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勞動人民自身物質財富的增長,對精神財富的需求也越來越凸顯。當代中國,信仰問題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諸多社會問題之一。因此從解釋馬克思主義信仰出發(fā),探討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路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信仰進行分析,提出了培育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5)-12-0042-02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理論體系的學習,并通過與實踐結合豐富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由“此岸世界”邁向“彼岸世界”的一種理想。
一、馬克思主義陷入困境的原因
當今中國,隨著物質財富積累速度的加快,精神財富流失的速度也隨之增快。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責任的壓力;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化商品化的特征也浮出水面。人們對贍養(yǎng)父母,撫養(yǎng)子女的責任越來越感覺到沉重。第二,是誠信的缺失;人們腰包里面的人民幣增多的同時,內心對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反而越缺失。第三,是對人文的淡漠;人們追求物質財富,卻忽視了精神財富的提升。第四,是信仰的缺失;根據網易房產所做的調查,國人購房會刻意避開“不吉利”的數字。更有甚者會請風水先生判斷房屋風水的好壞。這些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我們的人民群眾當中,乃至于一些黨員干部。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一些黨員、干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jié),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當代中國,信仰的缺失,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1950 年 6 月第一屆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召開,會議決定了:在高校課堂上以馬列主義為基礎,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教學計劃,并確定了理論課是我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現渠道。這些措施,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并由此產生了較之以前相對系統(tǒng)化的教學體系。這對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化和大眾化起過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1]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將革命信仰和熱情投身于現代化建設中。期間涌現了一大批在各行各業(yè)的模范標兵。如大慶油田王進喜樹立的不怕苦的工人形象,“俯首甘為孺子?!迸S袢鍢淞⒌狞h的好干部的形象等。這一時期人們信仰馬克思主義偏向理性,并積極探索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追求物質財富利益的最大化,強調市場競爭自由。這些影響了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觀念。一些量化、有形化的指標逐漸形成。這使得物本信仰傾向、器本信仰傾向出現,隨之神本信仰傾向抬頭[2];目前,我國國民信仰發(fā)展的客觀事實是:以多元化為特征,以跨時空化為特點;人民信仰的主體包括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的各種信仰主體。在國外一些國家的“普世價值”等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下,我們著力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在改革開放和競爭的互動中,我國形成了紛繁復雜的信仰文化體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由“中國之世界”向“世界之中國”的思維方式轉變。世界體系之外的旁觀者向體系之內的參與者的身份上的轉變。既有機遇,又有挑戰(zhàn)。伴隨著經濟發(fā)展的陣痛就是西方的社會思潮、意識形態(tài)在國內的廣泛傳播和滲透。這中間壓縮了傳統(tǒng)與現代、后現代的三種風格迥異的價值觀。因此,形成了建國以來信仰文化紛繁復雜的局面。這中間,既有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底蘊,高歌生活正能量的主流信仰文化。也有宣傳暴力陰暗,散發(fā)負能量的非主流的信仰文化。[3]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主要的脫困路徑
信仰迷失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自信的解決之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要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開放性,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不像以往的理論和學說一樣拋開資產階級時代所創(chuàng)造的最寶貴的成就談社會主義。相反,是在吸收、改造和借鑒前人的思想和文化上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來發(fā)展壯大?!盵4]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不僅要吸收同一層次中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而且要在批判中發(fā)現不同時代的信仰體系中的珍珠。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張力。
其次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信仰;從本質上來說作為人的一種精神上的追求和狀態(tài)。信仰者大多希望的是能夠通過自身的信仰,超脫肉體的“禁錮”;實現生命意義上的永垂不朽。不論這種追求的真實性,這種追求并不又信仰本身所決定;而是取決于信仰者對他信仰的內容的根據。宗教為其添上了神秘的外殼,把所追求的不朽歸結于超脫自然狀態(tài)下的“神靈”。這就意味著不管有多少不能用現有知識體系解釋的神靈存在現象,歸根結底是虛幻消極的。馬克思主義將其解釋為:人類在歷史上發(fā)展和人類文明上進步的無限性;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不朽:將其自身投身實踐,致力于人類解放事業(yè)。個體在實踐中超越自我,獲得有限生命的無限價值。所以我們應該防止信仰這兩種傾向:一是將信仰問題變成神學,將個人信仰變成所謂的“終極性問題”。第二種是將信仰問題庸俗化,讓信仰為自身牟取自身利益,甚至損害公利來達到自身目的。
