理衙門。以粵洋為例,擬配鐵甲艦三艘,鐵甲雷船六艘;每一鐵甲艦,兩鐵甲雷船為一隊,統(tǒng)領左右翼各一隊,三隊合為一軍,如此,在海上即“可以一戰(zhàn)”。若北洋、南洋、閩洋海軍皆照此辦理,中國海軍就“不難縱橫洋面,摧破強敵”[4](P355)。
此外,張之洞還提出了購船、計費、籌款、定銀等具體成軍步驟,而且對海軍建設進行了認真思考,指出了海軍成軍的配套工作。如他提出購買的軍艦來華后,必須有養(yǎng)船、修船及駕駛人員,而且這需要大量的費用,張之洞主張等海軍五年成軍后再籌集養(yǎng)船之資,把原先用于建設海軍的費用提出一部分與沿海四支海軍作為修船之資,其余的費用繼續(xù)作為造船費用,建立船澳作為修船之所,派遣人員出洋學習,培養(yǎng)海軍人才,并且還提出了加強與海軍建設相輔的海防基礎設施建設。
從張之洞的海軍計劃來看,這是一個內容全面系統(tǒng)的海防建設計劃,是其“儲人材、制器械、開地利”思想的進一步深化,他在《籌議大治水師事宜折》中一開始就明確提出:“戰(zhàn)守兩事,義本相資,故必能海戰(zhàn)而后海防乃可恃?!盵3](P307)從這可以看出張之洞的海防策略已從傳統(tǒng)的口岸防御思想上升到取得海上制海權的理論高度,而且明確提出了海軍必須“能海戰(zhàn)”的思想。綜上所述可見,至此張之洞已擺脫了廣東一隅的羈絆,形成了一套放眼全局、系統(tǒng)全面具有高度理論的海防策略,而且把海防設施建設和海防教育提到重要地位上來,這標志著張之洞的海防策略已完全形成。
參考文獻:
[1]苑書義.張之洞全集[M] . 敬陳海防情形折.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黎仁凱. 張之洞的海防思想與海防教育[J]. 保定師專學報,2000,(3).
[3]苑書義. 張之洞全集[M]. 籌議海防要策折.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苑書義. 張之洞全集[M] . 籌議大治水師事宜折.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5]苑書義. 張之洞全集[M] . 添募水陸勇營折.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