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先生認為:“一切景語皆情語?!鼻〉胶锰幍木拔锩鑼?,可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更鮮明地塑造人物形象,甚至是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那么,記敘文中該怎樣通過景物描寫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呢?
找準角度,細致描繪
不同的觀察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講竹子中空的特點,解縉說“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而毛澤東卻贊美竹子虛心。這就要求作者根據(jù)寫作所要表達的情感需要,選擇合適的角度去描寫景物,從而使得文章更生動形象,所表現(xiàn)的情感更容易被理解,也更容易打動讀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觀察的角度來看:有好看的(視覺)——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有好聽的(聽覺)——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有好玩的(觸覺)——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的斑蝥”,有可以牽連不斷地拔起來的何首烏的臃腫的根;有好吃的(味覺)——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通過各種感官描繪了百草園的景色和趣味,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此外,還可以通過地點的變換、移步換景的方法來寫景。如:先寫近景,再寫遠景;或先寫仰視所見之景,再寫平視、俯視之景;反之亦然,使得所寫之景有次序。
虛實結(jié)合,含蓄蘊藉
在記敘的過程中,有時過于直露地表達感情顯得缺少涵養(yǎng),但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寫景方法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觀滄海》,作者曹操寫了海水、山島、草木、秋風等實景,也寫了日月星漢這些虛景。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fā)了他統(tǒng)一祖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日月星漢虛景的描寫當中,表達了詩人要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作者借助豐富的想象,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xiàn)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十分含蓄。這樣就把不便直接表達的情感(或是直接表達就缺少韻味的情感)通過虛景來表達,含而不露地給讀者以無限想象的空間。
動靜結(jié)合,相映成趣
在描寫景物時,如果一味地描寫動態(tài)的景物或靜態(tài)的景物未免太單調(diào)枯燥,但我們將動景和靜景結(jié)合起來描繪,所寫的景物就更鮮活生動了,表達的情感自然也更強烈了。如《散步》一文:“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其中的“鋪著”一詞化靜為動,表現(xiàn)了初春萬物復蘇的景象,將田野寫活了,也更生動形象了,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命的珍愛;文中的另一段景物描寫也都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征,表現(xiàn)了春天蓬勃的生機,襯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樂心情,并渲染了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和諧氣氛。
情景交融,和諧統(tǒng)一
一般來說,人們欣賞景物時都是潛意識里裹挾著情感去欣賞的。有怎樣的感情,所看到的景自然也是怎樣的景。這時描繪的景就像是心靈的代言人,讀者只要看到這樣的景物描寫,自然而然能感受到作者有怎樣的心情,這樣讀者和作者近乎融為一體,讀者也能更為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心境。如《羚羊木雕》中的景物描寫語句“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顫”,這里寫月光,是為了用冷冷的月光烘托“我”當時的那種痛苦、落寞、悲涼的心情。月光的清冷就是“我”心情的寫照。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寫景特點,更能讓讀者觸摸到隱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的心靈。
情景反襯,震撼心魄
用景物來烘托人物心情,通常會使用正面襯托法,即以樂景襯樂情,以哀景襯哀情。下面是摘自“滿分作文”的一個精彩片段:一個冬日的夜晚,沒有點燈,我獨自靜坐在窗前,無聊地望著院內(nèi)景色。這是一個寂寥的小院,光明仿佛離它所在的世界很遠,院內(nèi)一片漆黑。襯著方形天井上幽暗的微光,幾條嶙峋的樹干不成樣子地擺出猙獰的樣子。夜凝固著,單調(diào)地凝固著,不知希望在哪里。周遭的燈次第熄了,深夜的院落更黑了,也更寂了。渺渺中,不知從哪里飄來零星的雪花,神秘得像是無限幽遠的沉木香,又像是岑寥多時的古剎鐘。我燃起一支蠟燭,借著窗子撒出的光,看見雪花不停地飄轉(zhuǎn)在這個孤寂的小院。雪花變大了,大片大片地降落在窗臺上,有絨絨的一層了。燭光均勻地鋪在上面,雪絨花絮就的雪絨被毯,紅妝素裹、晶瑩剔透,冷艷又溫暖。又一會兒,枝頭、院落都絮滿了。樹干變得鮮明,似乎還添了些溫軟;院落也呈現(xiàn)出天井固有的方形,那躲隱在冬云中的、或許本沒有的天光,竟神奇地勾勒出這樣一片端端正正……
但有許多作者在表情達意時,會故意將感情與景物的差距拉大,即以美好的景物來寫哀情,以凄涼的景物來寫歡樂,這就是景物反襯法。如:魯迅的《祝?!方Y(jié)尾,是一段對魯鎮(zhèn)放鞭炮、祈求祝福的熱鬧歡快的過年的景物描寫。在這歡快的祝福之時,祥林嫂卻悲涼棄世。人世的熱鬧與祥林嫂凄涼之死對比何其鮮明!祝福的熱烈歡樂景象,反襯并增強了祥林嫂慘死的悲哀,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祝福越烈,哀情愈甚。樂景與哀情的巨大反差,更加深了讀者對祥林嫂悲劇的同情和對封建社會的鞭撻,深化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題。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