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如何實現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同步轉換,個人理想服務于社會理想,社會理想促進個人理想。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通過利益機制將個人與社會有機聯系起來;在個體的利益衡量與社會的利益追求不相沖突的前提下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具體來說,首先是從個體超越,實現自我與永恒的角度上來說。信仰問題,是每個人不可回避和忽視的問題;尤其是我們的領導干部。我們應該提倡領導干部既不貪腐,也不疏政?!傲藚s百姓掛心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奔纫孀樱惨镒?。不負百姓重托,不愧崗位職責。其次從黨和國家的高度來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建立和健全相關的信仰榮譽制度。從制度上確保群眾放心,在任貼著群眾心;上級安心的官員的信仰權力。從社會地位和公眾認同上落實個體與社會的最大的公共利益。然后,搭建弘揚社會主旋律,宣傳社會正能量的教育平臺,即謳歌正面的積極的典型,也批判負面的消極的典型。同時注重方式方法,讓社會中的個體與個體所形成的社會能充分的互動。避免出現個人利己主義和個人合法權利被忽視的傾向。[5]
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我們應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支撐,在歷史的反思中撥開歷史的迷霧;堅定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鄧小平指出:“鄧小平指出我們最應該重視的應該是有理想。不僅要有理想而且還要團結。只有團結,才能擁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币訌妼ΜF實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分析;正如恩格斯所說的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在于它過去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飛速發(fā)展的繁榮現象已經不能掩蓋他的生產方式和由這種生產方式所衍生的財富分配制度。兩者之間已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且這種矛盾逐漸擴大,矛盾本身已經到了一旦爆發(fā)就將毀滅整個現代社會的程度。而歷史總是向前發(fā)展的,它必然會產生一個變革:使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產生中和消除一切階級差別。我們之所以相信社會主義必將勝利,資本主義必將失?。徽腔谶@種以合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潮流所產生的一開始就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所接受的物質事實;而不是拍腦袋和閉門造車所得出來的。[6]列寧說“理論就是論證所采取的行動,使人們對行動具有信心。”[7]
最后我們應該融會貫通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我國,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種具有集體主義色彩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行為。隨著西方社會思潮在中國的傳播與蔓延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個體意識必然的會被提及。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危機的出現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是基于當今時代潮流下個體意識逐漸覺醒,所產生的個體與集體兩種即對立又統(tǒng)一的價值觀的沖突。要想解決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必須得重新理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集體主義象征著集體利益高于個體,講究個體對于集體的絕對服從。個體被視為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的從屬者。而個人主義則體現個人利益至高無上的思維方式,認為社會只是個人提升自身拓展人格的工具。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對立,尤其歷史性和必然性。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它是當今意識形態(tài)斗爭背景下的個體意識被人為扭曲。十八大的召開以及黨和國家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視,都要求我們辯證統(tǒng)一的看待個人與集體主義二者之間的關系。[8]脫離個體實際,將空泛的社會理想社會價值強加于個體,只會使社會共同體失去主體依托和價值根基;同樣的將個人的價值選擇、自由發(fā)展和需要的滿足,凌駕于集體之上也會使社會陷入無序;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誤讀 。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43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64頁.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90頁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10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00~501頁.
[6] 顧玉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信仰構建的三重維度[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2).
[7] 王仕民,鄭永廷.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特點及原因分析[J].教學與研究,2008,(5).
[8] 練慶偉.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機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