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人們對教育有很多的詬病,尤其抱怨讀書難,讀書貴,以及抱怨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重,這些問題似乎都與“擇校熱”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擇校熱”已成為每年義務教育新生入學前后社會反響最強烈的問題,作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專家學者、政府管理部門、以及其他行業(yè)的人士高度關注。作為在義務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對此關注也在情理之中,本文以一個在義務教育初中工作多年的教師角度,來談談和審視這個熱點問題。
“擇校熱”的產(chǎn)生
擇校之風開始盛行大約起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受“教育產(chǎn)業(yè)化”思想的影響,為了改變教育經(jīng)費的不足窘境,多渠道籌措辦學經(jīng)費,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許多學校依托公辦資源,開設了“民辦公助”的民辦學校,開始允許不分學區(qū)有償招收擇校生。逐漸地老百姓發(fā)現(xiàn)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到所謂的“民辦”學校去了;原來附近的好學校不需要交錢的,變成了民辦學校,開始需要交錢上學了,原來就近入學的,現(xiàn)在不交錢就不得不舍近求遠了,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國家有關部門開始清理假“民辦”校,許多假民辦學校重新恢復公辦的身份,開始接收免試就近入學的學生,但是,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已經(jīng)在老百姓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現(xiàn)實中客觀存在著。為了選擇上一所好學校,家長不得不花錢交擇校費,為了上一所好學校,不得不給孩子補課,不得不交上高昂的補課費,無形中加大了孩子的課業(yè)負擔,為了上一所好學校,不得不動用一切社會關系……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在教育部門的一道道減負令中越來越重,家長的經(jīng)濟負擔和心理負擔與日俱增,學生和家長們已不堪其重,加上招生中的不規(guī)范以及錢、權等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所以,近些年來,義務教育的“擇校熱”在國家政策的抵制下和輿論界的批評聲中不但絲毫沒有降溫,反而呈升溫的趨勢。最早從每年四、五月,開始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家長們開始絞盡腦汁、各顯其能,發(fā)展到一、二月份,甚至更早就開始憂慮孩子上學的事情。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高中,“擇校熱”幾乎覆蓋基礎教育階段的全過程,“擇校熱”已成為當今社會最受關注并詬病的教育問題之一。
緩解和規(guī)范“擇校熱”的建議
從教育主管部門來說 第一,要依法行政,監(jiān)管到位?!皳裥帷辈荒軌蛳囊粋€重要原因是政府管理的錯位、缺位和不作為,監(jiān)管不力,很大程度上放棄了監(jiān)管的職責。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jù)各地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小升初工作的領導,制定實施方案,建立工作推進制度、入學監(jiān)督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建立科學有序、運轉高效、公正透明的小升初工作機制。要加大巡查的力度,加大查處違規(guī)的力度,真正做到依法治教。第二,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標準化建設。第三,制定科學的對學校的考核指標和體系。可以嘗試小學、初中學生憑身份證,直接到轄區(qū)的招生部門直接報名,不以所在學校統(tǒng)一報名,讓學校難以知道自己的考試成績,改變學校間比分數(shù)、比名次的現(xiàn)象。
從政府角度來說 第一,加強宣傳、引導,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第二,調控社會收入分配,實現(xiàn)各行業(yè)收入大體相當,社會各行業(yè)的地位大體相當,真正做到:社會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第三,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適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允許一個家庭可以有多個孩子。第四,改革社會選、用人機制。重實績,不要把考試作為選用人的唯一手段;重才干,不要把文憑作為選拔的唯一標準,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從學校角度來說 第一,加強學校的軟件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制度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找尋適合孩子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夠進步和發(fā)展。第二,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信心、學習興趣等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遵守和嚴格執(zhí)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和政策,自覺抵制“擇校熱”。
從家長和社會角度來說 家長要正確審視和發(fā)現(xiàn)孩子的實際才能,要認識和承認孩子在學習方面的差異性,科學地幫助孩子選擇發(fā)展方向和努力目標。不切實際的高標準,揠苗助長的高要求,往往會適得其反,給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帶來巨大危害。更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攀比,給孩子和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和壓力,如: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不上名校,感覺自己沒有面子,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要好于別人,至少不輸于別人,不輸在起跑線上,這對孩子教育是不利的,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特長,去選擇適合的學校教育,只有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不是名校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家長更要克服虛榮心和攀比心理。
綜上所述,消除“擇校熱”并不是要消除擇校,而是要緩解家長擇校難,規(guī)范、有序、公平、公開進行招生,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社會和家長等共同發(fā)力,采取多種途徑,多管齊下,堵疏結合,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擇校熱”,單靠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只有解決了“擇校熱”的問題,學生的減負才有可能,讀書難、讀書貴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學)